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暗喻与联想

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善于联想和解读暗喻的民族,当然说这话的前提是,中国人也是世界上最善于使用暗喻,或者说最含蓄的民族。

我们说话讲究“言外之意”,我们为人处世讲求“藏锋守拙”,我们推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总之,我们中国人就是不希望直截了当地把话说清楚,因为这一方面显得自己愚蠢,另一方面显得对别人的智商不够尊重。

生活中是如此,在政治领域,暗喻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更是深入到每位官员肌体,倘若不会使用暗喻或者不善于解读暗喻,那你基本上就与政治无缘了,可以回家“卖红薯”。孟子曾曰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如果我们把劳心理解为言语交锋、智力拼杀,相信也不是完全错误的,毕竟时时刻刻紧绷着神经,察言观色,读取言外之意是要耗费很多的脑细胞的。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官员不好当啊,当时孙悟空不愿做乌鸡国国王,我想也是深刻理解了统治者的辛劳,才望而却步的。

当政治开始干预社会生活时,暗喻就成了统治者甚为忌惮的事情,因为脆弱的统治者是最善于联想的,他们深怕读书人的笔杆子写出暗讽朝廷的文字,从而引发民间舆论的涌动,对王朝的合法性和统治者的权威形象造成不良的损害。有清一代文字狱愈演愈烈,尤其是康雍乾三朝更是无孔不入,天下士子噤若寒蝉,可以说统治者对暗喻的政治敏感性到达了古代社会的顶峰。不仅统治者对民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暗喻也会被官员派系用来相互倾轧,以达到消除异己,总揽大权的目的,宋神宗元丰年间的“乌台诗案”就是改制派想借杀“苏轼”这招来达到压制保守派舆论的手段,要不是朝廷上下的一致求情,估计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东坡先生就要因政治而白白牺牲了。

前面发了这么多与书无关的议论,纯粹就是个人读书的一点不成熟的联想,重点还是要推荐一下这本民国大家写的经典小书。萨孟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政治学家、法律学家和历史学家,作为深谙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运作机制的学者,借阅读古代经典名著《西游记》而联系历史上的政治实际,抒发个人的见解,可谓微言大义,字字珠玑,大家学者的本色尽显无疑。不仅如此,也可以看到,经典还是有其千古流传的价值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就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所谓“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经典常读常新,大家如此,我们普通人也不例外。

 联想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但在政治领域,不要给人以错误的解读和联想,就是一种走钢丝的艺术,平衡很难把握。一言以蔽之,作为普通人,我们还是做好修身之功,暗喻和联想很累,过多使用伤人伤身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暗喻与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