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自己

上周,参加了为期三天的烧脑课程,前一天半的安排是Steven系统讲解引导和引导师,还讲了一些看似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工具,后面的时间就是大家分组进行30分钟的Demo演练,由不同的小组配合参与和观察,看似轻松而又极度需要集中注意力,用尽了全身的气力~

不想再这里记录课程的内容,因为学员手册上满满都是笔记,但凡认为十分有用的都在课堂上积极努力的思考。既然今年修炼的是“自我觉察”,就该顺着这个方向走下去,谈几点感受和想法吧:

1、引导,不仅仅做的是流程引导,更大的是系统引导。

这是个很好玩的思考,为什么?

之前无论做什么活动,会去思考流程的设计及现场实施,思考来的人会收获什么,带走什么,觉得这是做一场引导or拆书活动所必需的。突然Steven提出了系统引导,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考虑引导的意义,直接把工作坊对于整个系统的立意拔高,就好比某一次蝴蝶效应,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也许就可以改变许多,不一定会见效那么快。

一场活动or工作坊,并不能马上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团队的行为,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是可以改变团队的心智模式。我们总说,要改变认知,改变思维,才可能得到更多的成长,当自己的视野和格局不是足够的时候,我们可见的东西太少了。如果心智模式得到改变,愿意去接受更多的变化时,或许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去提升自己。

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成为系统引导师~

2、引导,需要足够的中立:语言中立、肢体语言中立、空间中立。

这个并不容易做到,也非常富有挑战。

很多时候,做培训的大多数都是内容专家。而成为引导师那一刻,就要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有强烈的自我觉察与控制,保证不以自己的所知去干扰团队的产出。因为有效决策并不等于正确的决策,一件事情很正确,并不代表很多人就愿意去做。真正能行动的是,大家认可度高,觉得是自己必须去做的一件事。

中立,意味着不能有分别心,不能有对结果的评判,更多的时候我们要选择“闭嘴”。当然有的时候会出现“危机”,这个时候引导师就需要自我权衡是否要脱离自己目前的角色。如果说对VUCA时代,我们的领导力需要容忍模糊,需要接受不确定性,那为什么在团队的发展前进中,不能容许去试错呢?

同样,中立并不意味着不闻不顾,不管不问,也要时刻关注前期的需求,关注后期的反馈与执行。

后来的我自己_第1张图片

3、引导时,要确保每个人来的都是对的人,而并不是来的都是对的人。

这句话很拗口,但是意思也很明显。

记得开放空间里有个原则:每个来的都是对的人。但我们在引导时,需要的产出更优质,是需要对于参与人员进行筛选的。对,不一定等于放任自流,大家想来都可以来。这个时候又要考虑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相对来说,来的人能力更重要,还是意愿更重要?如果是能力,大家参与度不高,能不能达到工作坊的目的?如果是意愿,大家非常愿意参与,达成共识,那我们的产出是不是最优的?

同样,作为一个团队leader,你是更看重能力,还是更看重意愿呢?作为一个单身女性,你是更愿意跟爱你的人在一起,还是更想跟有实力的人在一起呢?世界难题,自己去想,至于怎么做也是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很多问题,并不是很容易的就单独用理性、感性去分析,下定论,毕竟人是左右脑共同使用的生物。

4、很多事情,即使你看了很多遍,也听了很多遍,做的时候还是会出问题。

这是不变的真理,不信可以试试。

最后一天半的Demo展示,已经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一共经历了六组,都有自我总结,他人点评,Steven给出最后的点评。我以为的很清楚,和我能做到,真的是两个事情,中间是存在差距的。就好比自己照镜子是辣么美,别人看你就是just so so,有时候真的不要太自我感觉很好。

所以,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不存在那么多的“应该”,从小事一点点做起。我们应该很优秀,但我们需要时间去慢慢优秀。也别随便去否定别人,因为自己做的时候,还真不一定比人家做得好,哈哈哈~同时,也要降低别人的预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世上没有白走的路,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所以,我会努力成为CCF、CPF的,是嘛?嗯,我相信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后来的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