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文瀛湖俗名“海子边”,是太原市建成年代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座公园。公园地处太原市迎泽区中心,沿湖的东、北、西面周边街道即称为“海子街”。湖北侧的“桥头街”和湖西侧的“柳巷”,距文瀛湖边仅百米左右,都是太原重要的历史性商业街区;文瀛湖南侧邻迎泽大街,沿线高档酒店和城市重要公共服务设施众多。湖东岸有“纯阳宫路”,向南约400米,即可到达太原市著名的“五一广场”和道教名刹“纯阳宫”(俗名“吕祖庙”,现为“山西省艺术博物馆所”在地,本博客有专文介绍)。文瀛湖公园总占地面积约10.6万平方米。其中湖水面积约占三分之一,达3.2万平方米。
文瀛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宋太宗赵匡义(即位后改名赵炅)将晋阳城焚毁后,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将并州移治到阳曲县唐明镇,代国公潘美在唐明镇的基础上,扩展其范围,并筑城墙,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即今太原市城区。“海子边”是当时护城河的一部分。唐明镇的位置即在今太原市的西羊市、大关帝庙附近。金代诗人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诗中曰:“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记述的就是这段历史变迁。(关于元好问其人及《过晋阳故城书事》全诗,请看本文附件四)
传说唐代以来,唐明镇有晋文公祠(今山西省政府所在地)。人们为了纪念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文赢,遂称“海子边”为“文赢湖”,后人加了三点水为“瀛”字,习称“文瀛湖”。
历史上“阳曲八景”之一的“巽水烟波”指的就是文瀛湖这里。它与“崛围红叶、烈石寒泉、汾河晚渡、天门积雪、土堂怪柏、双塔凌霄、西山叠翠”并称“阳曲八景”。“巽”(音xun)是“八卦”卦象的东南方向,文瀛湖在太原城之东南,故称“巽水”。清光绪年间,冀宁道【清代时设,下辖太原、汾州、潞安、泽州四府及辽、沁、平定三州。治所在太原府】张连甲(出身镶白旗满洲包衣,故史书均简称为“连甲”。直隶滦县任各庄人,光绪年间赐进士出身)对这片湖水进行了清理,又在北湖东南建一小亭,匾书“影翠亭”,在湖的四周安设木栅栏,湖中添置小船,后逐渐发展,遂成为太原人的冶游之地。
下图、文瀛公园东门
下图、东门内的景观石:文瀛含光
下图、文瀛公园导游图
下图、万字楼南面全景 万字楼是上世纪的1937年建成的,它是文瀛湖公园中现存最完整的飞檐木结构古建筑,此楼平面建筑格局极像佛教中的“卍”字,故俗称“万字楼”。这座楼是时任山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的阎锡山修建的图书馆,并以其父的字“子明”为该馆命名,做为给父亲的寿诞贺礼。但是还未投入使用,1937年抗战爆发,太原沦陷,万字楼遂沦为日本侵略军的声乐场所。
下图、 匾额: 萬方安和 黄克毅题 对联:萬宇華屋增秀色 文瀛碧水暎長天
下图、万字楼西面全景
下图、这是位于文瀛湖北岸的“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 碑文:死難烈士萬歲 毛澤东
下图、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简介
下图、纪念碑左侧碑文: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薄一波敬题
下图、纪念碑右侧碑文:浩壯高恒呂 澤惠過汾漳 徐向前敬题
下图、这是位于文瀛公园最北面的“劝业楼”,1912年9月19日孙中山来到太原,在劝业楼二楼上凭栏发表了民主革命的讲演。赞扬了1911年太原首义对于推翻满清统治的重大意义。为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1986年这里改为了“孙中山纪念馆”。
下图、这是位于劝业楼西侧的“文瀛大舞臺” 对联:人生似戲一番作打念唱 歲月如歌幾段頓挫抑揚
下图、冰封的文瀛湖及南岸景色
下图、文瀛湖东岸
下图、湖东岸的三角亭和琉璃塔
下图、这是状元桥上的石狮,远处为文瀛湖北岸。
下图、因狄仁杰而得名的“状元桥”。(关于狄仁杰,详见附件一)
