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要怎么取?这是所有写作者与内容运营者每天都缠绕心头的问题,并且不会有终点。
首先要澄清的是我自己并不擅长取标题,强如咪蒙也有一支强大的顾问团在背后提供足够的弹药,每篇文章的标题都是从100个标题中遴选出来的精品,并在长期积累中建立一个SKU足够大的标题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品读以及熏陶自我对标题的感知能力。
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信息量过剩,脑子不够用以及人口流量红利的消逝,必须以抢占用户注意力资源作为流量基础,以此为底桩再寻求内容形式上的价值回收。
所以当标题变为最重要的入口,之前带有个人哲思的标题在互联网的语境中统一失效,比如某篇论文《认知视角下的中专英语听力教学》,将其放置于任何信息流中都会自带屏蔽功能,但若是将其改为《胡歌那么忙还有时间学英语的秘密》,可能就会是一条点击量不错的广告链接。
如果没有自带光环或是品牌壁垒,一个不能刺激大脑诱发点击的标题,纵使内容空前绝后也必然遭受流量的遗弃,这也是为什么文案价值既可低至免费、又可高至千万的原因之一。
标题与正文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回旋余地,用户就给你一秒,不能在一秒之内让TA产生欲望,目光焦点会自动切换到下一条,而正文只要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价值,掺杂一些废话也无伤大雅。
能否让用户产生点击欲,最重要的是:刺激!刺激!刺激!
人们在获取新知的决策上更倾向于选择未知,而不是重复已知,所以我们取标题时不能让用户觉得太舒服,让用户产生轻微的不适才能发挥标题的最大效用,这种不适并非现实意义的反感,而是让其大脑的缘脑部分被激活,并在阅读正文之前就开始运转起来。
先看下面这张表:
其实看完这张表之后,你应该对标题会有更细微的感受,因为它有可能会调用到平日生活中的各类情绪,接下去我们细说。
01.数字型
阿拉伯数字绝对是这个人类文明中的伟大创造,这里就先不赘述它所带来的历史意义,不论是用作标题还是封面、海报,数字总是能高效地给人以冲击。
我刚进大学时,人人网中刷屏最多的常常是《XX大学新生必知的99件事》,切入的点是“新生”、“必知”、“99件事”以及你所对应的学校,仅十几个字却字字珠玑,不点开看看简直白来一遭。
比如《从这5点,就能看出男生不喜欢你》,在没有点开文章之前,你的大脑就已经开始处理信息分类“不喜欢的佐证——5点”,然后点开阅读分别把这5点依次纳入到信息体系中。
《这一年,我如何从月薪3000到50000》,这个系列的标题是打开率普遍很高,因为数字带来的震撼足够大,而操作成本又看似很低,比如“一年”、“三招”,很容易给用户造成自己读完文章就能操控实施的幻觉。
02.威胁型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处于安全地带,并想尽办法得知一切威胁信号以便持久维护自身安全。所以“自毁”、“损失”、“高危”这些威胁性词汇一旦出现,神经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试想长辈们经常分享到朋友圈的养生类文章标题是否都具有威胁性,在面对可能存在的隐患时,我们都会本能地挖掘隐患背后的真相。
Spenser的《你的死工资,正在拖垮你》,看到“死工资”、“拖垮”这两个词,对照现实的自己你可能已经不寒而栗。
03.矛盾型
如果有一件事的逻辑违背了你的常识,诧异与冲突的情绪必然促使你点开文章,去一睹作者胡言乱语的风采,亦或是带着怀疑前去一探究竟。
《没有人会跟你过不去,除了你自己》,生活中的磕绊与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通常都会把一切恶果归咎于外因,企图撇清任何与自己相关的因果是非。
04.原罪型
其实这个类型或多或少包含了其它多个类别,因为人性当中的原罪完整地暴露出人所共有的需求与弱点,《七宗罪》阐述了人的七种本性: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暴食。
比如《X分钟学会XXX》、《维密的长腿翘臀(附高清原图)》、《我赚那么多就是为了乱花钱》,从最底层的本性来看,切中的正是贪婪、淫欲、骄傲。
一个优秀的文案大师必然深谙人性的贪嗔痴,肆意穿越用户内心防线直至人性最薄弱的深处。
05.好奇型
与矛盾型有交集,但矛盾型以制造冲突为主,而好奇型以塑造未知为主。
《你想要私奔,但不知道去哪?》、《年薪二十万的人都在做什么?》,前者就是一个适用于OTA(在线旅游)在信息流中投放的广告标题,后者出自鬼脚七,是一副理财产品的软广。
面对好奇的未知事物却无动于衷,这是反人类的行为。
06.代入感
你不需要和全世界共鸣,只要透过自己的视角触达一部分人的认同,就是一个具备代入感的标题。就像看别人的情书,如果只有情情爱爱的呢喃,你是不会被感动的,但如果有切实具体的场景和事例,你就更容易联想到自己并为之动情。
所谓“代入感”就是注入个性,用人的视角取代上帝视角,比如《论演员的自我修养》,直观感受就是学术化、专业化,但是与自身的关联度低,如果换成《看完50部奥斯卡影片,我眼中的“不疯魔不成活”》,读者就更想了解经典影片与演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优秀的演员如何诠释“疯魔”。
上述六个类型已基本覆盖所有标题党,至于剩余的六种类型,只是基于上述类型在更细化方向上的变体而已。
比如吐槽型,就是营造一个群体的代入感,让大家对这个话题产生平日里无处发泄的共鸣。对话型通常会在代入感的基础上添加出人意料的语境,但转念一想又能心生好感,认为就是这么回事。
质问型和煽动型的标题都是自带强烈的刺激,是能够仅用标题就触发情绪快速响应的开关,比如刘同的《你为什么还不辞职》,前阵子引发朋友圈刷屏的视频,看标题的第一眼就刺痛无数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而煽动型是最难驾驭的一类,观点本身只有支持与不支持两个立场,但试图引导和诱发非理性判断的操纵却会被抨击和举报,这其中以《不转不是XX人》的手段最为下作。
情话型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是过来人,都会为爱流泪。要慎用的是咆哮型,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夸张手段,吐槽、质问、煽动都可以用咆哮作为输出,使用的前提是去掉形式,标题的内容本身有足够的吸引力,套上咆哮的外壳来增加情绪的张力,如若不然,难免招来“有理不在声高”的嫌弃。
一个好标题,是我们故事的开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