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 再读村上的挪威森林

朝花夕拾 - 再读村上的挪威森林_第1张图片

这次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终于再次读完了挪威森林。记得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大二时候,从学校附近一个小书店租到的,还记得是白色的封面,因为转了很多手的关系,已经有些脏的样子。这是第一次接触到村上的作品。

至于为什么租这本书,似乎因为宿舍有风闻说这是本很工口的书,坦率的说,当时是以对工口的追求为初衷读这本书的。另外书名给人感觉也不错。

当回到宿舍,躺在床上翻看这本书时,除工口的发现外,更大的发现是村上特有的语言,对时间,空间,事物,人的描述方式。虽然当时我无法清晰的分辨出是哪里不同,但对村上的书却留下了一个异常清晰的印象,读他的书时,自己仿佛被包裹在一个真空的气泡里,我可以看到气泡外时间,事物在缓慢的流动,却听不到流动的声音。

他,和我所看过为数不多的大多数作家不一样。

可惜那时年轻的我太过执着于大多数大二男生所喜闻乐见的工口,以至于没有好好去看故事的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写写段落大意,完成课后习题。但从那以后,我对村上和村上的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好的印象。

在后来的几年里又读了他的一些作品,每每翻看几页,发现还是周遭一片寂静,还是那个真空的泡泡,但合书静坐,想理清头绪时,却又不知从何想起。

直到半月前,也就是七年后,按村上的方式说:“在含有必然的偶然契机促使下”我又找到了这本书。也许是因为当初那个骚年已离我远去,这次,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

关于村上的描述

村上的作品,不同大多数作品有旗帜鲜明的主题,爱憎分明的主人公。甚至他笔下的主人公大都稍显沉闷。他很少通过对人物本身的描述来刻画人物。以绘画类比的话,他的作品不是颜色鲜艳,细节分明的工笔画或油画,而是凭借颜料与水,画纸相互浸润,渲染而勾勒轮廓的水彩。我想村上一定是懂得绘画的人,因为他所描述的风景,或者说,故事场景,在这些场景中人物的对白和心理,都如水彩画一样:颜色和水如有生命一般默默地交融,在纸上留下痕迹和恰如其分的留白。

再确切的说,村上通过对场景的精心描写来传达故事:音乐,树木和光线,人物的衣着,就已经传递了他想让读者体会的心境。接下来,只用很简单的笔墨,如同迈完左脚就该迈右脚一般自然地将场景中的人物清晰的展现出来。可以说,村上是烘托气氛的高手。

如文中描述主人公的舍友时写道:

“男生宿舍一般是堆满各种各样的酒瓶和罐子,酒瓶和罐子里又塞满了烟蒂。加上不晒被子,这些味道融合在一起往往令人难以在门口驻足。唯独“敢死队”的房间异常整洁,他的肥皂和牙刷在洗漱台上排列的整整齐齐。甚至有传闻说,这家伙每个月连窗帘都要拆下来洗一次。”

关于村上的孤独

村上作品一直在阐述一个概念:孤独。

孤独,往往被理解为负面的状态。从字面可以理解,孤独是个体的东西,而个体往往被周围环境所驱使,或者说受集体意识控制,去接受普遍认可的观念,去追随普遍认可价值“很多人这么说,那这就是对的。”很少独立的思考,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很少认真去感知周围的事物的美丽和奇妙。可以这么说,人们受环境的影响尽可能的避免孤独。然而,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却忘记了孤独是人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一种内省的本能。

村上的文字很好的诠释了孤独这个概念。

可以看到,村上作品中大多数人物都是孤独的,这里的孤独,是一种心灵的孤独,是一种主动的孤独,他们筑起围墙,将周遭的声音一一挡在外边。在墙里,他们读书,聆听音乐,做菜,思考,欣赏和感受墙外的人和物,从容不迫地生活。我想,这正是读村上书时总是有一种沉静的感觉,因为随着他的描述我也被带入了这堵墙内。

至于为何选择孤独,我想,因为村上传达了这样的思想,人生来本就孤独,人和人之间不存在完全的理解,与其费尽心机寻求外界的认可,不如转而面对自己的孤独。更进一步说:生活在大多数时候会处于一种“无知觉的惯性”,如同坐在昏暗拥挤的车厢里,随着惯性忙碌地前进,至于周围有什么,要去向哪里全然不在乎。只有身处孤独,才能走出这个车厢,深刻的体会周围的事物;只有身处孤独,才能安静的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该走向哪里。

希冀于别人的理解,将自己思想和情感交予他人评判,殊不知,如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上也没有相同思想。这样,总有一方向另一方妥协,总有少数向多数妥协,向集体意识的妥协。在此过程中,个体意识逐步消耗殆尽。

正是明白了被集体意识吞没的可怕,村上着意刻画孤独。

同时,他的孤独却有着另一层含义,这里借用林少华先生的语句:逆向沟通。

不能向外寻求理解,转而以孤独的方式向内寻求自省。如同向下挖掘,越向下,越真实。当很多个体同时向下挖掘,最终会遇到一起,此时,在抛却浮华表面的底层沟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朝花夕拾 - 再读村上的挪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