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心理韧性弱,其实是因为在高压下有一种必须型思维模式,当把目标和期望设置成绝对的、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时,一旦发生必须之外的情况,我们就会无法接受,进而导致坏的负面情绪产生。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高杉尚孝,是一名日本人。他先后在麦肯锡、美孚石油、JP 摩根大通等企业担任咨询顾问,擅长于在应用企业财政理论、事业投资分析、战略分析、逻辑思考、简报技术等领域为大公司培训精英人才,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强化个人心理素质的专业人士。
关于本书
本书是畅销书《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作者高杉尚孝的全新作品。本书将揭开麦肯锡精英的情绪处理方法和思维习惯,教你如何处理职场中的负面情绪,以及如何将这些情绪化解为更专业出色的表现。
本书讲的是在高强度的压力下,怎么样处理我们的情绪?而关于处理情绪这个问题,精英和普通人的思考习惯是不一样的。
第一,我们先说什么是心理韧性?
在压力下处理思维和情绪的能力就是心理韧性,也就是在压力下提升抗打击的能力。
心理韧性弱的人,很可能在面临机会的时候,因为心理素质不好而导致失败。
而心理韧性强的那些精英,因为在高压下能够体现出更专业的处理情绪的能力,更容易抓住机会。
在这里,专业的情绪处理能力是指能够不被一时的面子、得失左右自己的反应,而是更客观地看待压力和期望,做出适当的情绪反馈。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更专业、拥有心理韧性更强,那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就会更大。
如何让心理韧性变强?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在压力下会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导致坏的结果,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第二个话题。
每个人在承受高压的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有负面情绪很正常。大家通常认为人和人会有性格的天生不同,我们经常听到说思维能力很重要,要培养,行动力、执行力很重要,要培养,但很少听到说情绪力很重要。因为我们可能会觉得思维行动这些是可以训练的,而情绪很难去控制,它是一种和个人的天性有关的东西。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说,情绪是在某种条件刺激下就会直接做出的反应。因为有这样不好的压力和刺激,才会导致不好的情绪,所以坏的压力就会带来坏的情绪。唯一的差别是,因为有的人性格好点,有的人性格差点,导致带来反应的强度不一样而已。
真的是这样吗?
作者说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尽管人和人在性格和情绪控制能力上会有一些天生的差距,但是总体而言情绪控制的能力完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提高的。情绪控制力也一样,在正确的方法下坚持训练,情绪控制能力也是能增强的。
在刺激和情绪反应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过程,这一点就是心理学当中的 ABC 理论。
所谓 ABC 理论,是描述遇到外部刺激和我们做出反应过程的一个理论。
A 是 Activating 外部的刺激、诱发性的事件,比如领导批评、比如别人的讥讽、比如很糟糕的结果,这是外部的刺激事件。
B 是 Belief,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你是怎么解读领导的批评和外部这些不幸的事情。
而 C 是 Consequence,就是事情的结果、最终的行为和情绪,指你最后做出的反应、你的情绪和行为。
ABC 理论认为,情绪行为 C 并不是由外部刺激A直接确定的,而是由 B,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所引发的。
理解了 ABC 理论,就知道为什么在压力下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了,因为在高压力的情况下,产生情绪失控或者是情绪控制能力弱的原因,不在于我们的性格,也不在于情绪的反应方式,而在于有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果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就会导致错误的情绪反应。所以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压力下的负面情绪。
不过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一个贡献是,作者总结和发现几乎所有坏的负面情绪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错误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就叫做“必须型思维方式”。所谓必须型思维方式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就是认为只能这么做,自己没有其他选择,必须要做到。比如项目快截止了必须要完成、这次考试必须要通过否则没脸见人、这个客户必须要拿下否则就会被开除等类似这样认为我们面对压力时没有其他选择,这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就是必须型思维方式。
必须型思维方式,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负面情绪的基础。在必须型思维方式下,我们很容易产生坏的消极情绪。
说到这儿,你有没有留心发现,作者提到的是坏的负面情绪,难道还有好的负面情绪吗?
