最近这段时间,不绝如缕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的热点话题,除了作为国产动画迷骄傲的《哪吒》之外(票房节节走高),我们也没少看到迪士尼的身影。
比方说这过去两天刷屏微博的“迪士尼和索尼谈判破裂”的事情,直接使得未来或许会独挑MCU大樑的蜘蛛侠,极有可能面临“永别漫威宇宙”的厄运。
而此件事情也在昨天因为一则“荷兰弟取关索尼和迪士尼”的话题而推到了舆论至高点,至于真相几何,我们目前还有待考究,有待荷兰弟发话澄清。
不过关于迪士尼的热点话题还没完,就在今天早上,迪士尼的名字又再度出现在了热搜榜单的第2位置之上---
“上海迪士尼坚持翻包检查”
这是一则关于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公众事情,最早可追溯回2019年年初,上海某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生前往迪士尼乐园游玩的时候,因对园区工作人员“强制翻包检查”(不准许游客私自带食物进园)的行为表示不满,故而一纸将后者告上了法庭,并在后续逐渐成为了整个中文互联网关注的事情。
如果你也有一直关注事态的发展,那相信在看到这一话题名字之后,也没少会予以出震惊之意---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迪士尼有如此底气去对抗整个中国社会的舆论谴责?”
是的,在我看来, 事情发展至此就非常有趣了,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迪士尼因何而坚持的官宣解释,但我下面会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事情,好让你们能够品味其中的关键端倪---
一些经济学看法
基础前提:网友对迪士尼的恼怒主要集中在“上海迪士尼乐园是不可不去的刚性地域”。
说浅白一点,那就是甭管设置了什么条件,游客都只能够接受,所以迪士尼会压榨,所以游客需要愤起去反抗。
对“刚性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参考日常生活中的“茶米油盐”这些必需品。在如今的市场状态下,政府对必需品是有充足的仓储准备,以及对流通的售价进行了严格管控的。因为在多数专家看来,居民是不可或缺这系列物质的支撑。
但问题来了,迪士尼乐园可以直接等价上述生活必需品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第2个观点:
假设“前提基础”是成立的,那在我看来,迪士尼完全可以开放游客带食物进园的限制,然后通过门票价格的提高来进行营收的补充(门票价格确实也受到物价指导水平的限制,但一般来说相关部门给出的波动范围也是挺宽广的,好让商家能够适配市场的变化)。
但真实情况是迪士尼并没有这样做。这代表什么?
在我看来,显然迪士尼是知道游客对门票价格的敏感度,会比入园之后的高价食物消费来得更敏感,所以选择坚持了前者---用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奠基者“理查德·塞勒”教授的话语来形容:这是消费者“心理账户”使然而导致的(对不同的事物,人物会有不同的价格预期)。
好了,有了对第2点的认识,我们再来看看第3点:
假设第2点时成立的,那此时此刻就非常有意思了---前提基础所谓的“刚性”已经说不通了(价格上升就不去了),那是什么原因导致游客会如此恼怒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网友贪图便宜的心态!
说白了,我既要用对门票价格的敏感去限制迪士尼的票价,又要用所谓的翻包检举去降低自己在园区的消费金额。
当然,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这确实无可厚非,毕竟现代市场经济之父亚当斯密在两百多年前就曾给出过如此圣洁的一句话语了:唯利是图吧,这个社会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将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逐,转化成对社会总体利益的推动。
也就是说,甭管迪士尼设置的“翻包门槛”还是“高额票价”以及“高额园区消费”等等。还是网友怒而批判的“侵犯隐私”和“利润压榨”,这事实上都是双方在为自身争取“于迪士尼乐园游玩活动”上的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表现。
在这件事情上,双方站立的层级都是持平的,没有谁能够站在所谓的“道德高地”去指责他人。
那究竟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在经济市场的世界中,百用不烂的方式只有一个“用钞票来投票”!
正如上文“第2点”提到的价格敏感度那般(消费者对门票价格的敏感度,比园区高额消费的敏感度更高)。假如消费者能够将这种情绪移转到“翻包门槛敏感度”之上,将其视作为“变相的门票价格升高”,然后减少前往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
那很自然,未来的迪士尼乐园绝对会因为利润的下滑而做出一系列的妥协举措,包括门票的降价,园区消费的降低,以及彻底撤销翻包检查的门槛。
当然,反过来看这个视角,其实前文提到的那个问题“迪士尼的底气从何而来”也就自然能够迎刃而解了---不就是络绎不绝的游客给予的吗?
好了,今天内容就到这里,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你们的看法。
请收藏和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