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坚定的走着自己的路

——读《陆克文传》有感

陆克文:坚定的走着自己的路_第1张图片

他能说一口流利中文,曾在中国担任外交官,是第一个能说中文的西方领导人。2007年,他当选总理,许多人以为中澳关系会有极大的改善,然结果恰恰相反。两国关系不进反退,他还怂恿美国做好对中国的“军事部署”。知华不等于亲华,他又给这个冷酷的现实添了一个注脚。

然而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现实中,利益往往是连接两国关系亘古不变的纽带,而且这根纽带的柔韧性还特别的强!处于纽带两端的领导和他的人民,也总是站在自己这一方来思考两方的关系,可以说是明明白白的各为其主。在如此明显的利益考量下,我想,不管陆克文本人对中国有多么了解,他无可厚非的要为自己的国家甚至是自己考量,也许其中他有意无意利用着中国民众对其抱有的‘幻想’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对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的陆克文来说,这种手段也只是达到其目的的一种途径。然而单凭这一本书我不好细讲也讲不清陆克文所谓的这些政治生活,但在这本书中陆克文本人的形象却让我印象深刻。



如今下台后的陆克文留给公众的形象可以用过度自信来简单做个概括,或许你会讲这样概括评价陆克文显得太过武断,这一点我暂且不论。在《陆克文传》中,童年困顿的经历给陆克文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童年时期艰苦生活养成了他沉稳、坚韧的顽强性格,甚至对他的政治观点产生了强烈影响,例如社会福利这一项。对于那段经历,他的哥哥格雷格也表示:“不安全感是他(陆克文)努力想要摆脱的。”

11岁时陆克文的父亲伯特因车祸死亡,可以说从这之后他周围的世界崩塌了:从小居住的房子突然被告知根本从来不属于他们;离世的父亲辛苦经营的奶牛场被农场主收回;全家一度靠着救济金过活……生活的打击让这个小小少年体会到了社会上人情人暖,他变得早熟、沉默。范宁认为,其父死亡的这件事“培育了陆克文的志向,激发了他要和工党打交道的愿望,部分原因是,他误解了其父死亡的真情实况”。

对于一个小男孩而言,生活在自鸣得意的小城里会变得越来越迟钝。他选择把自己埋在书堆里——作为逃避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无疑这种逃避造就了陆克文在后来学习生涯中专注学习的态度,甚至是其人生态度。

因为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世,而且正是身世的故事给了他生存的动力,驱使他从昆兰市州的一个默默无闻的简陋小镇来到联邦总理府邸门前。就他而言,他明明白白知道来时路,他记住了,且清清楚楚地告诉他人,令人信服。

但不可否认的是,理解陆克文的关键在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似乎永不停歇。他努力的推进自己、推进身边的人。他雄心勃勃、意志坚定、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可以说,对不断在成长中的陆克文来说,童年岁月的经历给他的巨大影响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学生时代中,陆克文以一个有着内在矛盾的青年形象登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公开演讲者和才华横溢的学生,然而,尽管有了这些外表成功的现象,他似乎依旧打定主意坚定的要改变自身的环境。

陆克文:坚定的走着自己的路_第2张图片

对陆克文而言,读书是件兴趣盎然的事情,他曾经说自己完全是从自身信念上看待读书。这句话对我触动颇大:当一个人把读书与自身的信念挂钩,无疑读书对他而言是享受的。而我们常听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陆克文身上,我想说书对他而言是亲人、是益友、是良师。与现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的被动读书相比,陆克文对书的专注令人唏嘘不已。与斯旺的“酷小伙”形象不同,陆克文全神贯注于学校的学习,可以说他是醉心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找到一种让自己深深沉浸在运用自身无穷无尽的潜力之中的方式。但是他也积极的参加辩论、公开演说和各种内容的竞赛活动。

中学毕业后他作了个异乎寻常的抉择——休学一年去见识世界。这段时间里他进行了东海岸的便车旅行、做了各种不同的工作……也许我们不能理解陆克文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休学一年,但无法否认的是,这段经历为他社会经验的积累作了很大的贡献。也许从这个时候陆克文就逐渐表露出自己坚定的一面,坚定着执行着自己的想法,没有犹豫,没有顾忌。

