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者们Ⅰ

做编辑,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作者。

刚入社的时候,重在打基础,基本上都是在策划编辑的带领下处理稿件,跟策划编辑的作者打交道。后来自己也得学着去策划图书了,就整日琢磨着发掘自己的作者。工作若干年下来,各式各样的作者几乎都见识了些,而我这里要写的,却是我那些年轻的作者们。

我的那些非大牌的作者们,甚至非常年轻的作者们,咱们好好合作吧。出版的路,就因为你们而有些温度呢!

这是我今年4月18日写下的微博。作为一个不甚资深的编辑,与同龄人或者比自己稍长的人的打交道,似乎来得更为自然和顺畅。通过老师、同事的介绍,通过互联网,我认识了一些能与自己建立合作关系的作者。他们都年轻而富有生命力,或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上进,多分享,少抱怨;或者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跌跌撞撞,最终却交给大家一幅相当美丽的画卷。在我逐步成长与成熟的出版路上,我喜欢他们,也感谢他们。

今天,先来说说Z同学,也是Z律师。

认识Z同学,是通过同事的介绍。那时候我新浪微博用的还很频繁,不知啥时候,常常互动的人多了一个。用繁体字发微博、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对广州当前发生的事情总是有自己的看法、去电视台录法制类的节目,等等,引发了我的好奇。从我第一次发私信给他,已经有两年了呢。

我读书在广州,工作之后却千里迢迢来了北京。对于广东和匆匆走过的香港、澳门,身处北方的我总还会时不时关注。毕竟在那里,我度过了自己最青春洋溢的几年时光,开始走出家乡去外面看世界。虽然岭南不算我的第二故乡,我也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留下安家立业,但是,好像自己的一部分已经留在那里,工作中遇到来自那里的人和事,都会格外上心。比如娶了我本院师姐又在澳门读书的广州人,Z同学。

当时Z同学(或者Z律师)已经是同事的作者,写一本跟劳动争议有关的书,已经是我们出版社的作者了。这期间,Z同学因为工作的缘故,还来了一次北京,同事通知我一起见他吃饭的时候,我很开心地答应了。我又能听到广东普通话了,哈!

见了面,还是觉得他跟自己想象的长得不一样(这在我自己是常态),不过,广东普通话倒是很地道。虽然网上有交流,不过毕竟还不是很熟悉,嘻嘻哈哈聊了天,吃了东来顺涮羊肉,觉得这哥们儿还不错。最起码很坦诚,看起来很牢靠——也是嘛,能被本学院师姐看中,人肯定不错滴。

然后,我们就还是继续网上的聊天了,这才是我们熟悉的交流模式。慢慢地,我发现我看过的书,他很多也看过;我喜欢的美剧,他也在看;我们聊天的时候,可以很自然讲到广州的某一个地方;我们可以把北方和南方看待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观点列出来比较……

在没有成为我的作者之前,他已经先成了我的朋友。

具体什么时候想要做一本企业法律顾问的书,我觉得已经不用去查记录了。反正在他自己的积极策划还有我的撺掇之下,他终于决定要开始写自己的第二本书了。这对我们来说,真是双赢的事情:我多了一个自己独立的选题,他有了撰写第二本书(也是他自己更为重视的一本书)的机会。

然而,开头并不容易。

光是准备目录和内文的框架,就不知道我们在网上聊了多少个来回。日子一天天飞快地过去,他不间断地翻阅各个出版社的专业书,学习、借鉴,一次次拟好目录和样稿给我;我这边也时不时浏览同类专业书,比较、分析,修改他发过来的文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次,我体会到了策划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良好互动,第一次体会到编辑和作者一起为创造一个合格的作品而努力。

准备期间,我刚好去广州出差。必然的,我们要见上一面。这次,我还见到了他的老婆,我一位干净利索、笑眯眯的师姐。饭桌上,除了聊聊各自的情况,重点就在书的结构和书写。不算安静的餐厅里,我们吃的津津有味,谈得也甚是欢乐。我的重心只有一个:同学,加油!

