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是理解的外化

昨天模拟考试的作文题是:(分值35分)

题目一:请把贾平凹的《冬景》(节选)改变为一个戏剧(剧本)片段,在不改变文章主旨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舞台设计,让人物的台词有“戏味儿”,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2017年12月5日,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节目《谢谢了,我的家》在北京的录制现场举行了首场新闻发布会。这档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倾力打造的原创节目,为观众展现不同身份、不同命运的中国人的家庭故事,为中华家风代言。

请以“谢谢了,我的家”为题目,以自己的家庭故事为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围绕这个题目,我的审题思路如下: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这两道题明显有难易之分。就完成一篇文章来说,第一篇更容易完成,至少有个故事的基本内容,改写比创新要容易些。

但是两道题是同样的分值,那么评分标准的核心应该放在那里呢?第二道题虽然是要创造,但是要写我们熟悉的家庭生活,所以至少也是有素材可以写,只是这个素材在你的脑子里,而不是在卷子上。也就是说,两个题目基本上都有素材,那么评分标准就放在对素材的处理上,也就是谁的思维活动丰富、新颖,谁才能得高分。第一篇要是大段复制原作,只是加了一点点舞台说明,或只做了形式上的改变,思维活动不多,分数一定不高。

那我们权衡的标准就变成:哪个好得分。(而不是哪个好写了)

第一篇写完容易,但难点在于“戏味儿”,这要求太高,即便是教材中毕淑敏的《一厘米》,戏味儿也不足。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完成第一篇容易,但是很难上一类,二类下或者三类文多一些;完成第二篇得高分的机会就多一些,大部分人至少能争取达到二类中。

第二篇的核心有两个:要写你自己的生活,要表达感谢。扣住这两点来写基本上不会跑题。那我们怎么才能写得更好呢?

我们要在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真挚感人。具体可以有以下下几个要点:写出了别人都有但是意识不到或者表达不出的情绪(比如不同形式的爱);或者写出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比如感谢究竟是什么);或者表达感谢的方式很特别,很巧妙,或者很暖心等等。

也就是说一定要写出我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如果你在考场上写着写着感动了自己,那至少成功了一半了。也就是说,你理解了题意,也理解了生活,就能表达得清楚、动人。


表达是理解的外化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表达是理解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