在上大学之前,他就对自己专业问题作了多方考量:医生、律师、还有自己中意的外交官,而多方分析下他毅然坚定了自己走外交这条路,一条有着令人兴奋前途之路。他提前去堪培拉对那里的大学作了预先调查,选定了自己的学校,投下了自己的申请书。从他这一段经历来看,陆克文的选择完全是自主的,他绝对自主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完全规划着自己的生活,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未来迈进。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他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但他满怀信心,个人境况的差距使他有一种成熟感,这一点是无法与他人分享的,也可以说是同龄人无法企及的。后一点或许是最关键的一点,他知道自己家境的贫寒而孕育了改变这一切的雄心壮志。

而大学里他择攻读中文——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当人忙着调换专业,陆克文坚持着,我想这不仅仅是陆克文对中文的兴趣使然,更多的就像他当时的老师所说的强大的动力。而且从他后来在外交部的表现来看,陆克文学习中文并不完全对外交鸡尾酒会感兴趣,这个年龄的学生似乎要对中国内部的漩涡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大学这一时期他的主要课外活动是想锁定自己在宗教框架中的位置并以此来阐释世界,表现出来的兴趣是基督教。“他认为,一个人不要被他的宗教信仰所局限,一个人是通过他的生存方式来阐发他的信仰,并不是你刻意的‘标新立异’就能增添其重大意义的。”

在15岁时,陆克文加入了当时的工党,可以说他决定参加工党意义重大:他将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按照他家庭的传统方式去做——他自己说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他目睹了当时他周围大量的机会不平等现象,事情对有些人很不利,尽管这些人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还有他的父亲未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令他非常气愤。

期间,陆克文在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形象是沉稳,他单纯而快乐的工作着学习着,好像清楚自己想要的,并有条不紊的朝自己的方向迈进。当人人通过发现共同之处来与他人联系,比如谈音乐、电影、体育,而陆克文更有兴趣谈论一些比较严肃的话题,比如谈读书、谈哲学。

“他总是把精力集中在该做的事情上,不像我们当中的某些人对什么都进行挑战。”而克曼斯说:“他不仅能自控、自律,而且冷静、谨严。”带着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异乎寻常之处。我想大学时代的陆克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不仅逐步完善着自己,而且懂得培养自身。


这是一个人人事事都按部就班的年代,一个人如果没有努力推动自己前进的决心与不断进取的动力,那将一事无成。


从楠普拉到堪培拉,以后的10年里,他努力培养自己在智力上从事新领域内工作的能力和个人关系网;在外交部中,加强锻炼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的能力:如何协商解决难以捉摸的潜在危机和浇灌培育私人友谊的关系。从学术的校园进入到工作的社会,初入职场的陆克文赢得了“注意细节,能力很强”“通力合作者”的评价;在嘉瑙特、戈斯身边陆克文也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机智、成熟稳重、坚定耐心的个性,逐步为自己赢得了支持者。我们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出身贫寒的陆克文一步步身居高位,一步步迈向最高点,从外交官员到议员到外交部长再到工党领袖再到澳大利亚总理,我们完全可以说,陆克文凭借着自己超凡的能力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创造了奇迹。这样金光闪闪的陆克文无疑是令很多人钦佩的!

然而陆克文毕竟是个平凡的人类,是人就会有自己的不足和欲望,何况是对于有着童年阴影的陆克文。一位前工党政治家说:“用来描述陆克文工作的一个词就是规章制度,他一点儿也不能容忍他认为是蠢人的行为。遗憾的是,在相互关系中并非每个人都会承认自己是蠢人,所以,用来描述陆克文的另外一个词就是傲慢自大。”而陆克文本人在解释自己的工作风格上说:我天生就是一个办事有条不紊的人。这里陆克文对自己相当中肯的评价从某个方面上来说就是直接承认了自己的傲慢自大。

陆克文:坚定的走着自己的路_第3张图片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胡宗山感慨地说,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各式各样的人物只不过是这个舞台上的不同角色和匆匆过客,起起伏伏、分分合合、上上下下都很正常,关键是要以一个平常心来看待成败得失,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陆克文:坚定的走着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