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泛适用性评析

作者:李石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103501/answer/13764649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李石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103501/answer/13764649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挺好的问题,我讲课的时候也有人会说,哪部分是鸡汤,哪部分是成功学。

我个人比较反感成功学,比较推崇达成目标的有效策略,我这的有效策略和题目中几位的方法论和认知论类似。

借此问题,稍微把我理解有效策略和成功学的异同之处分析一下。

三个共同点:

必有一个结论。包括有效策略和成功学在内的任何强调实用的文章或书籍,必有一个结论。实用的工具或方法论,归根到底是为了支持决策而非学者研究。研究需要知道为什么,但是实干需要解决怎么办,怎么办需要明确的结论作为参考。比如我很喜欢万维刚的一句话:简单无法战胜复杂,只有复杂能够战胜复杂。

结论需要足够简单。包括有效策略和成功学在内的任何面向行动的文章或书籍,必须足够简单。过于复杂的理论在实际的行动中没有意义,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你没办法按下暂停,前思后想统筹计划。无论背后有多少沉淀,最终都要抽象出《萨利机长》中一个30秒的检查清单。

结论难以自洽、他洽、续洽。包括有效策略和成功学在内的任何面向行动的文章或书籍,无法满足一般科学的自洽、他洽和续洽。多数需要工具和方法论来解决的问题都是有限信息下的,多目标多利益博弈,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标准的最优方案。对这个人有效的策略,对另一个人可能无效;对此时有效的策略,对彼时可能无效。

以上三点就是有效策略和成功学的共同之处。其实这种情况并不特别,无论是波特五力模型还是SWOT分析,无论是麦肯锡7S还是价值链分析,无论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还是一分钟经理人,都是一样的有结论、结论足够简单、结论无法自洽、他洽、续洽。

这三个共同点背后真正的核心是,我们是人,我们在和人竞争,而人有适应性,竞争会发展。30年前的电影中送花是浪漫,现在的电影中送花是烂俗。《基业长青》中代表基业长青的企业,已经倒了4家;重新定义的公司,又会在多久之后重新经历《从0到1》和《创业维艰》呢?

三个不同点:

有效策略是主动的,成功学是被动的。有效策略把你视为强者,认为你有能力分析环境、评估现状,选择合适工具和策略去达成目标,并且有能力为结果负责。成功学把你视为弱者,认为你无法为眼前的问题作出有效的决策,不愿意承担压力和责任,他会塞给你一个60分的答案并让你感恩戴德的接受。

有效策略聚焦结果,成功学强调过程。有效策略的目标是解决问题,体系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即使不在体系范围内也完全可以接受进而容纳进来。成功学的目标是让你相信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正确的,实践的反馈只是用来验证工具,结果可能是工具买的越来越多,事情却一事无成。

有效策略是动态的,成功学是静态的。有效策略承认自身的局限性,接受问题的复杂性,不断的评估工具,打磨工具与所处环境和自身追求相磨合,相适应。不断实践、反思、建构、重构。成功学不需要你反思,只需要你坚持,不需要你沟通,只需要你自信。对10000小时理论不同的理解,就是这两种思维最大的不同。

这两者的差异,不难区分,为什么会被混为一谈,为什么少有人去骂《定位》《长尾理论》这类书籍。

真正把问题混淆的节点是,付费,尤其是高额付费。

在普罗大众的思维当中,付费后就是客户,产品不能把在客户付费后,还把责任都扔给客户。

事实上,消费这种知识产品是有门槛的。

门槛就是,你必须是强者,你要有能力评估这些产品的价值,你要有能力挖掘这些产品潜在的价值,你要有能力在发现判断失误后,接受失败,承担责任,总结教训,自我成长。

再优秀的作者也不能代替你思考,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他是工具;当他在思考的时候你是工具。

今天的世界充满资源,也遍布陷阱,只有强者可以驾驭资源,躲避陷阱。

如果你还不够强,别担心,每一个强者都是真刀真枪,流血流汗拼过来的,让我们从评估收益(可能不多),总结教训(面向未来)开始变强。

———————附送如何分辨有效策略和成功学的检查清单————————

如果你在阅读任何人(包括不仅限于题目中的作者)的书籍或文章之后,

你对他所说的内容完全相信毫无怀疑;

你只是被动吸收,毫无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你的效率和效能没有丝毫提升。

无论其他人或者整个社会怎么看,这些人的书籍和文章对你来说就是成功学。

如果你在阅读任何人(包括不仅限于题目中的作者)的书籍或文章之后,

你的下一步行动更有思路和方向;

你的工作生活效率更高,绩效更好;

你对自我评估、自我提升,有了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无论其他人或者整个社会怎么看,这些人的书籍和文章对你来说就是有效策略。








作者:江川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103501/answer/1400035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一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汪小黑,经常给我打电话,或者发微信,要么是跟我推荐一本好书,要么是分享一篇好文章。

内容大概是:

如何建立你的时间管理系统?

