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fka常见问题 V2
consumer是底层采用的是一个阻塞队列,只要一有producer生产数据,那consumer就会将数据消费。当然这里会产生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你重启一消费者程序,那你连一条数据都抓不到,但是log文件中明明可以看到所有数据都好好的存在。换句话说,一旦你消费过这些数据,那你就无法再次用同一个groupid消费同一组数据了。
原因:消费者消费了数据并不从队列中移除,只是记录了offset偏移量。同一个consumergroup的所有consumer合起来消费一个topic,并且他们每次消费的时候都会保存一个offset参数在zookeeper的root上。如果此时某个consumer挂了或者新增一个consumer进程,将会触发kafka的负载均衡,暂时性的重启所有consumer,重新分配哪个consumer去消费哪个partition,然后再继续通过保存在zookeeper上的offset参数继续读取数据。注意:offset保存的是consumer 组消费的消息偏移。
要消费同一组数据,你可以
采用不同的group。
通过一些配置,就可以将线上产生的数据同步到镜像中去,然后再由特定的集群区处理大批量的数据。
Conosumer.properties配置文件中有两个重要参数
auto.commit.enable:如果为true,则consumer的消费偏移offset会被记录到zookeeper。下次consumer启动时会从此位置继续消费。
auto.offset.reset 该参数只接受两个常量largest和Smallest,分别表示将当前offset指到日志文件的最开始位置和最近的位置。
如果进一步想控制时间,则需要调用SimpleConsumer,自己去设置相关参数。比较重要的参数是 kafka.api.OffsetRequest.EarliestTime()和kafka.api.OffsetRequest.LatestTime()分别表示从日志(数据)的开始位置读取和只读取最新日志。
如何使用SimpleConsumer
首先,你必须知道读哪个topic的哪个partition
然后,找到负责该partition的broker leader,从而找到存有该partition副本的那个broker
再者,自己去写request并fetch数据
最终,还要注意需要识别和处理brokerleader的改变
如果consumer比partition多,是浪费,因为kafka的设计是在一个partition上是不允许并发的,所以consumer数不要大于partition数 。
如果consumer比partition少,一个consumer会对应于多个partitions,这里主要合理分配consumer数和partition数,否则会导致partition里面的数据被取的不均匀 。最好partiton数目是consumer数目的整数倍,所以partition数目很重要,比如取24,就很容易设定consumer数目 。
如果consumer从多个partition读到数据,不保证数据间的顺序性,kafka只保证在一个partition上数据是有序的,但多个partition,根据你读的顺序会有不同
增减consumer,broker,partition会导致rebalance,所以rebalance后consumer对应的partition会发生变化
Kafka尽量将所有的Partition均匀分配到整个集群上。一个典型的部署方式是一个Topic的Partition数量大于Broker的数量。
1)如何分配副本:
Producer在发布消息到某个Partition时,先通过ZooKeeper找到该Partition的Leader,然后无论该Topic的Replication Factor为多少(也即该Partition有多少个Replica),Producer只将该消息发送到该Partition的Leader。Leader会将该消息写入其本地Log。每个Follower都从Leader pull数据。这种方式上,Follower存储的数据顺序与Leader保持一致。
将所有Broker(假设共n个Broker)和待分配的Partition排序
将第i个Partition分配到第(imod n)个Broker上
将第i个Partition的第j个Replica分配到第((i + j) mode n)个Broker上
日志文件的删除策略非常简单:启动一个后台线程定期扫描log file列表,把保存时间超过阈值的文件直接删除(根据文件的创建时间).清理参数在server.properties文件中:
Producer端使用zookeeper用来"发现"broker列表,以及和Topic下每个partition leader建立socket连接并发送消息.
Broker端使用zookeeper用来注册broker信息,以及监测partition leader存活性.
Consumer端使用zookeeper用来注册consumer信息,其中包括consumer消费的partition列表等,同时也用来发现broker列表,并和partition leader建立socket连接,并获取消息.
Receiver是使用Kafka的high level的consumer API来实现的。Receiver从Kafka中获取数据都是存储在Spark Executor内存中的,然后Spark Streaming启动的job会去处理那些数据
然而这种方式很可能会丢失数据,如果要启用高可靠机制,让数据零丢失,就必须启动Spark Streaming预写日志机制。该机制会同步地接收到Kafka数据写入分布式文件系统,比如HDFS上的预写日志中。所以底层节点出现了失败,也可以使用预写日志的数据进行恢复
它会周期性的查询kafka,来获取每个topic + partition的最新offset,从而定义每一个batch的offset的范围。当处理数据的job启动时,就会使用kafka简单的消费者API来获取kafka指定offset的范围的数据。
1)它简化了并行读取:如果要读取多个partition,不需要创建多个输入DStream然后对他们进行union操作。Spark会创建跟kafka partition一样多的RDD partition,并且会并行从kafka中读取数据。所以在kafka partition和RDD partition之间有一个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
2)高性能:如果要保证数据零丢失,基于Receiver的机制需要开启WAL机制,这种方式其实很低效,因为数据实际上被copy了2分,kafka自己本身就有可靠的机制,会对数据复制一份,而这里又复制一份到WAL中。基于Direct的方式,不依赖于Receiver,不需要开启WAL机制,只要kafka中做了数据的复制,那么就可以通过kafka的副本进行恢复。
3)一次仅且一次的事务机制
基于Receiver的方式,是使用Kafka High Level的API在zookeeper中保存消费过的offset的。这是消费kafka数据的传统方式,这种方式配合这WAL机制可以保证数据零丢失,但是无法保证数据只被处理一次的且仅且一次,可能会两次或者更多,因为spark和zookeeper可能是不同步的。
4)降低资源
Direct不需要Receivers,其申请的Executors全部参与到计算任务中;而Receiver-based则需要专门的Receivers来读取Kafka数据且不参与计算。因此相同的资源申请,Direct 能够支持更大的业务。
5)降低内存
Receiver-based的Receiver与其他Exectuor是异步的,并持续不断接收数据,对于小业务量的场景还好,如果遇到大业务量时,需要提高Receiver的内存,但是参与计算的Executor并无需那么多的内存。而Direct 因为没有Receiver,而是在计算时读取数据,然后直接计算,所以对内存的要求很低。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把原先的10G降至现在的2-4G左右。
6)不会出现数据堆积
Receiver-based方法需要Receivers来异步持续不断的读取数据,因此遇到网络、存储负载等因素,导致实时任务出现堆积,但Receivers却还在持续读取数据,此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计算崩溃。Direct 则没有这种顾虑,其Driver在触发batch 计算任务时,才会读取数据并计算。队列出现堆积并不会引起程序的失败。
基于direct的方式,使用kafka的简单api,Spark Streaming自己就负责追踪消费的offset,并保存在checkpoint中。Spark自己一定是同步的,因此可以保证数据是消费一次且仅消费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