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的奥斯卡上,汤姆·汉克斯凭借《邻里美好的一天》获得了第六次奥斯卡提名,也是他第一次最佳男配角提名,距离上次提名《荒岛余生》也过了19年。
这几年来,汤姆·汉克斯也算是佳作频出,从《菲利普船长》、《大梦想家》、《间谍之桥》、《萨利机长》到《华盛顿邮报》,众多奥斯卡大热电影,他也银幕上尝尽了各种职业。
但为什么偏偏是一部看上去最简单到《邻里美好的一天》,让他重回奥斯卡表演奖项战局?
这就要从汤姆·汉克斯的明星形象发展之路看起,他在70年代中期出道,1984年凭借《美人鱼》一片开始崭露头角,可以说开始有了明星气质。这个时期的汤姆·汉克斯基本参演的电影都是青春喜剧,包括他第一次提名奥斯卡的《长大》。
《长大》剧照
1993年他出演了两部重要的影片:一个是《西雅图未眠夜》,证明了他可以演出一个忠实、温厚的男人;另一个则是他首次奥斯卡封帝作品《费城故事》,这是他很重要的一次转型,证明了自己可以演出非常严肃且层次丰富的人物。
随之而来的连庄影帝得奖影片《阿甘正传》,不仅仅是把他推上了巨星殿堂,而且开始有了詹姆斯·斯图尔特接班人的影子,成为美国形象的代言人。
《阿甘正传》剧照
汤姆·汉克斯从小人物出发,也演过不少大人物,但他几乎没有演过反派,就算有也是像《老妇杀手》这样的黑色喜剧,而非穷凶极恶。他树立了一个极其可信的银幕形象,这也是《邻里美好的一天》选择他出演的重要原因。
片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角色叫弗雷德·罗杰斯,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他是美国电视界的一个传奇。
60年代末,他的节目《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开播,这个节目定位成一个儿童节目,播出了近40年。整体来说,弗雷德·罗杰斯的节目风格是很温和的,把世界的真相暗藏在他的表演之中,让儿童逐渐理解和接受。
这个角色延续了他的个人魅力,一个无论男女、老弱妇孺皆可信赖的人物,同时和他过往的角色也有一点差异存在。恰如前文所说,他在奥斯卡上首次提名了男配角,他是电影中的核心精神代表,但并不是叙事的核心,更像一个旁观者。
对于美国人来说,罗杰斯先生他就像一个电视上的慈父,尤其是当真实的父亲不在场时,陪伴自己成长。而从银幕的意义上来看,汤姆·汉克斯也是这一代电影人的“慈父”,有担当,有责任心。
作为电影来说,这个角色在美国可以引发极大的共鸣,甚至让奥斯卡觉得比汤姆·汉克斯演华特·迪士尼更有吸引力,但放到中国的文化语境里,家喻户晓的弗雷德·罗杰斯完完全全是一个陌生人。
当然,《邻里的美好一天》并非弗雷德·罗杰斯一生的走马灯,而是选取了一个切入点。记者罗伊德·沃格尔接到任务要采访罗杰斯,但这个时候,他正面对着自己家庭的矛盾。缺席的父亲忽然归来,想要回归这个家庭,但是他心中却极度排斥父亲。在跟罗杰斯先生的“交锋”中,他冰冷的心似乎也逐渐融化,感受到内心真正的想法。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每个人都活在一种极快的节奏之中。在电影里,沃格尔第一次见到罗杰斯先生时,就在摄影棚里。罗杰斯先生刚刚结束上一段摄影,但是嘉宾小朋友一直在棚内玩他的玩具剑,不愿意离开。摄制组的工作人员都有些不耐烦了,但是他一直耐心的陪着小朋友玩耍,直到他自己愿意离开。
这种耐心首先触发的是阴谋论想法,沃格尔总觉得这样的完美形象背后,罗杰斯先生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人格。他很想要快速拨开罗杰斯先生表面的面具,深挖他内心的秘密。但反而在罗杰斯先生的影响下,放慢了他自己的生活速度。
对于很多人来说,罗杰斯先生是出现在电视中的父亲,换而言之进入电影的叙事手法里,这也是常用的一种角色设置方式。
一个有问题的原生家庭,往往问题出现在父母中某一方的缺席或失职,在大多数电影里选择了父亲的缺席。有了缺席,就会有补位,一个胜似父亲的男性角色。因为他不是父亲,会让人觉得更好接近。因为他胜似父亲,从而在相处中逐渐唤醒情感。
在这类故事之中,父亲往往会成为一个叙事的潜在动机。《邻里的美好一天》中有三个父亲,罗杰斯先生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父亲,杰瑞·沃格尔是沃格尔真实的父亲,同时他自己也刚刚做了父亲。沃格尔在排斥自己父亲的时候,也许也种下了未来和自己儿子不和睦的种子。
这样的一个传主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知名度,可以说是一个冷门故事了。但抛开传记的部分,弗雷德·罗杰斯特殊的个人魅力,就在于他是一个温暖的人。这种温暖,是可以跨越文化的界限,属于人性的本质一面。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温柔的善待,这也正是弗雷德·罗杰斯的处世之道,更是这部电影的核心。
