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的经济学课067

公地真的会产生经济学教科书所预言的这些悲剧吗?

一、三种“公地的悲剧”的模型

亚当斯密的名言是:我们不需要关注公众的利益,当我们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就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在无形之中推动公共利益,每个人只要求自己的生活过得好就行了,这时候公共利益就能够得到保障。

经济学中有三个模型与该论断相反,说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公众的利益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第一就是上文的“公地的悲剧”。

第二就是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两个囚徒如果只追求自己利益,都会背叛对方,结局是两人都被判处较长时间的徒刑,其结局就远不如两个人都维持攻守同盟那么好。

第三个类似的模型是“集体行动的逻辑”。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追求一个共同目标,大家应共同努力,如当中要是有谁偷懒,整体效果看不出有损耗,但当大家都偷懒时,就都没有好处了。

即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集体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所以一个集体要保持有效性,就不能让自由主义的思想泛滥,不能让每个人都在追求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二、挑战“公地悲剧”理论的女经济学家。

200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说:一份公共资源,无论是一片森林,一片湖泊,或者一片草地,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所以它就会遭受“公地悲剧”的结局。但是人不仅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物,而且也会追求损失最小化,他们见到这个资源的价值在耗散的时候,就会想办法组织起来形成一些规则,阻止这些资源价值进一步的耗散。

三、公地并不一定悲剧。

奥斯特罗姆夫妇长时间做workshop,请世界各地的人来讲故事,讲公共资源实际上怎么管理的?怎么避免公地悲剧的?

比方说,在牧羊的地方草不能吃太低,否则第二年草就长不出来,草地看上去是公共资源,但牧民间相互认识,祖祖辈辈就认识,他们之间形成一个规矩,草吃到什么地方就要换地方了,从而保证草每年都能长出来。

还有日本的农民组织,有所谓的公共资源,农地属于大家都可以耕种的,也有非常明确的规矩,所有资产都是以组(几个家庭组成的)为基本单位。到收获的时候,每家派一个人,一字摆开,以相同的节奏收割,之后庄稼捆成大小一样的一捆一捆,最后每家人抽签决定拿哪一捆。

诺奖评委会的公告:“奥斯特罗姆挑战了传统的思维,这种传统的思维认为公地一定是管理很差的,而它们应该被彻底地私有化或者完全交给中央集权来管理。奥斯特罗姆找到了无数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以用者自我管理为基础的,这些案例包括了鱼塘、森林、牧场、湖泊,还有地下水资源等等。奥斯特罗姆得出结论,现实中的情况往往要比经济学教科书所预测的更好。”

四、张五常的原创贡献被忽略了。

张五常在他1974年的经济学论文《一种价格管制的理论》里面就将这个观点写的很清楚:“人们不仅仅是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见到持续损失的时候也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些规则,减少资源的耗散”。

今天反转了昨天所讲的内容,指出公地不一定会产生悲剧,因为人会组织起来形成规则,减少损失。

20180630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