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巧板”到“以终为始”

江湖上盛行一个团建游戏,叫做“七巧板”。规则如下:

1、队员分成7组,第7组不超过两人,在中间,其余6组环绕四周,保持一定距离。位置固定后,身体不得移动。

2、各组领取任务书、七巧板。每份任务书分值不同。

3、各组任务是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任务书要求拼出相应图案。目标总分1000分。

4、任务书、七巧板可以交换,但必须通过第7组。其余6组之间不得有语言沟通和物品传递。

这个游戏之所以经典,在于其蕴含了丰富哲理,无论是关于职场发展的有效沟通、资源共享、团队协作,还是关于个人提升的科学思维训练、领导力塑造,都能从活动切入,进行合理诠释。

不过这个游戏的寓意,我无意在此详述,百度随便一搜都是大把。我想谈的,是个人参加游戏的一点感悟。


大概在去年四月,我参加总行一个很高规格的现场培训,叫做“国际化专业人才培训”。参训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全球分支机构,职级也都很高,好多是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国际部老总,再不济也是支行副行长,像我这样来自最基层的客户经理,占比不大。

和这样一群精英一起挑战“七巧板”,结局会有什么不同吗?

不会。没有一组完成任务。

如果不是玩过一遍,估计极少有人能够挑战成功的。

但大家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就蛮有意思了。

比如我自己,一直处在执行层面,对工作质量的首要要求就是“不折不扣执行“。听到任务是“按照任务书拼图,抢1000分”,立刻埋头开干,刷刷刷,连着拼了好几个,是组里拼得最快最多的人。

其他小伙伴,有的积极协助热火朝天,有的淡定自若隔岸观火,有的没有立即行动,在暗自分析游戏规则和目标达成方案。

教练复盘时,揭示了完成任务的正确姿势,大家才发现,那个一直没有行动、默默分析规则的小伙伴,是离真相最近的人。因为他合计了所有任务书的总分,发现根本不到1000分,所以达成目标的方式,肯定不是把任务书逐份攻克。但他还没来得及思索到关键点,就是通过中间传递信息的第7组,实现与其他6组信息互通,成果共享。

而我这种二话不说直接开干的方式,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抵达终点。

努力很重要,执行力很重要,但它们,都比不上理解规则、判断方向的重要。方向错了,越努力只会离目标越远。

以终为始,是我从这个游戏中,学到的最深刻的一课。


之所以想起这个游戏,源于我最近面临的一项工作任务。

前不久我和另一个小伙伴一起,被临时借调至二级分行信贷管理部,负责一项为期三周的检查工作。第一周检查结束了,跟领导汇报阶段性成果,领导评价是:“没有重点,缺乏深度。”

问题出在哪里呢?通过与领导沟通,我判断,问题在于自身对检查重点的认识不到位,没能为检查小组的同事们做好方向引导。

因为这项工作是临时接下来的,前任负责人休产假了。检查清单梳理、检查重点筛选、检查方案拟写都是前任完成的,我只是接着做执行的部分,没有机会亲自了解领导意图,其间存在理解偏差。

所以我把银监会、总行、分行关于这项检查的安排部署、实施方案全都找来详读,彻底了解各层面对这项工作的目标定位后,重新梳理检查重点,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与领导沟通确认。

领导认可新梳理的检查要点,但要求不再召集检查小组,仅由我和小伙伴两人独立检查,对全辖房开贷款、平台融资进行深度调查,确保我们查过的范围,是可以放心交给银监检查的。并且,只给我们一周时间。

在这里,我和小伙伴之间产生了分歧。

小伙伴的意见是,按照领导意思,火速开展检查,在她规定时间内,把指定范围查完,给领导个交代。

我的意见是,先澄清问题,明确目标。因为时间很紧,所以更不能草率应对,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周密规划,确保每一步都不浪费,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的目标是,牵头开展一项很重要的检查,以应对4月即将进场的银监检查组。(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应付领导。)

我们的工作成果呈现方式是:检查报告、检查表、整改问责情况表等一系列的东西,报送到内控合规部及上级行。(我们的工作成果并不是在检查结束后,交出一份工作底稿:领导请看,这是我们一周查出的问题。)

那么这么多事,可能在一周内完成吗?有可能,但深度无法保证。

而领导要求深度,要求经得起银监复查。

这么重大的责任,居然交给两个新手?

比较可能的解释,是领导其实心中有数,毕竟每年都要检查很多轮,辖内那些重点客户的风险点,领导心里门儿清。

那么交给新手,撤掉经验丰富的检查小组,意图何在?

原因可能有几方面:一种可能是,在紧张的季末冲刺阶段,抽调支行人员组成检查小组,领导需要承受来自各行行长的压力;另种可能是,领导认为抽调人员参与检查的方式效果不明显;还有种可能是,领导想要锻炼我们两个新手的业务能力。

以上猜测,只有最后一种跟我们的工作目标直接相关。如果猜测属实,那么如何才能体现业务能力?

做出一份专项检查报告来,分析辖内该贷款品种发展现状、实质风险点,详述整改建议、风险防控措施。

这个能够短时间内实现吗?能。把前三年的检查结果翻一遍,把涉及目标客户的问题拎出来,大致有个方向;把目标客户最近一期风险分析报告找出来,交叉验证;最后一步才是沉进目标客户贷款资料,针对性筛查。

心中有个全貌,先在大方向上保证不跑偏,那么报告的形成,就是水到渠成了。


至此,答案似乎已浮出水面。接到任务不是第一时间跳转到解决方案,而是先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以终为始,因为终点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抵达的路径和方式。

可能这样的问题,在管理扁平化、沟通效率高的互联网企业中较少存在。理解偏差,在一开始布置任务的时候就该彻底消除了。但国企特色如此,不可能把这些问题向领导逐个确认了再来开展工作,只能揣摩+试错。

我不能确保我的方向绝对正确,我只能在两三天内,完成一份专项检查报告,去向领导汇报,确认方向是否需要调整,以及争取后续支持。

以及,和小伙伴认真沟通我的想法和思路。我通过切身经历学到“以终为始”这一课,我不允许自己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七巧板”到“以终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