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絮叨叨一些字,写在入职半年际

我是2015年6月17日到公司报到的,转眼间竟也半年了。半年里有许多个时刻或节点,我想写点东西作为纪念或者总结,却始终没有时间或者心情。

我在中国最好的土木工程学院之二进行了七年的科班教育,论教育背景也算业内领先。那个谁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从“历史行程”说,正好遇到行业不景气;从“自我奋斗”讲,这七年还是不够专注和努力。所以略有坎坷的当前和不够光明的未来似乎是早就注定的。

在设计院,结构专业总难免沦为配角,在方案设计上没有多少话语权,这也是我选择到房企的原因之一。无论是推行自己的设计理念,还是践行自己的工程标准,在房企都会更容易一些。

房子大概是多数人买过的耗资最多,体积最大,甚至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件产品。这件产品并不涉及多么高精尖的技术,需要的只是用心而已。但即使是我司这种行业龙头,也存在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脑残设计或劣质施工。半年里,我深深地感到中国建筑行业的工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很低;从甲方到乙方,从设计到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说句自我麻醉或者比较装的话,我要为中国建筑的工业化、标准化、精细化而奋斗。

工作的六个月其实分了几个阶段。刚来的时候一片茫然,然后慢慢地熟悉和学习,一个月前搭档突然离职更是给了我一个人负责一个标段十八万平米的机会,承担了更多,也学到了更多。

施工现场的“常住人口”是甲方、监理和施工单位,各家有各家的利益,因此各家有各家的立场。在既定的设计和合同框架下,建设单位(甲方)更看重进度,监理单位更看重质量,施工单位更看重成本。合同既定,甲方付出的成本就固定了;设计既定,甲方应得的产品就固定了;进度越快,资金回笼也越快,所以甲方重视进度。监理单位对结构安全负责,因而看重质量。合同既定,施工单位从甲方获得的工程款就固定了,因此必然倾向于采用最节约成本的方式进行施工,而这个方式不是进度最快的,也不会是进度最慢的,不是质量最好的,也不敢质量太差。三方的冲突,多数情况下也都是进度、质量和成本间的冲突。在这个“三国演义”的游戏里,作为看似强势的一方,该如何处理三方关系就是个有趣的话题了。

甲方工程师,来自“甲方”这一强势单位,却又是“工程师”这一最低职级,身份尴尬。一个合格或者优秀的甲方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无非技术和管理两条线。技术,我原本很担心,毕竟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其首要培养目标是研究者或设计者,而非施工人员,更不是甲方工程师。后来我发现甲方工程师所要求的技术其实并无太多内容,了解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常见做法、工序及质量要求便可,值得注意的是,监理眼中的质量仅限于结构安全,而甲方眼中的质量还涉及或者说更多地涉及功能与观感——墙里少了钢筋,监理会跳出来,但卧室少个插座,却只有甲方会在意。

真正难的是管理,管理又分为管事和管人两条线。管事更多的涉及施工组织设计,如哪个分部分项工程何时穿插等。 管人,安排好的工作如何推进,如何抓人软肋,这对我这样服务性人格的人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最近在对着“三十六计”慢慢学习。

我面临的另外一个困难不在工作本身,而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坦白讲,现在的生活与之前想象的有很大不同。我原本以为工作后可以由文艺青年进阶为文艺中年,有一定的时间和更多的金钱来追求文艺以及文艺女青年,但事情并没有如我所愿,青年或许还是青年,却没有什么时间,也离文艺越来越远。

有一段时间,状态非常不好,工作不积极,生活也颓废,厌倦工作对生活的碾压。后来突然明白,工作是为了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把工作当成一个载体,让自己思维更加敏锐和严谨,行动更加果断和有效,更有计划性和大局观;而不能为了工作,为了糊口,被异化和工具化,丧失人格,迷失自我。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你无趣是因为少了一些仪式感》,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会觉得读研三年是生活最有质感的一段时间。那时候,我每天坚持写日记,每周固定去一次书店、爬一次山或者逛一次湖,不定期约不同的妹子看电影,把每一次与导师的会面情节改编成文字,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

而现在做很多事情不具备条件,习惯无法保持,精神也逐渐丧失,失去了对内心和生活的尊重。所以,还是要培养、维持或恢复一些习惯或者怪癖,比如每周末收拾一下房间,比如网上聊天语句严格以正确的标点符号结束,比如制作PPT同格局下图片大小位置严格统一,比如第二个闹钟响起必须起床,比如无论是米饭还是面条都只吃一碗。

不知道怎么结尾,所以假装未完待续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絮絮叨叨一些字,写在入职半年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