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2977 字 | 建议阅读 6 分钟
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信息都开始出现过载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信息像洪水一样冲向我们,我们的知识系统就像超载的卡车在爬坡一样,前进的速度越来越慢,而如果能够有效的整理信息,去除那些无用信息,保留有效信息,便能帮助我们减信息负担,快速前行。
今天就来分享一本纯技巧的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让大家快速学会开始整理信息。作者叫奥野宣之,是日本的一位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记者,他常年跟信息打交道,总结一套独特的笔记法系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他的另一本关于如何写读书笔记的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也推荐大家去看。
1.用笔记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
构建知识体系是每个知识工作者的必修个,而在进行知识创作前,都需要打磨一个属于自己的信息库。
作者一开始,便介绍了自己多年当记者的经验,以及记录信息建立信息库对他的影响,从而提出了一个论断——
有效的信息库是知识生产的基础。
我们通常都会买很多笔记本来记录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实际上,只记一本笔记本会有很多好处:
因为信息都很集中,方便回顾
回顾时,也是一次全新的阅读,能够帮助触发灵感
节省时间去分类寻找,更方便使用索引查询的方法找到笔记。
作者建议,不要使用分类的方法。虽然分类法更符合我们的认知习惯,但是不如放在一起时更容易产生灵感。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苦于找不到灵感,一方面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另一方面,当有了大量的素材时,却不知道该怎么整合使用。
在我看来,使用一本笔记的方式,和现在使用云笔记的方式很像,不过,我们很多时候还是会不自觉的使用分类的办法,比如,读书笔记下分历史,心理、社科等类,对于使用效率来说可能更有效,但是可能对于灵感激发效果反而不好。
真实的灵感迸发通常是在看似毫无关联的一堆信息里去发现了某个关联的信息,而我们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截取了信息,存放在某个文件夹里,使用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保存信息,比如,一键收藏。
而作者认为,只有自己动手去整理才能把死信息变成活的信息。亲自动手去整理的过程,就是重新思考的过程。这才是进行知识再生产的基础。
2.笔记原则
现在,有很多流行的笔记法都是怎么复杂怎么来,容易让人看花眼,而作者在经过大量的实践后,提出了三个核心原则——
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
首先,作者建议放弃看似很整齐的分类法,采用一元记录法。而所谓的一元化笔记,并不是指只有一个笔记本,而是可以使用很多笔记连续组成的一个“一元化”的笔记,这里要说明一下,作者因为使用的是实体笔记本,所以才提出组合的概念。
而一元化笔记本的好处就在于,信息都放在一起,只要想找总能找到的。
像遇见一些好的新闻和书刊里的信息,首先想到的是先记录下来,再在后续粘贴起来。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就是添加日期标签,并按时间顺序记录,目的是为了能很好的保证上下文含义,方便回忆。因为我们人的记忆是习惯用时间线来回忆事情的,比如,每年某月发生了某件事,这样也能前后对比想法和观点的差异。
其次,作者还提出了独创的6位数日期记录法,比如,今天的时间,记录成【180525】,同时说明,为什么不用加前面两位,因为增加一位其实需要100年的时间,对于现在看见这个的人来说,6位在有生之年已经是完全够用的位数了。
最后,就是做索引,作者说,只要按照他的办法做了索引,纸面的资料也能很好的进行索引,他是通过电脑excel和手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做索引,通过,每隔一段时间也需要整理索引库,去掉冗余信息。
要不断整理数据,不断重看笔记,这样才能最大化利用好笔记。
而当我们记录的笔记被记满以后,就需要做好分册标记,收集整理起来了,通过三个原则记录的笔记,每一本都是有效的信息单元,用知识管理的话来说,就是形成了有效的结构化的知识库。
这样的知识库的容量是无限的,并不是说一年只能用一个笔记本,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笔记本是连续的,记录完就归档。
因为有时序,当笔记本记录到一定数量后,便是一个个人的信息数据库。
然后,作者专门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的讲解了如何高效率记录信息的方法,主要是勇于手写,这里我认为不用详细介绍,有兴趣的可以参看原书。
不过,其中有一个技巧很有意思,就是用罗马字首字母来略记、将常记的内容符号化。
比如,【R】代表读过的动作,【W】代表写作的动作,作者说,这一方面是为了形成自己独特的笔记内容,同时通过符号化的手段来提高记录的效率。
不过现在的云笔记,都支持语音记录,手机随手记录,还需要这样做吗?
需要!因为这是一个主动整理信息的过程,同时通过简化的操作来强化大脑对信息的敏感度,形成视觉化思考。我现在的笔记内容中也包含了很多这样的自用符号。
3.从生活开始,记录日志
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的来源渠道越来越多样化,而为了更好的整理信息,我们就需要从生活开始,记录日志。
作者说,坚持记日志有三大好处——
消除压力
促进思考
促进写作
我们都知道,大脑的记忆分为工作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当我们输入信息后,就会先保存在工作记忆中。
而记录,就是释放工作记忆的最好的办法,只不过现在很多人由于怕麻烦,而不去记录,认为大脑能自动的进行转换。
而等到要使用的时候,却因为缺少思考的素材,不知道该怎么思考以及该如何改进自己的思考,其实,就是因为没有记录造成的。
不管是灵感,还是重要的消息,随后记录才是后续促进思考的好方法。
作者还提到记录对写作很有帮助,这点我很赞同,因为写作就是对信息的重组,足够多的高质量的信息,才能组合出好的文章。
用日志记录来正确记录下生活轨迹,同时也是对生活经历进行反思的好素材。
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很快就没有什么可记录的了,不过,作者说,就他多年的经验来看,只要坚持就会有效果。
记录,就是对自我的成长记录最好的回顾与审视。
当记录并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激发我们的创意了。
作者引用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撰写的《创意的生成》(A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Ideas )一书中的名句——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进而,作者也提出了激发创意的5个步骤——
1、收集——积累常识与作为研究课题的知识
2、咀嚼——阅读、回想、深入思考积累的信息
3、发酵——脱离课题,在潜意识层面思考
4、顿悟——创意的诞生,突然之间惊呼“明白了!”“找到了!”
5、具体化——将创意化为成果
方法都很明确,但是要真正的做到有创意,需要的就是日积月累的坚持记录和不断学习,反思。
而这就是整理信息的进阶使用,将高质量的信息运用于创意的产生。
持续践行
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整理信息的过程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做,虽然奥野宣之提出的是手写的方法,在现在很多人看来有点太过于笨拙,但这个行动很值得学习,因为即便是在现在云笔记如此方便的当下,可还是有很多人并不会做真正的笔记。
这背后更重要的是一个习惯和心态,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技巧看上去都很简单,可恰恰越是简单的原则,能做到越不容易,能发挥更多的作用。
我曾在2016年写过两篇文章《不要收藏信息,要揉碎它》和《如何“存储”知识》,说如何整理信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原则已经变成了现在习惯的一部分,再结合这本书,我也借鉴和优化了一些整理信息的原则。
所以,整理信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如果你有什么好的不同的笔记法,对你也有过巨大的帮助,欢迎留言分享。
持续践行,从每天完成一个微行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