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点“没用”的事

作为一个生长在城市的蒙古族,从小就远离草原,远离民族语言。除了填表时的民族一栏,我与周围的同学同事没有什么不同。长大了,渐渐的有了民族文化意识,尤其是面对能讲蒙古语的本民族同胞时,觉得自惭形秽,好像丢弃了根,因此有了想要自学蒙古语的念头。

通过qq、yy,我与天南海北的同胞一起学习。我们的蒙古语老师是个在深圳的通辽人,每个工作日晚上8点到10点线上教学,周末批改我们上传的作业照片,而这些完全免费。可以想象,他为此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基础班学习结束后,适逢假期。之后我的工作比从前忙了不少,也就没有继续学习。因此就一直停留在字母的水平。

今年初,区民族文化局办的第二届蒙古语学习班开课。令我意外的是,去上课的竟然大多数是汉族。我就更惭愧了:汉族同胞都有如此大的兴趣学习蒙古语,我做为蒙古族,却浅尝辄止,实在是不应该。就这样,我今年的年度任务又多了一项。于是每周二的晚上,我就和其他四十多名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一起,再度做起了学生。

我们从a、o、e(音)开始学起,从你好、再见开始说起。大家的热情很高,课前早早来,课后不肯走。我曾有的一点基础,让我学起来非常轻松;听到其他人绕舌的发音,心里不自暗笑。马上我又羞愧于自己的想法。每个认真投入的人都值得被尊敬。

由于家庭原因从小在汉区长大的云大爷,70多岁了,现在开始学蒙语,作为第一届学习班的优秀学员,他风雨无阻,没有落过一节课。单词记不住,他就写了好多小纸条,贴的满家都是;曾是英语教师的刚退休的王阿姨,用英语的国际音标把单词读音标出来;工作不太忙的田姐,擅长唱歌,就是为了唱出纯正感觉的蒙语歌来学习,每当她唱歌时,脸上放着光,眼睛都是闪亮的……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组成,而文化,应该被传承和发扬。通过学习,我们感受着蒙古人对自然生灵的崇拜、长幼有序的严格区分、豪放开阔胸怀如何形成,以及在困难环境中坚韧生存的意志和能力。

社会像一列高速驰骋的车,车上的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吃饭等不得几小时的准备和小火慢炖,希望能够即食;学习忍受不了1万小时的训练,试图快速突破;阅读无法耐心一页页翻过,寻找简写本甚至3分钟听完一部长篇名著;就连娱乐,都快餐化了:追求刺激、速度、短小精炼。在过度追求更快的同时,人们也在寻找“有用”:掌握整理技巧有什么用?浪费时间,还不如请钟点工;看小说有什么用?不能变现,还不如看看如何第一眼抓住别人的心;练毛笔字有什么用?都用电脑打字了,现在谁还用毛笔;学蒙古语有什么用?你也不能当蒙古语老师去开课赚钱……

其实,我们是需要时不时慢下来了,来做一些看似“没用”的事情:练练字、养养花、品一茗茶、做一些小手工;或者,花一年闲暇时间学习一门外语;花两年业余时间写一部小说。这些看似“没用”的事物,让我们身心放松,让我们重焕活力,让我们不会人云亦云,不会在众生中失去了与众不同的自我。正是这些“没用”的事物,让人生更有趣。


做点“没用”的事_第1张图片

(照片摄于泸沽湖畔里格村)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点“没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