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书香

香港是著名的购物天堂,这谁都知道。去香港的访客大都要去铜锣湾,因为那里有崇光百货、时代广场、利舞台广场以及世贸中心等大型购物商场。但可能较访客知道,就在铜锣湾的维多利亚公园边上,有一座12层楼高、外形方正的建筑,叫做“香港中心图书馆”。过去几次到香港公干,我曾住在这座图书馆附近,幻想着有一天退休了,可以天天到这个图书馆来看书,岂不快哉。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就真的退休了,而且女儿在香港工作,就租住在这座图书馆附近,因此拿到退休证的当天就赶到公安局去办了通行证。七天后就来到了这个图书馆。

香港中央图书馆是香港最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占地9,400平方米,楼面面积合共33,800平方米,藏书量超过230万馀册,为全香港公共图书馆的中枢系统及资讯中心。

到了图书馆有惊喜。原来,凭着港澳往来通行证,大陆访客也可以办与通行证有效期同步的借书证。如果是探亲,一次可借四本书,还书期限是两周。但没看完可以在网上续,可续五次,即最长可以借七十天。我马上办了一张,立刻觉得我又推开了一扇面向更广大世界的窗。

想起十几年前在纽约图书馆用学校的证件就轻易办到借书证的经历,还记得当时一个美国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图书馆员打交道是很愉快的,图书馆员都很nice”。想想的确如此,似乎是国际惯例,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天天和爱知识的人打交道吧。

相对于附近的铜锣湾购物区,图书馆真是清净极了。上班期间,人也不多,轻易就可以找到一个带维园和海景的座位。一边读书写作,一边看周边的绿树和海里的游艇,以及飞翔的海鸟,令人产生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坐在这样的座位上,心里在想,香港深圳一河之隔,文化差异还是挺大的,同时内地同胞对港人和香港文化了解其实很浮浅的。

过去我经常去关口接人,无聊的时候就分析走过来的是内地人还是香港人,久而久之我对香港人的直觉判断往往很准。过去,是因为衣着。香港人的流行衣着款式总是比深圳这边快,而且他们的衣着不是第一眼就让人觉得很高大上,而是与国际最新潮流同步。香港人很注重衣着与环境的关系,该穿正装的地方满头大汗也要西装革履,休闲的场合则不会穿得很隆重。当然,近十年来,赴港学习工作、购物旅游的大陆人越来越多,公共场所播着标准的普通话,已经很难从衣着判断港人和大陆人了。但我还是可以凭着直觉从人群中把港人辨别出来,尤其是当他们在人群中有互动时。他们好像身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特质。仔细想想,可能是港人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规则教育,比较重视公众场合的形象和行为。只要超过两个人的地方,就自觉排队,而且排队时人和人距离较远,生怕身体接触(当然地铁、电梯除外)。他们甚少出现几个熟人在公众场合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勾肩搭背的情况。这是高度城市化带来的结果。内地初到城市的农村人也很容易看出差异,尽管衣着是一样的。

我们对真正的香港社会更是知之甚少。我们常说社会建设,这方面香港比较成熟。要不然,前任行政长官在位期间,立法会天天吵架,行政政策实施阻力很大,还闹了几场街头政治,但香港社会还是能照常运作。其原因一是官僚架构稳定,官员的公共意识强;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自己管自己的程度很高,例如,有注册社工去关心老弱病残,有真正无偿服务的义工活跃在公共领域,有宗教组织的关爱行动。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深圳的住宅区有时要等到维权了才想到应该有个业委会,而在香港业委会可以是立案法团,能够独立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有单独的诉讼权利,代表全体业主管理公共地方,有权选聘或解聘物业管理公司。在具体管理中按契约进行。因此,哪栋楼能养狗,哪栋楼不能养狗,不是政府的硬性规定,而是业主们共同商量的结果。

香港是一个工作好生活压力极大的地方,但数据显示,香港的平均寿命一直稳居全球前三,2015年还拿过第一。

说了这么多我们相对忽视香港的地方,但反过来,也有不少香港人不了解国内,问出来的问题有点匪夷所思。过去是有点看不起,现在是有点态度复杂。两地的交流应该进一步深入,借用曾经在内地广泛流行的香港歌曲歌词:明天会更好。

这会儿,我还是充分享受这会儿从图书馆大楼看过去的美好风景吧。


香港的书香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港的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