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庙,小、隐、独、临水临山,山水之间,推门而入,绕过影壁,锅碗瓢盆、灶台等等,玉米与辣子串悬在檐下。有老婆婆从侧间出来,问“拜拜?”,“拜拜!”,简洁而理所应当而自然。
掀帘而入,有佛像,在正面的屋里。法相慈悲,虽不金碧辉煌,法器却一应俱全。没有佛音隐约,香雾缭绕,倒是佛的本来。“佛无陋法”么,此点倒不是每个人了解。
忽而有捐些善款的冲动,于是叫孩子拜拜,我也捐些善款,顺便上香。一拜一敲,儿子很是标准的叩拜,圣洁而宁静的气息,光芒四射,绝无旁骜。倒是老婆婆照着理敲罄,嘴里念叨孩子聪明些、优秀些、健康些、漂亮些的话,很应景与讨好。临出门,老婆婆拿个贡果,是苹果,说孩子漂亮,拿回去吃。属于对孩子很自然的欣赏和喜欢吧,孩子识趣的说了谢谢。
贡果嘛,据说很好,也应该很好,一种快乐与祝福的寄托。忽而就好奇的问他,“许了什么愿阿”,“没有啊”,“那你拜什么呢”“就是拜拜阿!”,他开始不耐烦了,怕是不明白干吗要许愿,很多此一举的意思,拿着苹果走开了。
刹那觉得,常与人论禅,矫情很多,言语机锋,佛经万千,倒不如“就是拜拜阿”一句得了佛法本来。
逢庙必拜,现在很多人在做。无非是求个心灵安稳,加上些不知所以然的祈愿。也可以理解,毕竟太多的人被社会和自己折腾的遍体鳞伤,疲倦之极。无助而渺茫空落。没谁喜欢这个状态,有人拉一把总是好的,哪怕只是个心愿、一个泥木佛像。
颇有些大的禅寺庙宇,香火极盛,熙熙攘攘,祈愿与还愿的摩肩接踵、林立栉比。如能了了心愿,也必会虔诚还愿。那个感觉就好多了,幸福的、满足的、虔诚的、强壮而脆弱的、执著的、没有私心杂念的样子、自我而谦卑的样子…!
但总想问个问题,还愿是愿成了,如果愿不成了,还要还吗?你的那个愿应该许吗?还是,仅仅只是告诉自己那些,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呢?
“禅在当下,未见佛来”。拜就是拜,拜佛其实是拜己。默许万千心愿,偷着念叨,希冀佛倾听、认可、慈悲、救赎,但你曾说与你自己听吗?你听了吗?自己都没有听到,等着别人救赎,你相信自己吗?在默默许愿的时候,你的身心是否愿意接受你的愿望,并为之努力,并在可能的每一刻默念心愿呢?按着佛家讲,许愿可求平安、求康健、求爱情、求学业、求事业,不得求官不得求财。为什么,因为那些只要你努力可以做到,官财不是你努力就有。而善男信女们,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等着别人为你们努力。神鬼灵佛,怕也是懒得理会你吧。
“众生求佛,佛求谁?”——佛本求众生。佛是佛,己是己,度人与被度都是功业,都是善根。抛不下、解不开,谁也救不了;都抛下都解开,又何必再求?
“佛未见,无经无论,如水行道观本来”。佛在佛处,我在我处,佛有佛心,我有我心,到得此山拜此佛罢了。“提酒寻友不得见,且将小酌对南山”,此山即我友,此酒即我友,哪来的拜与不拜?言之末法时代,念个“阿弥陀佛”最为稳重。拜山无数,偏不清修内心,拜也枉然。见佛是拜,拜己也是拜。
想想,最好的许愿是什么?记得清明或鬼节,祭奠先人烧纸寄情,说的最多的是什么?“在地下放心,过好,给你烧些钱物,需要什么打招呼,有空回来看看。我们会好好的,不用惦记。”是不是,许愿也应该这样、捐善款也应该这样,“佛、菩萨,你们生活好些,快乐些,我也会努力的,有空多为我照应些。” 多好,多合适,多应该。自己快乐才可以给别人快乐,别人才可以给你快乐。以为自己没有翅膀,你就永远没有可能飞翔;若你开始飞翔,只因你拥有属于自己的翅膀。佛常在,你不常在而已。
没有信仰的人可悲,信仰寄托在别人的救助上更可悲。信佛不信教,佛在因我在。许愿未成之人,你们还愿吗?还是因为失去信任,就不还,只会再找个灵验的继续膜拜?什么时候能明白“就是拜拜阿”。许愿说给自己听,还愿不因愿望是否达成。这或许就,满宇慈悲,佛我皆喜!
他日,带着孩子去兴善寺,密宗祖庭。
有地藏菩萨殿,内里有地狱轮回的雕塑,审判与酷刑,遗忘与投生,有着密宗常用的悲智双运、定慧双修的意思。惨烈而恐怖。小儿不懂,问询妈妈,妈妈大致讲解,关键说到生时有恶,死坠地狱,也是劝善教导之意。孩子自是有点懵懂。
及至出殿,孩子很认真的给我说,“我觉得佛祖在人们犯错以后,应该告诉他们做错了,让他们改正,教他们什么是对的,如果不改,再下地狱吧!”
吾思量,此是为大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