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微信公众号做推文,今天也是第一次来到发表。今天这篇是最近的烦恼转化出来的。源自于父母的经验传授过盛。
对于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我来说,曾经对比了很多国家的教育。因此我想记录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迹来深刻思考那些理论。当然就由自己的家庭教育开始剖析吧。
之前看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3遍+,特别深有感触。一个家庭一种教育。今天我也想来说一说关于我身上的教育的浅见。
每时,每刻,每一句话,每个“道理”(先不深究这些道理的对错,不深究是否适合现在的社会发展),都是他们所谓的“那是我们走过的经验”。经验,似乎是父母的教育《金刚经》。
当你做着近三年的规划,看着一步一步的规划走下去,想着自己一步一步地进步和成长,多么有动力,多么的开心。然而,不知不觉的钟声开启了“金刚经”的传播……
每一次的规划和想法,在父母看来就是你在白日做梦。因为在他们眼里你有一份稳定、薪资待遇又不错的工作,就是人生了,就是一辈子了。
过多的想法,那是白日梦!我妈总说,不是说你不可以有梦想,只是你的梦想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放在可以实现的“培养皿”中。她经常看《非诚勿扰》,据她说这是曾经孟爷爷讲过的(当然原话并非这样)。她很赞同。我也赞同。可惜的是她看不到我的“基础”,无视甚至贬低我的努力,一味地认定我是幻想。可是那些到达了的人,最初不都是通过这样一步步规划和实施开始的吗? 他们不懂?
他们一味地在给你传授“经验”,告诉你怎么样才是对的,总是让你学会变得现实…可是他们从来都忽略了“孩子不想成为你”!
经验,你走过,在属于你的年代。当你在劝导我放下追求,让我去稳定地活着的时候,你说这就是经验。折腾了那么多年最后你还是会回到这个“原点”的。
是吗?原点?≠原来的地方。
第一,你折腾过,我没折腾过,这会是我的遗憾,而这是你的放心和满足。然而,有句话叫“听爸爸妈妈的话,他们把你养这么大了,你要听话嘛”——你要孝顺。呵呵?
第二,“原点”?那不是原点,只是你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但那个地方已然不是当年的地方了。若那真是原点,你的经验从何而来?
第三,你所希望的只是把孩子变成下一个你而已。你告诉他“经验”,他记着孝顺,走着走着,忽然有一天,他就变成了你!当你在无数次打击和劝告他不要另择他路的时候,你从来不曾考虑过孩子心中的痛苦和挣扎。
你以为的好并不是真的对他就好。你以为的经验并不都是他人生中的润滑剂。
我羡慕国外的孩子的一个点。孩子每每有什么新的idea,父母的回答都是“你去做吧,妈妈/爸爸支持你!”无尽的鼓励和支持,顺便还会给你一些可观的建议。而我们的父母,永远都是谴责(一天过场多)。可能他们真的习惯了安稳的生活。
我喜欢武志红老师的文笔。喜欢他宣扬的女权主义和个人主义。今天翻了翻他的微博,看到了这篇帖子。你真的害我很不“懂事”。
从小到大他们教育你,要努力,要有理想,要有目标。当你长大,接受并建立了这种思想,当这个苗子茁壮成长的时候,用镰刀“咔嚓”就一刀,丝毫不问你流血痛不痛。
你有工作了,年龄也到了,该谈朋友结婚生子了。请问,当年那么雄心壮志让我读书干子?就是为了以后结婚生娃儿?!对不起我没有get到这个逻辑!
中国大多数的父母喜欢把读书看成找工作的跳板。所以他们把找到还不错的工作看做是电视剧剧终的完美结局。所以当有一天你告诉他,以后有机会还想去读书,深造的时候,他脑电波呈现的是“what?”