饭后,我们还去了附近的方所。方所是我离开广州之后才开的一家书店,面积很大,图书的门类也很多,而且,有专门的一块放台版书和港版书。那也是我们流连最久的地方。Z同学如数家珍般告诉我,哪个哪个作者的书他已经看过了,哪个哪个作者的书是什么特点。还有那些有意思的杂志,还有那些时不时会开展的讲座。方所是我喜欢的那种书店,很宽敞,人虽然多,但是因为灯光安排合适,却始终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由衷觉得Z同学幸福,是一个勤勉工作而又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的人。更重要的,还有一个爱好相同的老婆,俩人一起看书,一起游玩,一起喝咖啡。

出差碰面,只是我们合作中的小插曲。而后,关于书稿的沟通依然枯燥而有难度;关于书与美剧的沟通,却更加让我大开眼界。

聊天越多,我越发现自己的孤陋寡闻。因为身处广东的缘故,Z同学比我更方便地能够涉猎更多繁体书,那些书往往能带来更多不同的视角。哪怕是大陆地区的简体书,他也会频繁地买,并且阅读,时不时在朋友圈或者QQ聊天时,透露一些他的感受。读书真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多年的阅读,总能让人看待事物时有广阔的视野,更宽容的胸怀,而这,又为包容更多丰富内容的书做了准备。

而正是Z同学的存在,让我对The Good Wife的剧情又多了一层理解。正是通过与他的沟通,我才知道自己对这个美剧律师事务方面的解读有多么肤浅。一个律所在运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要如何应对;一个律师面对自己的职业前景,要如何抉择;等等。有人看感情戏,有人看庭审,有人看政治戏,Z同学却能提示我缘何剧情会这么发展,常常让我忧恍然大悟之感。简直想叫他Z老师。

不过,做一本能同时满足编辑和作者的书,才是我们近期的终极目标。因为是律师的缘故,Z同学工作其实非常忙碌(照他的话说,忙碌才有钱赚),所以无论是书稿准备期间,还是真正地撰写初期,进度都比较慢,我一般都是催促的角色(这大概也是每个编辑都要扮演的角色吧……)。催促,还要有个度,太温和了吧,对方会没什么感觉;太严厉了吧,貌似也不符合自己的职业要求。然而,就在我们成为朋友的过程中,我竟然做了一次类似“老师”的角色,从那之后,Z同学的进度,则快了很多。

知道自己“好为人师”,还是在Z同学的后记里,他感谢我这个编辑的时候,特意提到我曾“严厉”地批评过他,以至于他能够抓紧时间,加班加点、见缝插针地完成书稿的撰写工作。我惊诧了,催促自然是催促过的,怎么会有“严厉的批评”呢?于是,赶紧“质问”他。

Z同学非常坦诚地告诉我,一开始,他写书的进度确实是比较慢的,然而一次交流中,我跟他说,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人总要逼自己,才能做成事情。正是因为把我这个编辑当朋友看,他才听进了我的话。就从那次开始,他开始更加认真对待自己写书这件事儿了,牺牲了很多工作之外的时间辛勤写作,才有后面的及时交稿。

然而我,却深深的惭愧了。这样的话,我多少说过,然而却不是为了教育对方,甚至有共勉的意味——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计划一大堆,却不能付诸实施。我把这些说辞用来激励朋友或者作者,自己却依然无动于衷。对啊,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人家工作之外读了那么多书,专业书已经写了两本,我呢?

我说,那我是不是要反省呢,因为把作者当朋友,说话是不是太过随意?

Z同学却说,正因为是朋友,才要敢于批评,有什么说什么。

唉,我又惭愧了。

所以,Z同学现在不仅是我的作者和朋友,更是我的榜样了。

榜样很爱喝咖啡,而且有好多咖啡豆;很爱读书,也看了很多书;很勤勉地工作,律师也确实做得很好;很认真写书,现在已经到了我这个编辑要好好雕琢的阶段。书稿已写完,友谊却无限。

但愿秋天能相逢,Z先生,我带上我们家先生,去看望你们到时已经出生的小宝宝。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作者们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