下图、彭真塑像(1902-1997),背景为“省立第一中学校”,此处以前是清代的贡院,创办于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是山西最早的官办中学。1922年起,高君宇、彭真、贺昌等曾在此读书,并进行革命活动,是山西省、太原市党团组织的诞生地。为“中共太原支部”所在地。2004年被山西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彭真,详见附件二)
下图、这是位于文瀛湖东岸、“省立第一中学校”西侧的12级琉璃塔。
此塔是上世纪的1959年从太原东米市阎锡山为其五妹子阎慧卿修建的“新美园”内迁来的。(关于阎锡山和五妹子阎慧卿,请见本文附件三)
下图、这是位于文瀛湖西岸的“崇德廬石刻”长廊。 长廊内石刻是由清代阳曲县回民鉴藏家李希搜集钟繇、禇遂良、苏东坡、黄庭坚、傅山等历代著名书法家的真迹,于咸丰二年至五年(公元1852年-1855年)刻之于石的。在“抗日战争”中遗失了一部分,现仅存30块。新中国建立后,李希的玄孙李玉成先生于1958年将家藏《崇德庐帖》石刻30方捐赠给国家。并增刻《帖刻序》2石,叙述刻石原委。
下图、这是石刻中较为清晰的一块,其他的石刻字迹很小且风化严重,未拍摄。
下图、碑廊匾额:耕心碑廊 对联:集百家字寶墨飛雲動 讀萬卷書金文耀日晶 趙望進撰並書
下图、碑廊简介
下图、《蒙学千字铭》局部
附件一:狄仁杰其人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生肖虎,汉族,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举明经。历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入为内史,后又封为梁国公。在武则天当政时,以不畏权贵著称。狄仁杰墓地在今河南省孟津老城西二公里的邙山脚下梁周村。
附件二:阎锡山与五妹子
阎锡山(1883年—1960年),字百川、伯川,号龙池,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同盟会员,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一级上将。解放前夕去台湾,1960年,病逝台北,葬于七星区阳明山。奉行“中庸哲学”的阎锡山,从辛亥革命开始统治山西达38年之久。
五妹子
在民间传说和21世纪初反映山西历史的小说、影视作品中,只要涉及到阎锡山,无不大写特写“五妹子”或“五姑娘”阎慧卿,把她说成了参与军政大事,幕后操纵山西政局,阎锡山言听计从的铁腕人物。其实,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五妹子”毫无共同之处,不过是人们凭想象虚构而已。现将我们根据有关史料上查出的史实辑录于后。
阎慧卿,乳名五鲜,即为阎锡山料理生活的“五妹子”或“五姑娘”。(阎锡山叫她“五鲜子”)。生于1910年,比阎锡山小27岁。系阎锡山叔父阎书典第三个妻子曲氏所生。在阎书典五个女儿中排行第五。阎锡山担任都督后,在其家乡河边村办起育英女子学技时,她才在12岁时念了三、五年小学,后在太原入教会加辣女子学校学习,所以,她基本上是个家庭妇女。其第一个丈夫是河边村曲佩环(字仲玉,乳名隆光),日本留学生,曾任榆次晋华纺织厂经理,病逝后,“五妹子”又嫁给崞县(今原平市)北社村的梁延式。梁系清华毕业后留学日本。
“五妹子”精于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对阎锡山喜欢听的就多说,不喜欢听的则绝对不说,阎高兴时,便讲些笑料事,为阎开心,阎愁闷时,又讲些家乡的风土人情,为阎解闷。她对阎的生活起居安排得极为周到,衣服、被褥该洗该换,该多穿少穿,穿什么戴什么都安排得合乎阎意,阎锡山抗战时期在克难坡时精力很好,他常常边吃边想,思维活跃.有时不免食多伤身,引发病疼。为此,医护人员十分发愁。后来,专门派人监食,既不让多吃,又不让少吃。开始派一般侍从,常遭阎的谩骂。后由夫人监食仍不行,所以又换成阎慧卿负责监食。五妹子接受过去的教训,采用限食的办法。每到吃饭时,她就坐在炕桌前,自己不吃,只是检点阎锡山吃,吃不了,就劝他多吃,吃多了,又劝他少吃一些。有时看他不想吃,就拿筷子尝尝,并讲些笑话,有时见他吃多了,劝不住,便将饭夺过来,命令副官把饭菜端走。为了调节饮食,除经常亲自过问主副食外,还经常让厨房做些家乡饭豆面抿尖,高粱面擦擦子,莜面窝窝等等。由她监县以后,阎锡山饭量比较均匀了,也很少胃疼了。大家都高兴。尤其是侍从医生更减轻了思想负担。于是,监食就由阎慧卿长期担任。每餐必监,监必认真,直到阎锡山飞往南京,太原解放前夕。除照看阎锡山吃饭外,每到阎锡山睡觉后.她还为阎锡山掖被、捶背,直到阎锡山睡着,她才熄灯,与侍卫长退出卧室。所以,阎觉得“五妹子”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比谁都合适。抗战胜利后,姨太太徐兰森因心脏病猝发,突然去世后,她仍然担负着照看阎锡山生活起居的重任。
