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一

        关注“完人”,回归生活的课程改革

第一章《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老师著的《课程的逻辑》主要围绕“创新课程文化”和“重建课堂教学”两大主题展开,是一本论述课程改革的学术思想养料。读完第一章《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让我对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转眼,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风风雨雨中改了十余年,过去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知识技能所主宰,为升学考试所左右,目标单一、内容死板、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教育现状逐渐被扭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个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是新课改的目标取向,回归真实的生活是新课改的发展内容。

        本次新课程改革最大着眼点就是凸显“人”的高度,关注“人”的发展。人是一个身体、情感和精神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是“完整的人”,而教育则要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过去的追求学术性、专门化、制度化的教育支离了人的完整性,而新课程通过用弹性的课程标准取代死板的教学大纲、多元的三维目标取代机械的双基教学、突破学科的疆域取代绝对的课程分科等一系列改革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完整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还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过去对“科学主义”的绝对推崇和奉为至上的思想导致了教育的生活意义的失落,新课程体现出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取向。改变课程内容、设置分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改革还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个人知识除了外在的显性知识,更多的是内在的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经验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又称为“默会知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完全忽略学生的亲身实践和经验积累,而新课程改革首先要确立个人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建构的新知识观,并且转别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还要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保证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学校文化”的再生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施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鼓励教材参与开发校本课程、打造个性化的校园潜在文化,其宗旨就是要营造一种丰富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和身心的和谐发展。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整体的发展价值取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