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入门

昨天听了曹大的产品经理入门课程,今天做个总结。

一、产品经理的职责

不同企业的工作范畴不同,存在不同的定义。其共性可以概括为:产品需求设计、与研发的沟通协调。其他外延,包括产品需求设计之前的市场调研分析、产品上线之后的运营决策支持及反馈。
本文仅讨论 与研发的沟通协调

产品经理入门_第1张图片
产品经理的职责

二、产品经理在与研发沟通沟通中常见问题

  • 需求提出之后,研发做出来了,但是与需求有很大出入
  • 提出一个简单需求,研发表示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做不到
  • 研发做出了合适的需求,但故障频发

三、解决方案

产品经理入门_第2张图片
产品经理与研发的沟通协调
1. 一致性原则

确保老板与自己、你与研发,对产品的理解、定义、用户目标、运营目标有相对一致的认识。了解产品背后真正的目标、诉求。
不要假装研发知道你懂的背景常识,如产品的意义、价值,产品的核心目标用户群,产品的对标市场,产品的运营特点、涵盖范围等。如果研发对这些常识认识不足,或者产生误解,很容易产生的问题:

  • 如果产品文档不规范,研发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可能做出来的东西跟你想要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 如果文档规范,研发做出的功能可以按需求完全实现,但存在一些认知上的问题可能导致的结果:
    • 研发基于自己对产品目标、产品运营做结构上、性能上的准备,可能做大量的无用功,从而导致研发效率低
    • 仅仅满足功能需求,该做的准备没做,导致性能考虑不足,运营支持度考虑不足

因此,在 功能诉求 之前,尽可能让技术理解产品的真实目的、目标用户群、业务诉求、运营途径、推广途径,对产品的涵盖范围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功能诉求要有整体大纲,让系统整体构成一目了然;指定业务边界,减少无用功;适当允许和鼓励研发参与产品讨论和功能规划。
此外,在沟通技巧上,要与研发在产品目标上进行确认,并且定期回述目标(让对方按他的理解,重述项目背景和目标,减少双方理解上的歧义、偏差),发现问题。

2. 产品文档规范

把东西说清楚,让研发理解透。

  • 列出总纲,总体目标定义。描述 产品需求定义 ,用户目标定义、产品目标定义、相关边界定义,描述 产品构成 ,功能视图清单、基本操作流程、角色构成、数据构成。
  • 根据角色、终端、功能项的视图描述。
    • 页面布局
    • 元素(图标、图案、文案,信息和数据、交互操作项)
    • 逻辑(数据逻辑、交互操作逻辑、异常和容错性说明)

研发拿到产品文档,一方面通过总纲,对系统总体流程、产品目标、角色构成、运营策略以及各个视图间的关联关系有一个完整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视图,对各个模块、功能点有具体、细致的认识。

3. 测试与反馈

测试与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产品与研发沟通的范畴。参与测试,就测试给出研发合理的反馈,这样可以更好的进一步协调确保产品的质量和进度。

  • 单元测试:每个模块、每个独立的功能特性理论上都可以测试。明确测试目标、测试角色、测试流程、测试用例。(产品必须和研发协调进行单元测试,单元测试的目的是有效保障研发效率,以及尽早发现和确认研发中的问题,如果为了测试,而打乱了正常的开发节奏,延误了正常的开发周期,是得不偿失的。)
  • 整体测试:又分发测试环境测试和线上环境测试。
  • 测试用例
    • 正常流程测试:测试完成度、可用性
    • 反流程测试:用户按预期流程操作产品导致的问题处理
    • 限制性测试:超长字符、频繁出错的密码等,对错误输入的提示、容错性,是否符合预期、是否符合产品目标
    • 数据规模、并发压力测试
    • 安全性测试

对测试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可用性问题、体验问题、运营支持问题、安全问题等),列好严重程度、优先级。

4. 需求边界

技术有研发成本,同一个功能,同一个数据逻辑,面对的不同的用户诉求边界,实现成本、效率差异很大。明确用户诉求边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无用功,提升研发效率。(取巧)

  • 数据精确度边界
  • 数据覆盖率边界
  • 功能性边界

在目标一致性原则之下,考虑对需求边界的 容忍度 范围。

研发三境界

  • 简陋。对性能、风险、安全隐患、系统扩展性一无所知,功能完成,但上线后千仓百孔,问题层出不穷。
  • 繁冗。明白了什么是性能瓶颈、什么是业务风险、安全隐患、什么是架构扩展,然后在架构上、代码上做各种补丁、防范,其中大部分是想太多、无用功,导致大量的时间、精力消耗。
  • 简单,返璞归真。已经清楚各种风险,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最低的代价尽可能多的对风险进行覆盖、对未来可能的扩展进行保留。举重若轻,大巧若拙,代码越写短,架构越做越轻。
5. 产品人员建议了解的技术常识
  • 性能
    • 数据规模
    • 每秒相应频次(操作即完成,非持续性请求)
    • 最大并发诉求(保持实时在线的,如 1000 个请求,平均一个请求 10 秒完成释放链接,并发为 10,000)

性能瓶颈可能出现在客户端、网络端(传输/带宽)、服务器(脚本/缓存/数据库)。核心业务系统单服务器下,在百万甚至千万的数据记录下查询,每秒能达到 1000 次的响应能力,算是一个比较合格的技术指标。

  • 安全
    • SQL 注入
    • XSS(跨站脚本)
    • 上传漏掉
    • 源代码泄露
    • 防撞库设计
    • cc 攻击
  • 架构
    系统考虑产品的整体实现,好的架构首先可以满足更多的业务诉求(如 运营诉求、新增的产品需求);其次能满足业务激增的情况下快速扩充响应能力,同时保证成本可控;最后是团队开发中更好的质量和安全控制。架构主要考虑的问题:
    • 扩展性问题:业务扩展、性能扩展
    • 工作协同问题
    • 安全问题:在架构层屏蔽一些安全隐患

核心原则是 低耦合 ,每个模块只关心输入、输出,内部逻辑与其他模块无关。(低耦合,高复用,是所谓优秀架构的标准,但不要过高拔高这个标准,举个例子,php可以理解为就是从 c 语言基础上,做出的一个低耦合,高复用架构。你把低耦合,高复用做到极致,能做的过一门编程语言么。)低耦合、高复用是所谓优秀架构的标准,但都需要考虑一个 的问题。

分层模型:请求、分发(又有一些策略,如先查缓存)、响应

  • 提升响应处理能力。有些请求可以合并处理,有些请求可以通过缓存处理,此外请求可以分布式处理
  • 提升业务扩展能力。比如做一些通用的标准接口,业务层面自由组合诉求
  • 提升安全性。中间层可以对业务数据做过滤,防止改写后端程序逻辑。

但分层结构同理,适度就好,不能搞得过于复杂,过于繁冗。另外,切忌为了分层而分层,为了结构而结构,一切以目标为导向。

四、总结

最核心的还是,多沟通,多交流,多换位思考,不要认为你知道的别人都知道,也尽量理解研发的顾虑和思考的过程。沟通一定要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经理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