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碎片化时代,
每周和你一起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的第45篇文章
上篇文章我讲过,碎片化的知识就像一堆杂乱的镜头,积累得再多意义也不大。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把这堆杂乱的镜头按逻辑性衔接成一部电影,这样才有情景、有故事,你能看感动,你能记住,你能给别人讲述,他才是有意义的!
韩寒说过一句话:“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同样,我们看过很多书,了解很多知识,可却记不了,不懂用,用不着!
可有些人他就能侃侃而谈,无论问他什么问题,他都能从你的话题切入,旁征博引,将大量的原理、本质、案例等娓娓道来,有条有理,举一反三。
这就是有知识体系与没有知识体系的差别,既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此重要,那该如何做呢?
有的人以为:教科书上的知识挺系统化的,把教科书的知识背出来就行了。
但很多人在高中时把文科课本的知识都背出来了,除了考试,在生活中却不太会用。那以这样的方式来构建知识体系有何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用应付考试,问题出现在哪呢,又该怎样去构建?
这篇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讲讲如何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以自己的使用场景为导向
2、调用多种学科知识来构建
3、以三类人作为老师来学习
4、不断地实践与反馈
一、以自己的使用场景为导向
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随无限的知识,那肯定会弄得自己很疲劳,那样的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知识我们是学不完的,所以我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以自己的使用场景为导向。
很多人看书记不住,于是有人出来教:看书要把这些知识做成思维导图,多看几遍。
我想告诉你,这样的方式也不是最好的,也挺容易忘记的。为什么?
你输入的知识,是作者在自己的阅历、自己的知识储备下,以自己的理解搭建起来的。而在你输出运用知识时,需要整体调动,需要一瞬间由大脑唤起。可问题是你不可能记住作者的全部知识点,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所搭建的知识体系。
所以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要在你对该领域的理解上,结合自己现实的使用场景,然后把相关一整块的知识从新揉成一个整体。
这样的知识体系才是你的,毕竟知识是拿来用的,而不是走一次过场而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记得最牢,下面讲到)
还有就是每个行业不同,知识的使用场景也很有可能不同。这就造成一个问题:
人们去解释一些现象的方式就不同,而且还带有自己的立场。如史玉柱出书谈广告说不用常常打,而华杉老师说企业一定要常打广告;华杉老师说品牌三度中的美誉度、忠诚度骗人的,没用。而经济学家刘华军认为,不仅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都没有,连知名度也没啥用。为什么呢?
史玉柱是企业家肯定不希望花太多钱打广告啦,所以认为不必要常常打着广告;而华杉老师是广告类型的公司,有人找他做广告才有收入嘛,所以才说品牌需要知名度,才说广告需要常常打。
其实他们都站在自己的立场,或受到自己行业的知识体系的影响所理解的。对于广告需不需要长打是要看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些季节性的产品可能选择合适的时间打广告,如史玉柱的脑白金,更适合在节日前集中打广告。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在于应用,马克思说过:“哲学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我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一样,以自己的使用场景为导向。
二、调用多学科种知识来构建
知识虽然是无限的,但构建知识体系也不能太窄,还需要调用多学科知识来构建。
中国现在的K12基础教育机制都是是沿用普鲁士人在18世纪所发明的,而当时普鲁士人的初衷不是为了培养更多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炮制批量生产出标准化,易管理的国民。
所以普鲁士的教育模式把同一根源的知识分割成一个个学科,老师上课时又把一个个知识进行分割教学,在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又是通过死记硬背地去学这些知识点。
但脑神经理论告诉我们,掌握知识的本质是需要知识之间的大量联系的。
就连诺贝尔获奖者Erick.Kandel在其著作《寻找回忆》中写道:“要想得到长久的记忆,大脑在处理接收到的信息时必须是透彻且深入,并且将这一信息有意图且系统性地与记忆中已经完善的知识联系起来”。
所以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还需要调用各学科的知识,让知识与知识之间更多地联系。
比如我在构建品牌方面的知识体系时,就是调用了多个领域的知识:
游戏领域:如游戏有四大体系——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规则、及时反馈、自愿参与。还有各种心理机制的运营,如比较心理等。而一个产品品牌进行运营时,也完全可以借鉴,如自朋友圈经常刷屏的“薄荷阅读”的公众号就是利用游戏化运营的,把枯燥的英语阅读习惯变为刷屏与坚持。
宗教领域:我们知道很多人对苹果这个品牌非常的狂热,有人通过大脑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发现,消费者看到苹果品牌时大脑被激活的区域和呈现宗教形象的区域是一样的。所以品牌信仰类似宗教信仰,而人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感,而人们为什么需要品牌,其中一个解释也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感,不是品牌的产品,你不确定他是好是次。所以反过来利用宗教的一些系统来打造品牌。
经济学领域: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多次博弈的结果,是社会用来监督企业的,麦当劳不允许在高速公路休息站开加盟店,而是自营。因为开加盟店是单次博弈,自营才是多次博弈,这样对品牌才有价值。他是正和博弈而不是零和博弈。
......
所以要调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更有深度与广度。
三、以三类人作为老师来学习
构建知识体系需要调用多领域知识,但在每个领域该向谁学呢?
假如学习兵法,你可以向这三类人学习:
我曾经说过,向这三类人学习:理论的实践者、理论的总结者、理论的教育者。
1、理论的实践者:人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经验的归纳总结,理论实践者在归纳时并不一定会归纳底层的方法论,但他们能归纳出具体问题、具体细节的经验。
2、理论实践者:在总结归纳经验时经常会有偏差,自己成功的真正原因可能还没有找到本质,因为人们很容易把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很多封建迷信往往就是这样。所以还需要学习那些理论的发现总结者。
3、理论教育者:很多知识有时候你是看不明白的,就像高中做数学题时,看了答案也不理解,等老师讲解才恍然大悟。所以还需要学习能把知识理论讲得很明白的人。
但现实很多人往往只学习某种类型的老师而已,很多学生更只是以理论教育者作为老师来学习,而忽略了理论实践者的经验知识总结等。
相关文章:
四、不断地实践与反馈
以上三个都是知识的输入方面,但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能去实践,是要输出的。
学习某个领域的东西,有四层境界:数据、信息、知识、技能。很多人往往在信息层次,构建知识后也达到知识层次,但还有技能这层。
虽然构建知识体系不包括技能,但构建知识体系最终的目的还不是为了成为一项技能,最终还得去实践。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且构建完知识体系永远是不全面的,如果你不去实践得到反馈,你就不知道这些知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好用,哪些在什么地方才能用等等。
很多学习专家都说刻意练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而《刻意练习》也提到过,刻意练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反馈。因为只有对比,才能知道具体的水平。
就连游戏设置也要及时反馈,所以构建知识体系要去实践,得到反馈及时调整。
结语:
无论构建什么的知识体系,都应该先确定自己的三观,在学习的时候不要被各媒体、各带有立场的人所宣扬的价值观知识所误入歧途。
处在碎片化时代,
每周和你深度思考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