怎样打造自己的学习计划

有效管理工作任务的7个注意事项

24小时最合理的分配方式

………………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也被他点燃了。

认真的读这些文章

做笔记,按照内容实践。

主动找这样的资料,分享给汪小黑,以及我的其他朋友们。

我觉得,这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因为它是一个免费分享的时代。

在知乎上,在朋友圈里,在公众号中……

总是有很多好心人,乐意把自己的这些经验、方法,告知大家。

甚至,给那些不太理解的人,一一回复,告知如何操作。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很大变化。

我的时间管理依然一团糟;

我仍然没看几本书;

任务还是显得没有轻重缓急;

一天天的时间也不知道去哪里了。

这不对啊!

明明我看的是各种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啊!

这些方法,可不是以前那种,成功学大师四处兜售的,打满鸡血,却又无法操作的各种理念。

“你越努力,就可以越成功!”

“规划好你的时间,你将更加高效!”

“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每天告诉自己你可以,你就能够实现它!”

“如果你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你要成为一个年薪百万的人,过几年就会发现,你真的已经年薪百万了!”

那么为什么我还是成为不了一个优秀的人呢?

甚至生活、工作,都没有多少变得更好一点呢?

难道是这些方法错了吗?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问,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中招了。

因为这就是新时代的成功学。

它们常常带上的面具有时间管理、计划管理、精力管理、XX体系建设等。

我姑且将其统称为自我管理学吧。

自我管理学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简单总结一下,有这么几个特点:

1、设定的目标,通常是某一个方面的优化,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职务或者金额;

2、针对的痛点很精细,能描绘出解决问题后的收益,而不是愿景;

3、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步骤或者操作方法,甚至是计划模板;

4、逻辑上经得住推敲,甚至能让读者联想起身边具体的人,或者自己的某一段时光;

5、周期不长,短则两三周,长则半年,即可见效。

这个总结不太全面,因为我主要想说明它和传统成功学在表面上的区别。

那么为什么我将其称之为新时代的成功学呢?

用一个图片来解释吧。

传统的成功学大概就是如图所示。

而自我管理学会告诉你,你该怎样实现第4步到第5步,比如,画出马身上的某个毛发时,下笔轻重该如何、在哪里该改变笔的走向。

而在这些大V的live或者书中,甚至精细到了下笔的轻重是多少牛顿的力,转向时的角度是多少。

于是我们好不开心,觉得自己得到了妙传,觉得我们终于可以画出来马了。

真的可以画出来吗?

其实上面的第四步你都画不出来。

你不妨试一下,不看上面那个图,找一张纸,画两个圆圈、画上脚、画上脸、画上毛发,看看你画出来的那个,是如第四步的马,还是一条狗?

所以,明白了吗?

如果不明白的话,再举个栗子,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宋体或者仿宋的字是什么样子的,甚至你可以把字体放大,量一下每一个笔画有多长、每个弯怎么拐。

来来来,拿起笔,写个宋体或者仿宋的字给我看看。

自我管理学耍的第一个花招在于,它没有告诉你,即使你知道了每一步怎么走,没有一定的功底或者一定的天赋,你也没法达到那个目标。

毕竟,不是每个坚持4点钟起床练篮球的人都能成为科比。

现在,我们再来问问自己:

我们在知道了每一笔应该怎么画之后,我们会提笔不断的练习吗?

我们在知道了好看的字体是什么样子之后,我们会去临摹字帖吗?

