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根,扎在哪里?

人生的根,扎在哪里?

这几天在播放虎啸龙吟,忍不住看了几集,觉得拍得颇有新意。好看之处是拍出了人物动作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而不是以前老三国的高大全单一形象了。

90年代的老三国只成就了鲍国安老师演的曹操一人。因为鲍老师非常生动演出了这个人物背后的心理历程变化,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到一个真实的人,他还原了一个历史传说中的人物,曹操不再是舞台上那个点了大白脸的奸雄,也不再只是被历代历史学家痛骂口诛笔伐的枭雄。他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成为了一个人物。

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爱看历史剧重新解析历史人物的原因。那些传说中的人物就是和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有每一个普通人必然有的软弱,有爱恨憎怨,他们也会害怕,也会迷茫,也会彷徨。碰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想过放弃,碰到利益的时候,他们也面临过抉择。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有正面影响的人物,是因为他们坚持心中的大义,真理的执着,对众生始终怀有一份慈悲。我想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来自儒家入世精神的思想影响。

从汉代独尊儒家罢黜百家以来,确定了士大夫的济世精神基础。而当时很多士大夫阶层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是学习儒家典籍,同时也学习法家兵家,所以我们会看到中国古时候很多文臣也能够上战场,带领军队打仗。正所谓文可安邦,武可定国,这是每一个儒家士大夫必须具备的文武双修。

远的比如像曹操,既是诗人领袖,写出“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跨越时间纬度豪气诗篇,同时也是带兵打仗的好手,最有代表的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了他在北方统一的基础。

近的比如像曾国藩,从一个近30岁才考中进士,来自农村毫无天资说话木讷的乡下小乡绅,经过一番刻苦学习修炼,不仅成为清朝重臣,就在太平天国摧枯拉朽占领南京即将北上与清廷决战之际,以文臣之身,创立骁勇善战之湘军带领军队,最后消灭了盛极一时的太平天国。

这是我们今天这些现代人所难以企及的。要说受教育基础,我们大部分人也读了十几年书,从幼儿园读到大学甚至博士后高学历人才比比皆是,为什么却很难达到古人这种境界和水平呢?

撇去历史的一些原因外,我想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现代的教育里面缺乏了文武双修的理念。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可不是为了教出一群书呆子的,那是清朝干的事,因为满人入关是以八股文考试故意消耗汉人的精神力量。中国古时候正统的教育既要学习儒家济世之学为基础,同时要学习兵家即孙子兵法懂得如何带兵打仗,还必须学习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治世之道。

也就是说,儒家之学教育作为一个人生的基础大树的根,这个树根一开始要栽直了不能歪,打下扎实的基础,再去学习其他的知识,长出粗壮的枝桠,茂密的树叶,丰盛的果实,这棵树最后才能够做到根繁叶茂果盛。

今天我们面临的机会比以前更多,当我们在职场上打拼的时候,在不断的学习培养自己各种技能的时候,有没有深度思考过,我们这棵大树的根扎在哪里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的根,扎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