确实是这样的,作者认为负面情绪也是有好坏之分的。所谓好的负面情绪,就是那些能够激发紧张感但是能提升行动力,让我们想要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情绪。比如担心、不快、悲伤、自责等等,这些情绪虽然是负面的,但是能激发我们想要把事情做得更好。但坏的负面情绪就不一样了,可能会让我们放弃甚至是沉沦,比如愤怒、情绪低落、罪恶感等等,这样的情绪其实是让世界变得更糟糕。
而必须型思维方式,往往带来的是坏的负面情绪,因为这是绝对化的思维模式,如果一个绝对化的要求没有被实现,那结果往往就是极端的不满,而且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在这种极端的坏负面情绪下就会导致进一步坏的结果,从而让我们在压力面前变得脆弱和屈服
既然这种必须型思维方式在压力下会产生坏的负面情绪,那该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第三个话题,如何增强心理韧性?
改变心理韧性其实就是改变思维模式,进而改变情绪管理能力。而改变思维方式就意味着要改变过去的必须型思维方式,那怎么改呢?
作者说要从“必须型”改成“愿望型”,也就是从绝对要求变成最好这样的相对愿望。
比如必须型认为我们必须完成这个任务和目标,绝不接受任何无法完成目标的理由和结果。而愿望型则认为,我们最好应该完成这样的任务和目标,但是没完成也可以接受。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大对劲,必须要做到、一定要做到,这是比较容易提高士气、激励大家更努力工作实现目标的方式,而最好实现目标,感觉挺没有斗志的,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情一样,会不会让大家反而没动力呢?作者说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你看,虽然必须型模式听起来好像很鼓舞士气,但实际上是有很大问题的。
首先,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的,只不过是你自己能不能接受罢了,绝大多数的事情,所谓的必须,它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有替补方案的,只不过可能会有一些损失,但有损失也不意味着世界末日。所以说用绝对的必须模式来要求,这是不合逻辑的。
其次,要求任务必须绝对完成这种事情也不现实,因为凡事都有多种可能性,有很多事情是出乎意料的,我们自己没有办法控制。你说你必须一个月之后要交货,那万一这个期间发生地震了呢?那万一客户又不要这些东西了呢?所以有很多情况可能是无法控制的,你怎么就能说这个事情一定必须实现呢?或者从长期来看一定会有一些情况它是无法实现的,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所以老强调凡事都是必须要,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然后,用必须模式这个要求往往感觉是华山一条路,如果达不到就全完了,你应该灵活地去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退而求其次,或者是换一个目标来实现这个解决方案,所以用必须的模式还会让我们减少灵活性。
最后,如果你一直用这个必须模式来考虑问题,那么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压力,你会很焦虑反而很难集中注意力处理问题。所以,一般说必须要完成、必须按这个节点提交、必须这次汇报通过、必须把这次考试完成,用这种必须模式的反而是有问题的,因为一旦必须的任务没有完成,你的心理落差会特别大,这个时候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很小。
相反,用最好这样的愿望型思维模式来思考,其实是更符合实际也更能调动自己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说我最好这次能够把任务完成,那么我就可以得到晋升,我最好这次考试能一次通过,那么我就能减少很多后期的麻烦。首先承认有多种可能性,其次为了实现最好的结果而全力以赴,我们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压力阻碍自己。
要增强心理韧性,首先就是要从必须型的思维方式转变成愿望型的思维方式。
作者不仅告诉了你为什么要转变,甚至还告诉你了怎么转变的方法,那就是用五个步骤来实现这个转变,分别是:
首先,要肯定你的愿望或者目标是有重要价值的;
第二步,要去否定绝对的要求,但不是必须的;
第三步,要考虑多种结果的可能性;
第四步,现实地评价坏的结果发生的情况;
第五步,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