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 & doing

前篇写到,有了娃之后,我大概有长达两年的思维混沌期(或许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recover)。主要体现在:思考力下降,容易焦虑,大脑出现大量空白模块,好奇心消退。经历了一段比较低谷的时期。我大概从今年3月份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断断续续也在做time log。今儿回顾了一下,基本满意。至少算触底反弹了吧。

今儿这篇不写琐事儿和心情杂念了。写点自检。

1.搜集信息:Google&Wiki

特汗颜的说,作为一个software

engineering出身的工科女,居然这些年一直度娘。今年加入了一个coding club,才重新翻了墙。多了不说,感兴趣可以看这个:

使用Google自学如何高效使用Google

https://www.google.com.hk/search?q=how+to+use+google+effectively&spell=1&sa=X&ved=0ahUKEwitvMzt6I3OAhWBEpQKHfUtBoAQvwUIGSgA&biw=1216&bih=683

(留个坑:如何应用极简主义来对待信息分类检索)

2.读:只看经典书,做读书笔记

每次认认真真翻豆瓣的评价,再列每月书单计划,读前再筛选。

另,推荐几个我最近用的记读书笔记工具:

bamboo spark(电子笔记本,一位90后推荐的,手写流畅自动生成可编辑的电子文件)

everclip(手机里将剪贴板的文字自动生成到evernote中)

clipboard historty(功能同上,chrome可用,可提供云备份)

(挖个坑:如何有效提取笔记)

3.想:利用dark time思考。

“看书记住的只是记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暗时间》刘未鹏

另外,思考是个治疗焦虑最好的方式啊啊啊。我必须得说。一开始是随便想点什么。今年大行丢了,每天上班走路或者打车,路上一般听点音频,然后放在脑子里时不时琢磨一下。后来会根据一些特定的topic来思考,但没什么目的性的思考特容易走神。comfort zone走出来真是不易,效果还是不太满意。

4、写下来,写下来,写下来

最近阶段的问题是,我的思考的习惯逐渐建立(虽然效果一般吧),但输出还是太少了。而写下来对于思维康复训练写下来真是太重要了。写下来的过程是对思维的备忘,也是对思维的缓存。要以写促思,计划是用坚持写作的方式来达到促进思考的深度,目前不限体裁和字数,日拱一卒,坚持为上。

5.时间管理:老生常态,从大学就一直无数反思。最近的体会两条:

一是一定要给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安排整块的时间。要提前列支一下未来的计划,这样就有长时间的准备期。

二是写下来。老生常谈的time log,只有坚持才发现多重要。

6、学习框架: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1.它的本质是什么。2.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3.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挖个坑:知识框架)

7、习惯养成:认识到习惯的改变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承认它的难度。另外要常常自省。

(挖个坑,刻意习得)

最关键:第一步靠了解,逐步扩大“看见”自己的范围,包括那些看不见的盲点和回避去看的防御点。当“意识到”、“看到”问题的时候,就已经精进一大步了。it's more being than doing.但必须在doing过程中才能更能理解being,而不是盲目活在try to be之中。第二步靠行动来拯救自己。大道至简,坚持为上。当doing成习惯了,意识到了更大的世界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带有郑重其事的态度对待生活,内心体验就逐渐丰富了。

being & doing_第1张图片
麻,我快醒了,写差不多得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being &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