这就是自我管理学的第二个花招,它没有告诉你,你压根就坚持不下去它给你制定的计划,甚至,你压根就不会按照它告诉你的方法来开始。

毕竟,99%想成为科比的人压根就做不到每天4点钟起床,甚至,一天都不会去做。

小学的时候,老师可能教了我很多写作文的技巧,但是我大概只学会了先抑后扬,还学得不怎么到位,但至少比我学的承上启下要好。

所以,下面我们再扬一扬自我管理学中好的地方吧。

首先,自我管理学可以告诉我们,原来我们是可以从更细化的方面来进行改进的,以及这些方面都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虽然自我管理学给出的方法,不见得能够实现它设定的,我们能够在某个方面优化到什么地步,但是如果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原来这里可以优化。

比如,我以前只知道自己工作效率不高,但是总把它归结为是因为我刚参加工作,还不熟练。时间管理虽然没有让我充分利用每一分钟给你,但它让我意识到聊qq和发呆的时间会降低我的效率;精力管理虽然没让我变成一个精力无限充沛的人,但它让我明白,把精力花在细枝末节上是会降低我的决策效率的:计划管理虽然没让我的每个工作井井有条,但它告诉了我,反复的切换任务中会浪费很多时间。

我们可以知道原来是可以4点钟起床练球的。

第二点如何体现自我管理学价值的地方是,在你真的准备行动时,有个模板可以参照。虽然这个模板并不完全适合你,但是有一个可供你调整的计划总归是比从零开始要强。

比如,当我准备开始读书的时候,虽然去参加一个“如何打造一个你自己的读书计划”的知乎live,并不能够制定出一个完全适合我的计划,但是首先我可以按照大V讲的办法制定一个计划,然后在执行过程中把我做不到的,或者我感觉怎么做可能更优化的地方进行调整,而不至于还得自己琢磨如何拟定一个计划。

我们可以先按照4点钟起床练球,再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

还有一个理念是,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成功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是每个方法都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自我管理学虽然没有办法解决走向成功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但是它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或者说提供很好的思路以及借鉴。

比如,将我们一天的工作,按照轻重缓急,分成四类。它实际上并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排序。对大多数上班族而言,不重要但是很紧急的事情,可能是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是,通过列出那些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在稍微有时间的时候,知道该做什么提升自己,甚至会主动的挤一些时间来做这些事情,而不是完全的陷入“穷人越穷“的时间陷阱。

4点钟起床虽然不能直接让我们成为科比,可以比别人获得更多的练球时间。

今天想给大家讲的最后一个点是,按照自我管理学给的那些方法,虽然不见得能够让你直达最终目标,但很多时候能够离最终目标更进一步。

这个地方的栗子,用初中数学的说法是“略”,用高数的说法是“易证得”。

显而易见,即使4点钟起床练球并不能够让我成为科比,但总比我不练球要打得好一些。

有人问了,你说了那么多,这也没解决“不是每个坚持4点钟起床练篮球的人都能成为科比”和“99%想成为科比的人压根就做不到每天4点钟起床,甚至,一天都不会去做”这两个问题呀?

当然没解决了,都说了这是自我管理学耍的花招了,要是它自己又给解决了,那它就不是我上面说的自我管理学了。

不过我以后会试着写一些“如果我4点钟不起床,怎么能够把球打得更好”的文章的,如果有兴趣的话,关注一下我的公众号(三水成川)吧。



我认为这些论调非常值得警惕,而且似乎有人在有意识地灌输这些"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的一些特征:

全或无思维、过度概括、精神过滤、优势打折、妄下断语、夸大与缩小、情绪推理、应该陈述、贴标签、责备等等。


哈哈哈,先大笑三声!当然是成功学,原因很简单,试图通过普适的方法得到成功。首先,方法是抽象的,其二,成功是抽象的。换句话说,这种做法完全是对事件的抽象或者说经验总结。就好比教你——厨艺大师的基本原则——火候篇,还不如先学一道菜来的实在,比如西红柿炒蛋!怎么做好吃?

归纳和演绎的区别,归纳都是成功学。



精力有限,每天一篇不同种类的提高,那肯定不行,以前是觉得书读的多才能牛B,其实现在明白了,书绝对不在于多少,你一年就读两本经典的书,但是真正应用的好去实践,取取精华去糟粕,那么就是可执行的,害怕的是每天都关注不同的公众号信息,每天都关注不同的成功学,那样的你绝对没用。举个例子,你学了一个时间管理方法,即便是最粗浅的只要你去实践那就是有用的,但是如果你只是看了之后追求更多更好的时间管理方法,甚至是走向集邮的癖好,那么方法对于你来说就是毒药。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理学的泛适用性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