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于儒家的思想推动

儒家的一位中流砥柱,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被人们称为“亚圣”的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对于儒家的发展,有没有什么影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那么,首先要知道,孟子的主要成就主要是政治上的仁政,是在孔子的以德治国的基础上提出的,孟子的其他成就还有:民本思想,仁义礼智信,性善论,易子而教,下面就要一个一个来谈。

首先说的是仁政,仁政是孟子最重要的理论。而仁政又是在孔子德治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说如果要想弄清楚仁政,就要先了解德治。孔子所谓的德治,就是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的仁就是伦理道德范围,也就是《论语·为政》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这就是所谓的以德治天下,要让君子努力辅佐君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而优则仕,来治平天下,而孟子在德治的基础上,从自己的性善论出发,认为行善的君王一定会实施善,从而赢得民心,从善如流。《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 秦 楚 之坚甲利兵矣。”这就体现了仁政思想的正确,如果实施仁政,则可抵兵千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在仁政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也就是民本。

孟子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的确,在丛林法则中没有善这一说,但也正因如此,也就成了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那就是人天性本善,就像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孟子还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既然每个人都有着仁义礼智信,恻隐之心,就看你有没有被挖掘,这也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差距。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对人们的生死观进行思考,写出了著名的《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提出与发展的:民本思想,仁义礼智信,性善论,易子而教,为儒家思想添加了一大特色,仁政,在那时的时代可是说是很超前,以民为本,从而发展。孟子对于整个中国文化来说起着很重大而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对于儒家的思想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