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翅膀

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有某一方面的天赋,如果没有,那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打开的开关。”一直以来,我都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但是直到我面对然然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当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背着小书包开开心心地迈入校园的时候,然然却只能选择一种别样的方式接受教育。世界是充满了惊奇和快乐的万花筒,而他却只能以自己特殊方式感知这个世界。其实,然然是一个思维偏慢的孩子,作为然然的父母,他们接受了这样一个残忍的事实。所以,然然妈对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单纯地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正常地与其他孩子交流。

接触然然快一年了,作为一个见证者,我由衷地为孩子一点一滴的变化而感到开心。初次见面,他不会笑着和每一个人打招呼,只是安静地坐在一隅。在妈妈的引导下,和每一位老师有礼貌地打招呼问好,然后又继续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曾试图和孩子交流,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说:“不知道,嗯……”或许,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不知道”是一种逃避所有深层交流的答案,一旦这三个字说出口,他就不用再和别人交流下去了。

我曾有幸看过一个经验型的老师给然然上课,她一步一步地引导然然交流表达,并且明确告诉然然:“你听我说,‘不知道’这三个字不能成为你逃避所有问题的借口,你知道吗?就算不知道,你也要学会去认识,去了解。”当时我觉得老师的方法过于强硬,不知道就不知道,何必勉强呢?这位老师下课以后,我忍不住和她交流起来,说出自己的困惑。老师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所谓的‘不知道’真的是这个孩子逃避所有问题的一种方式,然然害怕与人交流,他只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存了,他拒绝接触所有自己陌生的事物。”

我只是感慨这位老师看孩子的问题和角度真是犀利,事实也证明了这位老师判断的正确性。其实,一个特殊孩子的教育肯定离不开一位睿智的母亲。然然妈能够正视孩子现有的问题,并且为孩子的教育做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付出,我们着实为之感到赞叹不已。然然妈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实际情况,认为然然既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进入学校,那么孩子受教育的方式就只能另辟蹊径。

众所周知,孩子升入小学之前,有一个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我们称之为“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在这个阶段的教育,绝对是不能忽视的。家长的正确选择决定了孩子能从身心发展和知识接受两方面,实现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无缝对接。然然妈妈系统地帮然然选择了一套幼小衔接的课程,从思维拓展、领悟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帮助孩子快速成长。

冥冥之中,然然仿佛能够体会妈妈的一片良苦用心。他热爱学习,并且能够积极配合老师,试图听懂老师的每一句话。起初,虽然有一些跟不上进度的感觉,但是我们丝毫看不到这个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任何的厌倦、反感、逃避等不良情绪。犹记得当初第一次接触这个孩子的时候,那是一个打喷嚏都需要人帮忙擦鼻涕的孩子,他只会对身边的人说:“喵喵,流鼻水了,呜呜……。”他以这种方式寻求他人的帮助,再到后来打喷嚏的时候他礼貌地用小手捂着,绝对不会对着别人。喷嚏结束以后,自己找纸巾擦掉鼻涕,把纸巾丢到垃圾桶。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不需要任何人提示。我真心的为然然的做法点个赞。

然然先后接触了幼小衔接接、拼音课程、数学思维课、阅读与写话课,或许你会觉得这些课程对这样一个孩子太难了。一年级的小学生都未必能够有这样的接受能力,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然然总是能够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他的识字能力和记忆能力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一年级的孩子。

正是因为看出了这个孩子特殊的学习能力,我们决定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所有的课程我们都是小班授课然后过渡到一对一教学,这样双管齐下,让孩子既能体会到集体学习的快乐,又能真正学到知识。

在上课的时候,经验型教师不会对孩子统一化要求,而是让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在课后再继续一对一跟进学习,这样“一站式”服务让孩子的变化日渐显著。课后老师和然然妈进行深入交流,深思熟虑后才达成了一致性。特殊的孩子需要特殊对待,但是又不能让孩子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渐渐产生自卑心理。

记得前不久,然然的哥哥因为一时调皮,磕破了脑袋,血流不止。当时,然然也在现场,我惊叹于他会挤过围观的人群,冲到最前面,用自己瘦小的身躯紧紧地凑到哥哥面前。兴许那一刻,他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但是他看到了哥哥受伤,勇敢地走上前去,即使一句话不说,仅仅只是默默地陪伴。这一幕,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后来然然的上课的时候,我明显能感觉到他内心不安。我一边安慰他,一边对他说:“没关系,哥哥没事儿的。”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说实话,然然平时上课的时候,表现要比其他孩子好,我所谓的表现好不是说孩子做题的正确率,毕竟然然的思维受限,需要及时引导。我是说然然的行为习惯要比部分孩子好。首先,你从来都不需要强调他书写,因为他的字很认真。其次,也不需要强调纪律,因为他绝对不会大吵大闹大叫。最后,所有他暂时未能理解的地方,只要你给他时间慢慢解释,他绝对会带给你意料不到的惊喜。有时候,冷不丁地冒出一句话:“老师,我知道了”又或者:“嗯,好,老师,我会的。”“老师,我听懂了……”

后来,我们每一次见面,他都会开心地和我打招呼。他知道我是谁,他也能够从陌生的人群中表现出对我的熟悉度。有一次,我上课时拿了一堆书和资料,放在他面前,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正式上课,他居然主动帮我拿进了课室。我想应该没有任何人教他这样做,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然然妈下班后回到家,刚刚打开门,然然兴奋地跑到门口,帮妈妈接过手中的东西。如果真的有类似的情况,我想然然妈妈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还有一次在幼小的课堂上,我们采取“星星奖励制”。上课前,老师把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的左边,哪位孩子表现得好就有机会得到一颗星星,并且是自己贴上去。当时有一个叫小玉的孩子名字写在最上面,他个子比较矮,没办法贴上去。这时候,老师说:“谁能帮小玉把名字贴上去呢?”五六个孩子面面相觑,只见然然快步跑上前去,拿了一个凳子,然后拿过小玉手中的星星,稳稳地贴了上去。然后,从凳子上走下来的时候,用纸巾把凳子擦干净了搬回原处。

当其他孩子都束手无策的时候,然然主动前去帮助其他小朋友解决了难题。我们惊讶于孩子的改变,其实更感到欣慰的是然然已经能够逐步适应集体生活了。虽然他仍与同龄人有差异,但是我们明显感觉到差异在缩小。其实,然然这孩子在改变着。兴许因为我平时有更多机会接触这个孩子,所以,我更容易发现他细微的变化。每次他吃饭的时候都和他哥哥坐在一起。哥哥吃得比较快,吃完以后,爽快地对然然说:“弟弟,你吃完了要跟着这个老师,知道吗?”说完以后,他哥哥用手指向我。“嗯,我知道了,哥哥”我只听到然然一本正经地回答。第一次他哥哥还不放心,又对我再三叮嘱。那一刻,我感觉到这两兄弟的手足情深。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很明显然然的第一种水平基本上可以归为零,但是然然第二种水平已经实现了完美的突破。

我作为奇迹的见证者,深感到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的配合绝对是重要因素之一。换位思考,如果然然妈没有强大的内心和睿智的选择,怎会有然然这巨大改变呢!我也曾和同事感慨,幸好然然出生于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家庭,他们有能力为孩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特殊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每一个为然然付出的老师们,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善于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用敏锐的洞察力去探测不善言语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教育的最美之处在于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教育者们又能够从多角度去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即使这一项潜能是冰山一角,但是它破冰之后带给人的震撼足以让人铭记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隐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