“五妹子”阎慧卿,从抗战开始,曾先后担任过“战时儿室保育会山西分会”主任,“山西女子助产学技”校长,“太原慈惠医院”院长,国民党“国大”代表和同志会妇工会主任等职。对于这些工作,她一般不参与活动,必须参加时,均由秘书先拟出讲稿,她在会上宣读,实际上只是一些挂名职务。而且,她很少与人往来,绝非政治上参与主宰山西政局的活跃人物。不过,由于她在阎家的特珠地位,为他人讲些情面之类的事也是有的,如假阎之口,安排她的私人关系去“同记公司”工作。又如解放前夕,梁化之要杀害共产党员赵宗复(赵戴文之子)时,她连忙劝说:“老汉(指阎锡山)在(太原)的时候都没有处理.你为啥要处理他?老先生(指赵戴文)就这么个苗苗,还能这么做?老先生怎样对待你来?”结果,杀害赵宗复的事便搁置下来。
1949年3月29日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借口代总统李宗仁电请他到南京商议和平谈判之事,离开太原。临行前,部下分析,阎这次离开太原,一定不会再回来,必然要带“五妹子”出走。想不到临走时,阎却对“五妹子”说,“我去不了几天,少则一个星期,多则十来天就回来,你就不要去了。”“五妹子”信以为真,便留在太原。其实,阎锡山却是留下她来稳定军心的。1949年4月24日凌晨,解放军攻克太原。“五妹子”给阎锡山发电报:“一别永诀,来生再见。妹发电之日尚在人间,大哥阅电之时已成隔世。”随后,她和山西省代主席梁化之等人在太原绥靖公署钟楼下的居室里服毒自杀。卫士柏广元遵梁化之之命将二人尸体浇汽油焚烧,化作灰烬。
附件四
金末元初的著名学者元好问(公元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不满周岁就过继给其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金宣宗兴定五年(公元1221年)进士,不就选;金哀宗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卒于获鹿寓舍。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逸事
元好问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来到太原,游览完汾河西岸的晋阳古城遗址,为我们留下了一首《过晋阳故城书事》。就在汾河岸边,他路遇一位张网捕雁的农夫,农夫告诉他,今天早晨在河滩上网到两只大雁,农夫杀掉其中的一只后,另一只脱网逃走的大雁在空中悲鸣哀叫,始终不愿离去,最后竟然一头撞向地面殉情而死。听完农夫的诉说,元好问唏嘘长叹,向农夫买下了这两只大雁,将它们埋葬在汾河岸边,用石块垒起一座坟丘,称之为“雁丘”。与元好问同行的学子们纷纷赋诗,元好问也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雁丘辞》:“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台依旧平楚。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恨,来访雁丘处。”与同行的学子相比,元好问毕竟是大家手笔,同样感天动地的题材,同行者的诗作早已被人们淡忘,唯有元好问的《雁丘辞》传唱至今,到了现代,更是通过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而成为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唱。
《过晋阳故城书事》
金 元好问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百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财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冈。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全文完
原题 (原创)“巽水烟波”-太原文瀛湖 2013-09-25 07:07 发表
2018.12.31 阅读(927)| 评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