在电影院刚刚复苏的时刻,我们急需这样一种感同身受式的温暖。观众去看电影,就是希望在银幕之中短暂的逃避现实。《邻里的美好一天》就像是这位陌生的慈父,对观众2小时短暂的陪伴,轻柔地告诉你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现实,真正的关怀人心。
回归真实生活之中,父亲也是我们人生里极其重要的角色。《邻里美好的一天》选择了一个真实人物做传记,同时找到一个家庭情节剧切入,其实一种非常传统的好莱坞叙事模式。在《绿野仙踪》中有一句台词,“没有任何地方比得上家”,这句话可以作为几乎所有好莱坞类型片模板的叙事核心,一切一切的故事,都是在捍卫家庭。
而人的一生,是一场漫长的战役,我们一辈子都在学习如何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睦相处。
要想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寻找到平和,就必须放缓、放空自我,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四周。
在好莱坞故事之中,其实也有自己的一套美式邻里叙事手法。美式邻里基本分为两种,情景喜剧或者小镇故事。前者其实并不算真正意义的邻里,而是关系很亲密的朋友做了邻居,像是《老友记》、《生活大爆炸》,在繁杂的都市生活中抱团取暖。
小镇故事的现实性来自逆城市化发展,不少中产阶级选择远离尘嚣回归小镇,过上安逸平和的生活。每个小镇有他们推行的一个理念,就像是一个乌托邦,而新来的人,如果想打破规矩,就会成为一个闯入者,这样也就有了基本的戏剧张力。
《生活大爆炸》剧照
《邻里美好的一天》中,这个“小镇”其实是罗杰斯先生通过电视联结起来的,在电视里,他成了全国观众的邻里。而沃格尔最初也想做一个闯入者,揭露他的秘密。最终却成了一个新的“邻里”,放下偏见与隔阂,选择与父亲、过去、自我一同和解。
说实话,在今天的中国,可能很多人已经没有了“邻里”的概念。很多人都住在商品房小区里,或者是租房在外地工作,别说邻居了,就算是一起合租的室友,都可能不认识、不了解。
在中国电影里,曾经有过一脉群居电影。在40年代末开始,以《乌鸦与麻雀》为代表。这一路电影人南下到了香港,也拍了《一板之隔》、《水火之间》等等左翼电影。再往后,还有邵氏的票房大片《七十二家房客》,80年代大陆还有郑洞天导演的《邻居》。
《乌鸦与麻雀》剧照
这些电影无疑都和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下,人与人的关系必须紧密起来。到了今天,要想再刻意去做出类似的群居环境,反而有些不合时宜。
《邻里的美好一天》尽管有着文化上的差异,但是它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邻里不一定是一个空间概念,它也可以是一个电视理念。在媒体、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能没办法和真实、隔壁的邻里肝胆相照,但是媒介拉近了我们和远处的人的距离,成了荧屏上新的“邻里”。
在中国都市的发展中,电影院也成了我们新的“邻里”。可能大家住的地方,步行就可以到达一个电影院。现在正是一个影业复苏的起步期,被视为救市之作《八佰》票房已过六亿,其幕后的联合出品方腾讯影业,又将打造的人文关怀主题电影《邻里的美好一天》在这个特殊时期推上银幕。
其实细心的人应该不难发现,之前腾讯影业就有《第一次的离别》在电影院复工当日上映,用“离别”与“重逢”互文,再见就是为了再见面。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现在又有《邻里美好的一天》在北影节展映,也即将在9月18日登上院线。腾讯影业接连不断上映的影片丰富了市场影片的题材,助力了电影行业的回暖。
这是个投资者们贪图高效回报的时代,能有行业头部企业注意到《邻里美好的一天》这样的故事相当难得。恰如故事里的罗杰斯先生一般,作为一个生活的洞察者,能够在最灰蒙的地方看到人隐藏最深、最私密的情感,并且循循善诱,放大这种情感的效益。
腾讯影业持续带来温暖人心、感动人性的好故事。我们在这些故事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感动,也会从中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情感的抉择。
安心的变成一个温暖的人,才是拾起了这个现实世界里最坚强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