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我们是某资讯类杂志的编辑,要策划暑期特辑。为了想出好的点子,我们会如何行动呢?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信息。一期刊物不可能是光坐在办公室拍脑袋就能出来的,我们常会选择阅读报纸、浏览网上的报道、与客户闲谈等方法,但光这些远远不够,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还需要获取一些额外的信息。比如去逛刚建成的大型商业区,看看现在什么类型的商店生意兴隆,或是在年轻人聚集的街上调查最新的流行趋势等等。
收集了大量信息,接下来,我们会考虑“作为一期特辑,我们应该向读者提出怎样的提案呢?”虽然想出了不少点子,但都很一般。在桌子上把纸摊开,写了50多条备选,没有一条对胃口,无论哪条都似曾相识,这下可就不好办了。于是我选择翻翻书架上的杂志、和朋友打个电话等,可还是没有灵感,最终不得不暂时放下工作。
然而晚上吃了饭后,在洗碗的时候,打在汤勺上的水飞溅出来,弄湿了地板。这时我突然想到:“对了,暑假的话,比起去拥挤的海边玩,不如去山里看瀑布,过个清凉的夏天如何?”灵感就这么出现了。
你是否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呢?苦思冥想没有创意的时候,却在生活中一个不经意间获得了灵感。
我们常说,灵感通常来源于散步、聊天等非工作时刻。就像编辑一样,正是生活中的洗碗,带来了灵感的迸发。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为了获得伟大创意,额外信息获取是必不可少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看看创意到底是什么。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这是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撰写的《创意的生成》一书中的名句。
因此,我们说创意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发酵、应用。
我们来看《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教你如何用一本手账激发创意,搞定工作、生活中的创新。
我将《创意的生成》一书中提到的获取创意的过程,用自己的方法整合成以下5个步骤。
步骤1:收集——积累常识与作为研究课题的知识
步骤2:咀嚼——阅读、回想、深入思考积累的信息
步骤3:发酵——脱离课题,在潜意识层面思考
步骤4:顿悟——创意的诞生,突然之间惊呼“明白了!”“找到了!”
步骤5:具体化—将创意化为成果
第一步:收集
生成创意的第一步是收集,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其核心在于全面。不是仅仅记录工作、或是生活的某一方面,而是尽可能多地收集、记录,包括日常发现的事情、疑惑的事情、在意的事情或是所思所想,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变成素材。任何想法都可以记录,他会成为我们灵感的重要来源。
书中讲述了收集内容的三原则,分别是一元化、时序化和索引化。
一元化:不分类别,尽情记录
一元化换言之就是把你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一本笔记本中,包括工作中的创意、读过的书的摘要和感想、报纸和杂志剪报、私人日记等等,把所有可以纳入笔记本的内容都放入一册笔记本中。
我们不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尽快记下来即可。可能你会感觉很乱,但后续有相应的整理方法。同时一本笔记本可以带来分类笔记没有的好处。一是记录很轻松,我们不需要再记录的时候考虑记在哪里,不需要因为在外面没带工作本没地方记录而苦恼,只要随身带一本笔记本即可;二是找起来很安心。我们只有一本笔记本,内容肯定在笔记本里面,不会存在找不到的现象;三是坚持做也不费力。正因为上手简单,不繁琐,更容易坚持下去。
时序化:6位日期记录法帮助定位。
笔记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我们可以采用6位数字来做标记。比如今天是2017年10月24日,就简写为:171024,这个方法可以很准确地将时间定位到年月日。用完一本笔记本后,立刻换上一本新的笔记本,标记好第几本。我们的记录就像按照时间顺序连接成的一幅长长的卷轴。
索引化:切口标号与重点信息数字化。
索引不是具体内容,而是找到具体内容的线索。比如我需要找的内容在第145本笔记中171024日,这就可以很快定位了。
为此,我们需要做目录。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标签贴或在切口涂色的方法代表不同的内容,在本子侧边做好标记,今后在查阅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归类。其次,我们需要在每本笔记本开头空出几页,用来写目录,比如:171023赴共青城督查支持共青城工作进展情况。最后,我们需要用excel表格做一个整体的索引,需要记录本数、日期、关键内容等信息,通过电子化表格,方便今后查找信息。
第二步:咀嚼
当我们把生活中各种事情记录下来之后,我们需要定期进行回顾,也就是定期无目的的重读。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选择从前向后翻阅。从与当下关心的事物相差甚远的信息开始读,更容易产生意外的发现,当渐渐看到更接近当前的信息和资料时,我们会对越来越多事物存有印象。
重读笔记时,我们不是僵化地把信息再读一遍,而是带着如何将其运用到现在处理的工作上的视角来看。通过自由变换角度,我们会意识到以前记笔记和收集资料时的感觉和现在重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考虑自己本不会考虑的事情。
举个例子:
[121028]
把写好的初稿打印一次
把打印出来的文字处理后输入电脑
一边逐步思考一边修改,速度会更快
这是一份日常记录的笔记,在我们记录笔记的时候,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工作心得,但当我们重新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他转换写文章的方法,或是其他内容,从而产生新的想法。这里的重点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同一件事物。
在重读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做标记(下划线、波浪线、画圈等),如果遇到新思路,可以用透明标签贴书写后黏贴在相应位置。同时,我们需要将信息进行整合,按照前面索引化中说的方法,采用标签贴或是切口涂色的方法将信息进行归类。
第三步:发酵
发酵的关键在于信息的重新组合。信息的重组适用于思考一个项目的创意、谋划某个项目的进展方向、构思一篇长篇文章等比较大的事情。在这个阶段,我们选择使用笔记以外的工具将信息重新组合。
我们可以选择卡片重组、大号纸张移植、复印件拼贴三种方法进行信息重组。
卡片重组是将笔记中有用的信息逐条概括后写到卡片上,每个卡片一条信息,当记录完信息时,可以将一叠卡片放在桌上,随意重组顺序、激发你的创意。
大号纸张移植和复印件拼贴原理上相同,仅仅在操作步骤上略有差异。大号纸张移植是将有用的信息概括后写到大的A4纸上,复印件拼贴则是将卡片记录这个步骤改成复印笔记相应内容。
第四、五步:顿悟&具体化
顿悟有时就在一瞬间,也许你在重组卡片时,就迸发了灵感。顿悟之后我们就需要将灵感具体化。
这两步的关键在于动手。我们好不容易得到的灵感,可以进而被转化为成果。说起来看似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辛苦。如果我们一边抱着胳膊看电视,思考是无法前进的;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想这个阶段,创意是无法落地的。因此,我们需要勤于动手,将自己的想法随时记下来,通过书写不断将思路理顺。只有勤于动手,思考才会逐渐前进。
采用一元化笔记记录方法,我们通过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具体化5步骤,不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进而,我们可以告别记时不知往哪记,找时不知从哪找的尴尬状况,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创新、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