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唯乐原则”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运用

弗洛伊德“唯乐原则”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运用_第1张图片
《海边的曼彻斯特》

昨晚看了《海边的曼彻斯特》,一六年的片子,导演是肯尼斯·罗纳根,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这种手法用在悲剧上,可以用残忍来形容也不为过。一个朋友的比喻很逼真,她说就是先告诉你一个血淋淋的结果,中间穿插现实、回忆,在慢慢的撕开给你看。把男主(李·钱德勒,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心理历程完完全全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影片不是真的在曼彻斯特,而是美国美丽的一个海边小城。故事讲述的是:男主角30多岁,是一个清洁工,负责维护几栋楼的水电,勤恳工作,却因为自己的不友好经常被住户投诉,偶尔也去酒吧喝酒,过着平凡而无味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他的哥哥乔因为生病去世了,想让他成为帕特里克(乔的儿子,16岁,母亲因为酗酒而和父亲离婚)的监护人,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的悲伤,面庞冷峻而极度平静,像极了一头冷血的动物,然而他整个人生的迷雾从这时逐渐被拨开了。


弗洛伊德“唯乐原则”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运用_第2张图片
剧照

原来男主角原本拥有一个幸福而美满的家庭,夫妻恩爱,有三个乖巧而可爱的儿女,空闲的时候会和乔带着帕特里克出海钓鱼,乔喜欢说鲨鱼的笑话。然而不幸降临了,在一个晚上,男主和朋友在家里的储物间喝酒,打球,玩得很高兴,但是声音太大,吵醒了妻子,妻子下楼赶走了他的朋友,两人闹得很不愉快,妻子回去睡觉。男主坐在客厅喝啤酒。冬天的晚上总是寒冷而漫长,男主想让家里温暖起来,但是他知道不能开暖气,因为他知道妻子有鼻炎(说明他很爱她的妻子,爱的越深,愧疚也就越深,也为后面的剧情做了铺垫),所以他生了壁炉的火,添了柴。啤酒喝完了,他喝酒了明白不能开车(说明他的意识还是清醒的),就给壁炉填满了柴,去一公里之外的商店买啤酒了,但是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忘记把壁炉的隔板放上了。等他回来的时候,柴火滚到了客厅,家里燃起熊熊大火。看到自己的妻子被消防员死死的拉住,在痛彻心扉的叫喊,眼前的现实让他无法接受,甚至直到天亮,他才反应过来,抱着乔痛哭,并一度想结束生命,他逐渐消沉下去了,离开了这个城市,怀着遗憾和愧疚独自去面对生活。直到收到了哥哥去世了,乔的遗嘱就放在他的面前,他不得不回到了那个令他伤心欲绝的地方,通过和帕特里克的相处,遇见了自己的前妻,一系列的事情他逐渐的走出了阴影。


弗洛伊德“唯乐原则”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运用_第3张图片
剧照

影片极具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平淡无奇的剧情,很难让你在里面找到美国大片所的耳目一新了。确是可以让你发现美国这个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徘徊的国家在意识层面的变化和对伦理的深刻理解。我觉得这部电影要表达和传递的确切要旨是:你的人生正是基于你的自我压抑,著名的哲学家齐泽克曾经提到的“压抑物的浮现”,我们忽略或逃避的事实只会备受折磨,无论你做什么,被压抑物必然以某种途径或形式显现出来,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提到的唯乐原则,就是本我在遵循的以愉快为目的的一切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在经历了现实之后而使得愉快延迟,没有得到自我的认真对待和真实接受、没有得到自我深刻的反省和修正,很容易就会一直陷入惊恐的状态,只会留下本能的残忍、冷漠和现实主义。

男主角认为自己的错误烧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毁了家庭而觉得愧疚,他一度想自杀,在那一段艰难的岁月里是他的哥哥在陪他度过的,这种自我的愧疚和自责成了他的压抑物,他无法去面对和正视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因为哪真的太残忍了。即便是法律宽恕了他,因为不放搁板并不是犯罪啊,只是他无法在自己的道德上阻止它。他无法在自己清醒的时候去认真思考,只有在梦里,记忆一遍一遍的折磨他,这样的愧疚和自责就是他人生里的压抑物,显现在他的性格上,梦里、生活里,方方面面。让他本能失去自我的控制,变得冲动,残忍、冷漠。在酒吧,别人看了他,碰了他,就大打出手,不计后果。陷入本能的深渊里,永远处以心理极度的兴奋,而永远处于现实的不愉快,甚至拒绝现实带给他的一切希望,他本可以重新开始新生活。


弗洛伊德“唯乐原则”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运用_第4张图片
剧照

本我始终遵循着唯乐原则,本我的本能最终目的都是追求愉快,冲动、愤怒、主动等等,但是在现实环境中存在延迟,这样的延迟来源于自我对于现实环境做出的协调,如被人欺负,自我会协调本我显现出愤怒,以震慑对手,化解危机,得到愉快的体验等等。

自我在协调会利用某些心理器官来观察和反省本我所释放出来的本能,经过反省进入高的精神发展阶段,获得满足,得到愉快,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普遍性的历程。我们都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出预料,编剧让男主走上了这条曲折而艰辛的解脱之路。

弗洛依德在《性学三论》中提到:人总是在自我观察,而不是自我反省。当自我在利用某些心理器官只是观察而没有接受事实,认真反省时,一直被压抑的话,就会使得本能被脱离出来,走上歧途,如愧疚,自责等,影片中男主根本无法直视亲手烧死自己儿女这样特殊的事实,这样的本能(愧疚、自责)就被脱离出来,进入较低的精神发展那阶段,从而保持着高度的兴奋,失去满足。


弗洛伊德“唯乐原则”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运用_第5张图片
剧照

然后乔的遗书成了一个转折点,让男主不得不回到这个曾经让他伤心欲绝的地方,认真回忆起这段经历,正视事实。在和帕特里克的相处中,年轻的帕特里克在面对父亲去世这样的事实时,内心显得手足无措,强烈的安全需求让男主开始接受并尝试去庇护他。男主的这种愧疚、自责被监护人这个特殊的符号效力给唤醒了,男主角从开始的拒绝、冷漠被身上的符号功能浇了冷水。虽然最后的男主还是离开了,但是在心里已经种下了种子,他的这些愧疚、自责被部分转移到了对帕特里克符号功能上,他在精神上得到了补偿。


弗洛伊德“唯乐原则”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运用_第6张图片
剧照

男主角和前妻的对话让人心碎,女主角早已接受了事实,并开始了新的生活,而男主角却背负着来自意识层面巨大的伦理压力,步履维艰。

这样的片子让人内心波澜壮阔,在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预料之中的是,生活不会遗忘任何一个人,他毁了你的希望,但是他又会给你另一个希望,就像那句箴言: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但是他会为你开一扇窗;预料之外的是,我们期望的永远不会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弗洛伊德“唯乐原则”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