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实三虚的《三国演义》为何出现大量关公显圣故事?

七实三虚的《三国演义》为何出现大量关公显圣故事?_第1张图片
玉泉寺

早在《三国演义》出现以前,民间就已流传着关公显圣的传说。《全唐文》收入的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董侹的《重修玉泉关庙记》中就有关公玉泉山显圣,以鬼工助智者大师营建山寺的记载。

唐代人范摅《云谿友议》中谈荆州人对关公神灵的敬畏时说,“允敬者,则髣髴似覩之。缁俗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顷刻大掌痕出其面,历旬愈明。侮慢者,则长虵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非斋戒护净,莫得居之。”

北宋时期表演说唱艺术兴起,其中不仅有三国戏,还出现了“说三分”的专家,三国故事在民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关公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定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间出现的关公显圣大战蚩尤的传说,使得关公受到朝廷层面的第一次加封为王。一种说法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盐池干涸,大臣吕夷简称是蚩尤作祟。真宗召道教张天师降妖,张请来天神关羽统领阴兵征伐。恶战过后,蚩尤被诛,盐池恢复旧观。关公庙因而被赐额义勇武安王,徽宗朝加封崇宁真君。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南宋荆门军萧轸所撰的《加封英济王碑记》:“褒崇节概,不吝爵号,赠曰英济,宠渥极矣”。同碑记写到关公显圣灵验事迹:“邦人于王,食焉必祀,事焉必咨。奚求弗获,奚祷弗应。曰雨而雨,曰阳而阳,王之力也。疫疠不作,饥馑不臻,王之恩也。盗贼屏息,田里举安,王之荫隐也。”

虽然记文中谈到的关公显圣灵验事迹,主要是保护荆州地方不受旱灾、洪水、盗贼的侵扰。而宋代朝廷的加封,却代表着关公显圣的灵验事迹得到了官方的认同。南宋孝宗皇帝在敕文中说:“荆门军当阳县列神壮繆义勇武安王,名著史册,功存生民,一方所依,千载如在。爰启王封,仍加美号,岂特显尔神威德之盛,亦以慰此邦父老之情。尚祈灵助,服我休显,可特封壮繆义勇武安英济王,奉敕如若牒行。”

关公显圣的故事在宋代之时受到了民众的极大推崇,并覆盖到辽国、金国以及元朝一代。

元人同恕《榘庵集》卷三的巩昌府《关侯庙记》就曾提到:“相传金大定间,西兵潜寇,城几不守,乃五月二十有三日,见若武安状者,率兵由此山出,贼骇异退走。随即其地而祀之。今他郡皆祀以十三日,独此邦用是日,答神贶也。”

生活在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依据前人提供的史实和传说故事,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与历史中的关羽相比,《三国演义》中的关公更接近百姓心目中的关公形象。


七实三虚的《三国演义》为何出现大量关公显圣故事?_第2张图片
关羽

《三国演义》中有多处描述关公显圣,且传播更加广泛,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中说道,关公临沮被害后,一魂不散,荡荡悠悠,来到荆门州当阳县的玉泉山。山上老僧,法名普净,听到关公在空中大呼曰:“还我头来!”普净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同一篇目,孙权得了荆州,设宴为诸将庆功;置吕蒙于上位,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众将见之,无不恐惧。

孙权想将偷袭荆州害死关羽的罪责嫁祸给曹操,遣使者以木匣盛关公首级,星夜送与曹操。曹操开匣视之,见关公面如平日。操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众官急救,良久方醒,顾谓众官曰:“关将军真天神也!”吴使又将关公显圣附体、骂孙权追吕蒙之事告操。操愈加恐惧,遂设牲醴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令大小官员送殡,操自拜祭,赠为荆王,差官守墓。

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书生拜大将”写刘备为关公复仇,举大军七十五万进至猇亭,关兴正遇上杀害关公的元凶之一吴将潘璋,纵马追赶。追至山僻之间,不见踪影,到了一庄园,堂内点着明烛,中堂绘画关公神像。老者热情招待关兴。三更已后,潘璋亦来投宿。恰入草堂,关兴见了,按剑大喝曰:“歹贼休走!”璋回身便出。忽门外一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飘三缕美髯,绿袍金铠,按剑而入。璋见是关公显圣,大叫一声,神魂惊散;欲待转身,早被关兴手起剑落,斩于地上,取心沥血,就关公神像前祭祀。

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写西羌国扣关犯境,关兴前往救援,被铁车密围。危急关头,忽听得一声响处,背后越吉连人带马,平白地倒下水来。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兴大惊。忽见关公以手望东南指曰:“吾儿可速望此路去。吾当护汝归寨。”言讫不见。


七实三虚的《三国演义》为何出现大量关公显圣故事?_第3张图片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却是作者罗贯中在整理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基础上,融入正史材料,结合其个人的生活经验而成。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学士大夫直作故事用矣”。

《三国演义》是传播汉文化忠孝节义、善恶有报思想的经典之作,也是满族、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民众接受汉文化伦理纲常的基本读物。关公崇拜更成为维系民族团结,树立统一思想价值观的共同信仰。

清人王嵩儒说:“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故其崇拜关羽。其后有托为关神显灵卫驾之说,屡加封号,庙祀遂遍天下。”

清代文人王侃在《江州笔谈》中说:“《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有关忠义者,演义之功说。”

清代史学家顾家相在《五余读书廛随笔》中评论说:“盖自《三国演义》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关、张、孔明之为忠,其潜移默化之功,关系世道人心,实非浅鲜。”

《三国演义》中关公显圣故事的大量出现,反映了民间信仰对“聪明正直者,死而为神”的英雄崇拜、护国佑民的情感寄托,对民间社会自觉形成“知是非,明善恶,寓褒贬”的价值评判标准起到了积极而正面的作用,对发挥民间“善恶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因果观念也起到了警世劝善的社会功效。

关公显圣故事经过民间的普通民众口耳相承的传播、演绎,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与发酵,再经过关庙碑文、明清笔记、小说、曲艺等大量涌现和推波助澜,关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主持公道正义、监察善恶忠奸、惩处奸邪恶霸,无所不能、护国佑民、全民共仰的“国家神”了。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实三虚的《三国演义》为何出现大量关公显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