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你的敏感点!

不论朋友圈的寡众,当你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展示出来时,就会有同样的回复和反馈,让你的广度扩展;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让你的深度被挖掘。一个人学习就只是塞知识进入脑袋,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学习就是将知识寓于玩乐,一群天南地北却意气相投的人一起学习就是将知识进行潜移默化地全面拓展深化。

这样看来,组团学习仿佛就一定能够比个人学习得到更多的提升,其实不然,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个人敏感度。此敏感度也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二是对知识。

有句老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而江湖常态是混乱。如果一个人对人太敏感,那么常见的状态是在纠结着各种人际关系而失去了有限的意志力和精力去关注更重要的层面——知识。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说“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关注“人”的人也可以成为高超的人际关系学家。我全力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但是对此观点却无法认同,首先,人本来就够复杂的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没能够将人的物理肉身的一部分——人脑研究出个所以然来,何况于一个人的情感行为;其次,团体中的人往往不在少数,一个个研究下来,关系错综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着更多强弱关系和因此引发的行为情感,先不说需要大脑清晰到如何程度才能梳理透彻,只说观察现象所花费的时间就叹为观止。这也解释了一个好的猎头、公关、外交部门能够如此高薪的秘密。

诚然,也有极少数能够将这项伟大的工程——研究人的行为艺术做到精致的人的存在,卡耐基算一个,蔡康永是一个,至于我,自认愚钝,无法做到极致,也认为不需要,保持合理水平即可,何况我更倾向于对永存不朽的知识的渴望和认可。至于什么是合理水平,这取决于团体,但就常理来看,越高知识团体,在讨论知识时对人情绪的敏感性的要求应该是越低才对,但这也肯定不是个单调递减的函数,有机会的话,我会为此做个实验设计来分析的。

对人的敏感度应该降低到合理水准,而对知识的敏感度应该提高到极致。

什么叫做对知识的敏感度呢?

它不是说你能够知道什么是自己不懂的,也不是说发现自己不懂的而有自卑等情绪,而是能够迅速理性地总结出在讨论的主论点,并勾勒出主论点下每个人从不同方向的不同观点,并就自己的常识判断引出自己的观点,不论这个论点及领域是不是自己有所精通或者甚至有所涉及的。

而要做到对知识敏感就需要先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这几年的观察和学习中发现真正的有思想的人不论对熟知的事物还是对新鲜事物都能够发表出自己判断的与事实相差无几的观点,而不是冠冕堂皇地发表着二手观点,也不是没有观点感地人云亦云(其实社会大部分人处于此类)。

后来听到的一个讲座,里面说的一段话让我找到我身边那些能够独立思考并且有自己价值判断的人的共通性,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他们都在寻找着事物深层的普世原理,再在生活中用经验浇灌它们,最后将它们培养成自己的常识,之后就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应用它们而得到快速有效又有自我特性的观点,而且由于是抓到了本质和原理并实践取真去伪后得到的结论,所以大部分的观点内容都能够和事实匹配。

这就是有思想的秘密武器——培养常识。一般来说,对知识敏感度越高的人,构建上述思维图的时间越快,能够得到自己观点的速度越快,准确性也由于样本多而得到提升,即常识培养得越多越直接,所以说对知识敏感度应该提高到极致才是。


把握好你的敏感点!_第1张图片
总结概括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握好你的敏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