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索尔维格之歌》想到的

从《索尔维格之歌》想到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周末仍在出差,早上醒来吃完早饭回到房间,打开网易云音乐,连上bose,一边听着每日推荐,一边用Ipad Pro看着新闻。

看着看着,突然被一首曲子给抓住了,那清澈纯净的嗓音,从天而降。在惊叹于bose音响音质的同时,马上打开app看看是什么曲子,原来是——《索尔维格之歌》。在网上查了下这首曲子:

《索尔维格之歌》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作的配乐。诗剧《培尔·金特》的主人公培尔·金特为挪威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有“挪威浮士德”之称。这个没落的乡村纨绔子弟自私、放荡,一心梦想恢复被他父亲毁掉的财富,但又终日游手好闲,沉溺于幻想之中。美丽的姑娘索尔维格真诚地爱着他,他却不知珍惜。在参加村里的一个婚礼时,他将朋友的新娘拐走,然后说自己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又将新娘遗弃。他在山中游荡,被妖女诱惑,抛弃了做人的品格,疯狂追求权力。然后浪迹天涯数十载,流落非洲,又远涉重洋,干过种种不光彩的勾当,曾靠贩运黑奴和走私珠宝而发了大财。他幻想在沙漠上建立殖民地,自己充当主宰世界的皇帝。后来到了开罗的一座疯人院,他真成了那里的“皇帝”。年迈的培尔·金特思乡心切,返回挪威途中遭遇风暴,船被掀翻。他侥幸生还——为自己逃生不惜把别人推下海,而全部财产已化为乌有。在辗转回乡的路上,他遇到一名铸纽扣的工匠。工匠宣称自己的职责是将那些一生无所事事的人的灵魂做成纽扣,并说除非培尔·金特能说明自己曾在何时何地实现过“自我”,否则就必须把他的灵魂和废铁一起熔化做成扣子。陷入绝望的培尔·金特此时忽然听到一阵美妙的歌声。循着歌声,他一路来到一座茅屋前,这正是自己的家!忠贞不渝的索尔维格始终在茅屋里痴情地等待着他的归来。只是昔日的花季少女如今已经白发苍苍……培尔·金特立即匍匐在地,请求她用圣洁的爱情来保护他。索尔维格对他说,在她的信念、希望和爱情中,他一直在实现自我。最后,被爱赎救了的培尔·金特在心上人怀里离开了人世。

初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并不了解其创作的背景,甚至没想到在《邪不压正》的电影里也用到了这首曲子,但却被其传递出的情绪所深深触动,那种圣洁和忠贞所传递出美,让你不由得被其融化。

现在看来,音乐的鉴赏分好些个层次。一首曲子或者一首歌曲会有很多维度。小时候,我们听流行歌曲,最关注的就是歌词,听一首歌的时候必须看看歌词写了什么,可以说那时候我们是通过歌词这个维度来了解一首歌。所以,在经济困难不能人人都买到磁带或CD的时候,才会有歌词本这种东西的存在。上大学时,我非常喜欢五月天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歌词写的非常好,阿信总能在温柔、抗争、忧伤、呐喊中找到戳你心扉的文字。

后来,有阵子非常喜欢听民谣,很多民谣的词现在看来写的确实很一般,并没有非常出彩的词句,但有些曲子却特别好听,很能打动人。比如有首歌叫《米店》,曲子很好听,歌词寥寥几笔虽也不太差,但我觉得远没有曲子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喜欢的歌曲,都是由于几句副歌的调子很好听,很朗朗上口。所以,曲子好不好听也是一个维度。

再后来,手机里保存的歌单几乎越来越多的纯音乐,或者外语歌曲,基本都叫不上名字。看书学习时会听一些日语的民谣,浅吟低唱,让人心能静下来,去体会和思考身边的事情。这时候听音乐,更多的听情绪和意境,就像《索尔维格之歌》,你听不懂歌词,你也不会去哼唱,但是你会被其深深的打动,它会传递出一种情绪和美,让你的心不由得被感动,不由得想去追随。

除了音乐,电影也是如此。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里也用到《索尔维格之歌》,在了解了曲子的背景之后,更加确定了姜文电影的一条不变的主线,那就是男主角往往被女主角救赎并完成成长。他电影中的女性很少有那种较弱的形象,往往都是那种刚毅的,充满母性气息的美。因此,在欣赏姜文电影的时候,在故事性,可观赏性这些维度之外,也可以通过音乐以及情绪的维度,关注男主角不断完成自我救赎和突破自我的过程,这是其电影内涵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想姜文在《圆桌派》中说的:

我的电影技术肯定没问题,难的不在这儿。技术那一方面,比如很多人说能不能把故事讲清楚了,能不能有趣?这不是事,这是技术,难的是你能不能不讲一故事。

电影之外,好像做人也有不同的维度:掌握生存技能,能很好的活着,这是一个维度;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心平气和,享受生活的乐趣也是一个维度;见识世界的丰富,感受不同的美,让心灵得到滋养,也是一种维度。希望我们都别陷入一个维度不能自拔,有机会能更多元化的去感受各自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索尔维格之歌》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