你问他为什么反对?他却告诉你,“我不晓得你读那么多书来爪子,以后读完了又还不是去找个工作,而且未必能找到现在这么条件好的工作。”如此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
你怎么知道会是那样的喃?“那些到处都在报道研究生扫地、清华的当洗碗工…”他们总喜欢把你想得极其的不幸,他们总认为你就是那万分之一。
他们很有趣!总是告诉你并帮你分析这事多么多么…困难!多么多么…艰难!多么多么…特难!不断给你传播负面信息,却告诉你要未雨绸缪。
当你认知到思维和财富成正比的时候;当你认知到在阶级慢慢固化的今天,以后会逐渐没有什么“寒门出贵子”的说法了,没有读书就能改变命运的机率了,只有拼父母的时代的时候,他们的一句句经验就成了你人生路上的鹅卵石。走一步滑一路。于是乎,最后就变成了挣着一年比一年微薄的工资,看着一年比一年飞涨的房价,算着孩子一年比一年开销的多,叹息着一年比一年过得造孽,期盼着孩子学业有成、工作稳定、结婚生子。滑到最终,年纪轻轻,结婚生子,自己都没长明白,都没见过“世面”长什么样子,却来教育下一代要“安稳度日”。他们也总喜欢说,代沟!也似乎把这个词作为一种父母与孩子间沟通的常态,甚至于还有些许抱怨。可是他们从来没有认真倾听过孩子的心声。总以经验论之,你那样就是错误的,不可行的。
我们常有愿望改变自己,让自己和家庭都更好一点。却往往最后就死在了家人“经验”的襁褓里。so,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心声,因为一开口就被“金刚经”之“洗脑安稳经”镇得无言以对。
父母也不喜欢你发表思想和意见,虽然经常希望你讲给他们听。当你很有想法很开心地和他们分享的时候,然而他们的关注点是:听到“歪”了的地方把你拉回“正道”。一般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听不懂的和听得懂的!听不懂的总结为:你娃娃书读多了,读傻了,不认清现实,天天在白日做梦;听得懂的总结为:你自负,还是青涩的一个娃儿就敢在我面前“大言不惭”你要干嘛干嘛,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你懂啥子!先说你有啥子拿得出来的?(对于一个快毕业的还真没有啥子)最后往往不是争论就是无言以对。这也是代沟!
他们能理解一句话:“梦想是可以有的,你也可以去追逐、去争取、去实现。即便失败了,你也是赢家。因为重要的是那个过程,是那个不留遗憾的青春。”
可是面对现实,面对着自己的儿女:“啥子过程,过程能当饭吃?过程又不能挣钱。现在找个稳定的工作好难找!过程完了,你还不是要去找工作,现在有个工作嘛,你就安安心心的,不要东想西想了,好好工作。”他们告诉你:说归说,现实还是现实。
“还不是为你好!”——一句多么有份量的话!让孩子自责不知趣,又让孩子无比想反驳的话。每每面对也只能哑口无言。这其中,不是谁的错,只怪世界上没有“父母教育”这个专业。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歪理”——做任何事都不是当你准备充分才开始的,往往等你准备充分,机会就没有了。并且人永远都没有准备充分的时候。那问题就来了,是不是等我准备充分了才有资格去谈深造,那充分条件在哪儿呢?依着父母的经验论,估计这辈子都耗这儿了——充分条件。
为什么这么说呢?继续来看。父母认为,逻辑ok!你有充分条件了再说,你可以止步了!因为你现在还没有。所以你该考虑其他的事情了。其他事情无非就又是他们老生常谈的那个恶性循环——稳定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子、抚养子女直至安享(能安享?)晚年。其实在这过程中从来没有机会让你再去准备什么所谓的充分条件了,那都是忽悠你的罢了!真正目的就是让你走回“正道”。
女人的“正道”——20出头你就该找结婚对象了,25左右你就该有孩子了,30左右你就该围着孩子转了,35-45左右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下一代“精英”和操持家务顺带还要挣钱,50左右你该当孙子辈的“保教员”和“家庭主妇”,最后你就进了一方冰冰凉的盒子。这个是父母从小到大的言传身教,你要好好记住哟!所以一切的经验论就变得无比的合理。
mom:这个深造是违背这个“常理”的,你就是错的,知道不?
dad:你想啥呢一天,读傻了吧你!
无论他们传授了多少,我听了多少,永远都不会改变我的意向——成为一个让自己都羡慕的人。(2016.2.22 宣)
爸爸妈妈们:
在孩子最好最该奋斗的年纪请你不要扼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期盼,即便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至少我们试错过,至少我们还留下了故事可以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请不要剥夺我们描绘色彩的权利。孩子也是有意识和认知的,如果真的意识到此路不通,他会停止或寻求帮助的,在此之前请你们不要包办我们的可能性。爱,请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