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团队游戏:"驿站传书"的秘诀

周末部门同事去团建时玩了一次团队游戏,叫"驿站传书"。游戏规则是所有成员分成若干组,每组队员排成一长排坐下,从队尾的队员开始依次向前传递信息,全程不允许说话,而且手不能超过前面一个人的身体,最快将信息正确地传递给队首的组获胜。

所以这个游戏首先要保证传递信息的正确,其次还要提高传递的快速性。

这个游戏一共玩过两次,第一次是参加公司的种子训练营,当时获胜的团队采取的方法是在背后用手指写字加反复传递的方式:后面的队员收到信息后立即传递给前面的队员啊,这样重复不断的传递纠正,直到队首的队员感受到的信息不变为止。

第二次是上周末的部门团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把这个秘籍分享给了队友,可是大家不理解这么做的必要性,觉得反复纠正的方式容易造成判断的失误,于是我们将队伍的方案改为:后面的队员在收到并确认信息后再向前传递,如果不确认信息是什么,则提醒后面的队友再传递一次。结果,我们队虽然正确完成了信息的传递,但是时间太慢了,还是没有获胜。

而当时获胜的队伍采取的方法更为精妙:以十只手指作为信号传递的媒介,每个手指代表一个数字,前面的的人把手伸到肩上张开,后面的人在接到数字后用手捏前一个人的手指即代表对应数字; 而且是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向前传递,队首的人在收到一个数字后立即写到前面的地上避免忘记。

其实在游戏过程中其他组还有很多其他的点子,比如数字的传递不是在捏手指,也不是在背上写字,而是敲肩膀,数字1就敲一下,数字9就敲九下。再比如,同样是捏手指的策略,有的队伍是把手放在肩膀上,有的队伍是把手放在背后,这样造成了不同手指代表的数字不同;有的是一个数字一个数字传递,有的是在收到并确认所有数字以后一起传递。这些细节上的差别,造成了比赛结果的千差万别。

为什么有些策略就可以很快且正确的完成,有些策略则要花费很多时间也容易出错呢?是哪些微小的策略差别造成了这么大的结果差距?是那些因素决定了策略的好坏?这个游戏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重读了《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一书中关于信息论的介绍,从里面得到了一些启示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质上讲,驿站传书这个游戏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的快慢和准确度决定了游戏的胜负。

关于信息传递的快慢,信息论中有一个通道容量的概念。从队尾到队首的所有人构成了一个信息通道,对于这条通道,单位时间内从队尾传到队首的最大信息量称为通道容量,而这个通道容量决定了信息传递的快慢。那通道容量都由哪些因素决定?

对于这个游戏,通道容量主要由这几个因素决定:

1) 后面的人传递信息的速度;如果以背上写字作为信号的话,就是在背上写字速度的快慢;敲击次数作为信号的话就是敲肩膀的速度;捏手指作为信号的话就是捏手指的速度。

2) 传递信息的可辩状态;捏手指,敲击次数,背上写字几种信息来说,每一个元素传递的信息状态都是0到9这十种可能,所以可辨状态是一致的。

3) 前面的人接受信息的速度;比如捏手指的方式,如果把手放在背后并且所有的信息一起传递,前面的人在收到消息后往往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把信息处理还原成数字,然后传递给前面的人,这要耗费很多的时间。

决定信息准确度的是通道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这个游戏中,干扰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1) 干扰发生在信息传递的可辨状态中;比如,本来数字的可辨状态都是0到9,但是在背后书写的时候写的太潦草,就会造成对可辨状态的干扰,不利于信息的准确传递。

2) 干扰发生在信息传递的通道中;比如在背后书写的形式,如果一次性快速书写所有的数字,并且不断重复,由于书写的速度过快,可能造成书写错误或者前面的人来不及感受前一个数字就开始书写后一个数字,造成信息的干扰或遗漏。

3) 信息接受者对于信息的主观干扰;比如在背后书写数字的形式,每个人书写数字的笔画顺序可能不一样,这样就造成对数字的解读出现偏差;再比如捏手指的方式,如果一次性传递所有数字,则前面的人在传递中有可能会遗忘或记错,造成信息传递的失败。

那对于干扰的抑制都有哪些方式呢?

最简单的一种就是重复传递,这样可以通过反复确认减少传递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通道容量决定信息传递的快慢,对干扰的抑制决定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团队游戏:"驿站传书"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