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点儿什么?欢迎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留下您的精彩观点。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信息处处长
刘云
-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回顾整个行业的发展历程,从初期的单机单用户的应用阶段,到科室级和全院级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从以药品开立、记账收费的HIS系统为中心, 逐渐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业务支持和电子病历应用;从局限在医院内部应用,发展到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从传统的现代化支撑手段发展到决策支持,经历了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发展历程。期间通过将国际信息化发展的前沿理念、先进的技术与我国的国情、医院的院情相结合,形成了今天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医疗信息化体系。
然而,由于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整体、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条道路上必然面临着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医疗信息资源孤立、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形势的挑战,面临着与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等方面信息互联互通新任务的要求。因此,无论是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程度相比,还是较医疗服务的现实需要相比,医院信息化的发展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发展之路是漫长且不平坦的。
重应用 轻安全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应用,从医务人员到管理层对信息安全的意识都不强,且信息化建设经费都由医院承担,所以在有限的经费支撑下往往也是先满足应用而无视安全。
另一方面,应用是看得见的,而安全是看不见的,加之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缺乏,因此,在以往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安全的分量并不大。近几年随着国内外信息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国家开始高度关注信息安全,也推动了医院信息安全建设,等级保护等一些列政策法规制度的完善,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依据,患者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也反过来促进了医院信息化安全。未来应将信息化安全建设及其专业人才培养与医院的开办、规模、评价相关联,各地区应该建立医院信息化安全人才专项培养机制,以保障医院及患者信息安全。
重服务 轻创新
医院信息化长期停留在服务的角色定位上,或只是单纯移植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满足应用,鲜有自发性的创新。
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医院业务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了基于传统模式的业务规范和习惯流程,面对互联网时代下新的现代医学理念、业务模式和流程再造,还没有进行一系列的转型、改革和调整完善;我们提出“技术重塑管理,创新引领未来”的战略思路,以此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要改变传统固有的行为习惯不是容易的,所以才有“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这一说法,这里说的一把手是整个领导班子,作为一个团队才能有所突破的。
另一方面,医院信息化是医疗卫生与IT两大高新技术领域的交汇点,两种思维理念、作业模式的对接、融合必然存在一定的排异性。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新一轮互联网发展热潮也必将冲击传统的医疗模式,医院信息化的创新领域和空间将不断扩大,且大有可为。
重体制 轻人才
医院信息化是最复杂的社会信息化领域之一。一方面,医院信息化所需的知识结构涉及临床、公共卫生、健康管理、信息技术等广泛且非常专业的学科领域;另一方面,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业务和管理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中,医院信息化本身伴随着艰巨而复杂的医改进程。各种因素的叠加,使医院对信息化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高要求,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各大医院信息化人才主要以IT人士为主,只有极少数医院由临床或者医疗管理人员参与。
医疗信息化是医疗业务与IT技术的结合,所以既要懂业务流程也要懂IT架构技术,其人才培养与临床医生一样, 没有3 到5 年的成长期是达不到“ 主治”水平的,也就不能独立“看病”, 但是对于临床医生的培养大家有共识, 而对于信息人才的培养没有概念,导致今天医院信息部门的保障力量不能满足业务需要,这支保障队伍由于需求的井喷长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学科体系建设刚起步,还无法输送大批人才队伍以满足需要,此外,医疗体制也带来这类人才培养成本问题,纵观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不论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全外包都离不开人才,医院的信息部门应该是一个高级人才集聚的队伍,应从学科建设发展角度来进行一系列亚专科人才培养,人才数量也要与医院规模匹配,纳入医院考核模型中,这样才能推动这一学科发展,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与引领作用。
“十三五”期间将是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期,各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定将大幅增加,医院信息化迎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口。面临大好形势,政府部门如何去勇于承担大胆创新,打破传统体制束缚,打通支付途径,建立一体化支付平台,推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医院如何利用信息化抓住市场,调整结构、改变营运模式;业务部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便捷服务、优化诊疗流程、探讨智能化信息化的诊治模型;患者如何利用信息化建立自我健康监测体系;物流部门如何建立医疗服务终端及产品应用等等,从点到面,条块结合,坚持安全稳定、一体化、智能化、“互联网+”的技术原则,遵循“政策引领、人才实施、技术保障”的战略思路,必将迎来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的辉煌明天。
以上来源:e医疗2015年12月刊
- 完 -
您可点击订阅号下方菜单栏阅读“推荐”、“特别报道”中的往期精彩内容。
刊首语
年终特刊内容点击阅读:
【e医疗原创】复旦肿瘤王奕:看得懂市场的企业,才有机会生存下去
【e医疗原创】互操作平台、ESB和CDR,此平台与彼平台的辨析
【e医疗原创】汪鹏: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看未来数字医学这五件事
【e医疗原创】庄思良:在医院对接互联网的2015,忙碌并快乐着
e医疗2015年12月刊
《科技新时代e医疗》订阅可选用以下两种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643;
2. 致电读者俱乐部,热线:(010)-65157887-666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e医疗
医疗卫生信息化资讯平台
微博 | @ e医疗
微信 | e-healthcare
杂志 | e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