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卖掉北京500万房,在老家生活的这两年"一文,聊聊我的过往经历和卖房这件事

网上读到这篇文章,让我足足感慨好几天,毕竟这是一个北漂在选择逃离大城市后两年的心路历程,与如今的心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当然,我不会考虑卖房和在老家生活。

读完

01

内容并不复杂,说白了分三段。

第一部分是讲述作者因为要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选择把自己的住房卖掉,得到500万现金,觉得可以衣锦还乡;

第二部分是作者回到家乡后,买房、吃住,甚至游玩都不是问题,但在生活习惯上却遇到诸多不便。尤其是曾经卖出的房产不断上涨,那是沉没成本在作怪;

第三部分是作者在尽孝也无法挽回父母归来后,选择再次回到北京,房子已无法买回,工作回来,朋友回来,其他都回来了。

有人质疑事情的真实性,但在我看来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我处在奔四的档口,选择三年后正式退休的启示。

02

我相信只有经历过从天堂到地狱,再回到天堂的人,才会像作者那样更加珍惜和感恩未来的生活。

十多年前,我从老家江苏的一座城市来到南京读书。到南京的当天,父亲带我到新街口新百商场东侧的麦当劳吃饭,那是我第一次进麦当劳。

当营业员用标准的微笑和手势招呼我要吃什么的时候,我至今都记得自己手足无措的样子。这算是我第一次明白“大城市的大”,以及自己的“茫然无知”。

不过这没关系,无知不是因为没有知识,不知道而已。费孝通在上世纪30年代的《乡土中国》中专门提到这点。

读完

随后的几年,我逐渐熟悉和喜欢上了这座省会城市。除了麦当劳,我还喜欢到汉中门汽车站对面的肯德基吃东西,也就是在那里,我爱上吃吮指鸡。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无知又一次作祟。父母希望我能去上海工作,而我却固执地认为南京是最好的城市。我的思维局限在买东西到新街口,吃饭到湖南路,配电脑去珠江路,去山西路军人俱乐部溜旱冰(听说山西路军人俱乐部已经没有了,不知道是否属实)。但不管怎么样,在南京的4年,是年少无知时最美好的记忆。

鬼使神差的是,大学毕业后我来到福建工作。在那里,我体会到如上文作者所讲的经历。我见过最穷的人,是在海边的一座石头屋子里。福建盛产石头,很多乡村的房屋都是用石块垒搭起来的。在那座四处透风的石屋里,除了一张床什么都没有,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蜷缩在一床黑乎乎的棉被里瑟瑟发抖。据陪同我的人讲,此人因懒惰而导致贫穷,要吃饭的时候才会起床跑到海边捞点东西回来煮着吃。

在那之前,我虽然没去过大西北,但仍难以想象在东南沿海还有这么穷的地方。在海边的镇上,唯一的超市(其实就是稍微大点的小卖部)所陈列的生活用品都比我在南京看到的略贵,而且有很多假冒日用品,比如海菲丝、漂柔等等。所以看到作者讲他在老家买瓶可乐都贵,还有很多假货,我忍不住大笑起来。

当地的业余生活也非常简单。我可能是大城市和小城镇最大的区别——精神需求匮乏。当地人白天除了工作,就是喝茶、打麻将,晚上更是如此,要么早早睡觉。我对未来的恐惧就是从那时起,于是拿起书准备复习考研。

老天对我很照顾。这样的日子持续不长,我终于有一个机会来到上海。此时的我,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固执地认为全中国只有南京好,上海也不错呀。我利用业务时间学习,考上自己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此后的工作越来越顺利,因为心里明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工作和更好地生活。自己的经济条件也逐渐改善,数年前父母相继退休,我把他们接到上海来定居,顺便帮我照顾小孩。

我30岁后回老家越来越少,每次回去无非三件事:看看长辈、亲戚和老同学,吃些家乡的食物,去小学和中学的母校看看。

但自从去年春节家里唯一健在的长辈外婆去世后,我可能回老家更加少。家乡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回忆。生于斯长于斯,特别是对小时候美食的记忆永远刻在心里。正如文章作者那样——回家,是为了满意精神上的空虚。而在无法挽救老人的生命后,杀回北京是他最正确的决定。

03

我相信很多从外乡来到大城市生活的人都有同样的感触,也许自己的小孩因为出生和成长在某座城市,TA已经把自己当成当地人,老家的概念早已全无。

去年,我在知乎高赞回答《2017 年适合买房吗?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中讲过自己买房这么多年的精华经验,对于题文作者买房又卖房的轮回,我在原回答基础上再补充一点关于卖房的看法: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要轻易出售!

在北上广深以及省会城市拥有自住房,却没有第二套住房的人,轻易不要卖房。如果萌生退意,可以将房出租,用租金在老家租房居住,两地租金的差距足以让你过更加体面的生活。

如果急用钱,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把房产抵押给银行(注意:我说的是银行,不是其他乱七八糟的高利贷)相当于重新贷款。二是房产没有办法贷款,那就变卖家里的东西,比如汽车、家电、细软等。这些东西,一直在贬值,未来分分钟买回来,而且绝对买到更好的。

当然,如果只有卖房这一条路,可以卖。但后续动作必须是把卖房的钱“分蛋糕”,即除却用来急用的,留部分钱在当地买套小户型、便宜的房子。

所谓的急用钱,无非两钟可能:一种是重病,如题文作者。一种是公司企业资金困难救急。其他急用钱情况,我没有想到什么“真的很急”,都可以降低标准,不要做笨决定。

关于重病,要量力而行。我从文章的描述中估计作者实际花费在为父母看病的金额不会超过50万。为了看病的50万,卖掉500万的房子,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

至于企业资金短缺,变卖房产来救急的故事很多,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有的人靠卖房喘过气来,卖房就是一笔成功的操作。有的人卖房,钱进公司打了水漂。总体上,我坚持一个原则:如果只有一套自住房,不要做无谓的卖房动作。

对于卖房,还让我想起一件过往的经历:

那是十多年前,我初来上海,隔壁租客是位上海老人和他的儿子儿媳。老人的亲戚也常来看望,一来二去就熟了。从老人亲戚口子,我知道一件事:老人的儿子儿媳生性懒惰,原本老人有两套老公房,却被他儿子想办法先后卖掉,而钱都被用来挥霍和所谓的投资,结果都打了水漂。搞得老人和儿子儿媳租房居住,所以老人家里的亲戚对此非常气愤。十几年过去了,不知道这家人生活如何,但变卖房产这件事,我记忆犹新,相信这也是他们今生最后悔的决定。

04

《卖掉北京500万房,在老家生活的这两年》是篇不错的文章,作者用自己两年的感触给我们这些从异乡来到大城市生活和工作的人以警示。

仔细阅读的话,你会发现作者选择卖房离开北京的四个原因:

读完

每一点都值得选择在大城市定居的年轻人单独拿出来深入分析今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如何赡养老家的老人,如何面对工作的不如意,故乡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以及该如何处置房产。

身处竞争激烈的大都市不易,愿读到本文的朋友们,在享受华灯初上美景时,永远工作生活美满。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完"卖掉北京500万房,在老家生活的这两年"一文,聊聊我的过往经历和卖房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