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发布了一篇关于1976年的记忆专题。朋友看后跟我说,能否再写一个关于地震棚的专题,因为留下的记忆太深刻了。好吧,今天就写写那年的地震棚吧。
小学阶段的生活,留下很多深深的烙印,不能忘怀。
地震棚
1976年7月27日,夏夜,人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劳动,拖着疲惫身体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夜深了,万籁俱寂,偶尔传来几声婴儿的啼哭和蛐蛐儿的浅唱低吟。突然,大地轰鸣,蓝光闪过,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房屋倾斜倒塌,夷为废墟,美好人间瞬间变成悲惨世界和人间地狱,让人悲恸无比,听说那年乐山大佛都为之流下来两行泪。
历史定格在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是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据记载这次地震强度达到里氏7.8级,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12秒,造成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
这一夜,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感觉到了大地颤抖。睡梦中的阿吉拉人也感到奇怪,为什么好好的,忽然半夜房前会有火车经过(不对呀,家门口没有火车道啊?),床铺怎么这么颠簸,没在火车上啊?很多人在床上被晃醒,这才意识到——是地震!有人跑出家门,查看情况,有的人干脆就从家里出来,拿些生活用品,在外面打地铺。此时大多数人是害怕、无助,不敢再睡,从夜捱到了天明。
第二天早上,许多人没去上班,相互打听情况,人们已从收音机中知道,是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不少单位暂时停工,因为余震频繁,震感强烈。家中房子不敢住了,谁知道啥时还有大地震?自己家的平房能否禁得住地震晃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晚上怎么办,住哪里?这个问题急需解决。单位已经开始组织自救,街道和工厂给人们提供了砖头、木料、油毡、铁管等建筑材料,用于搭建地震棚。人们已经有了在屋外生活的心理准备。
地震棚自此诞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与记忆,很长一段时间都默默的立在那里、直至消失,成了历史和回忆。
搭地震棚可是个手艺活。
铁路工人心灵手巧,他们各显奇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利用手里的材料,结合周围环境,搭建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样式繁多的地震棚,甚至有些人直接把路边的大水泥管子改造成了地震棚。
地震棚最常见的是那种三角形的,如同西瓜地里看瓜人住的窝棚,适用于小户人家。这种棚子的两面是各用两根木头或铁管绑成三角形架子,两个架子中间用一根横梁相连,就基本形成了地震棚的框架结构。再去找一片地面平整的高地,两边挖坑埋好架子,棚子就有了模样,把框架上铺上油毡、塑料布或毡布或帆布,底下用砖块石头泥土压实,棚子一侧留个门用于出入,一个简易的地震棚就OK。里面再垫砖头、铺木板和塑料布,最后铺上床褥就可以进住啦。
对于大家庭,这种三角形棚子显然就不够住了,就需要那种四方形的大棚子。这种地震棚的主要材质是铁管和帆布,在地面的四角先挖四个深坑,把四根铁管立好夯实,作为四根基柱,再用搭建脚手架的方法,在柱子离地半腿高和最上方的位置、用铁丝或扣件搭出两层横梁,最上方那层横着的铁管相当于屋顶大梁,下面那层铁管用于搭建床铺。当底部搭好木板子床,顶部和四面铺好苫布,一个大型简易的地震棚就搭建好了。但不管地震棚怎样搭建,所用的材料必须尽可能轻而少,以防止地震(或余震)棚子坍塌而压伤人。
一时间空地上全是棚子,五颜六色,乱七八糟,这些棚子互相挨着、挤着,最多处可绵延几十米,整个街坊的人都挤在一起。淘气的小孩子,可以从地震棚群的最南头爬进去、再从最北头爬出来,这里俨然成了孩子们捉迷藏玩游戏的天堂。
那个夏天,有些人们还不敢回家,反正天也不冷,就在地震棚里过呗。他们把家里主要用品都搬了出来,饮食起居都在地震棚里。
阿吉拉温差很大,地震棚的同一天里感受也不同。
夏天早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凉风习习;到了中午,太阳毒辣,当空直照,棚子经过一上午的爆嗮,就像着了火,热的呆不住人,即使开着门,通着风,还是把人热得满头大汗,如同桑拿。午饭,人们就端着饭碗找个凉荫,圪蹴吃饭。赶上刮大风天,漫天飞舞的沙土直往碗里添佐料,人们只好进棚子,在床上铺块塑料布,盘腿坐在床上吃,为防止风沙刮进棚里,还要把入口遮上,地震棚便密不透风。当时也没有电扇和空调,里面如同蒸笼。但奇怪,现在问起许多人却对那种热的感觉模糊不清。
到了傍晚,天立刻就凉快了。上班的、上学的也都回来了。吃完饭,人们就又聚集在一起,可真热闹。小孩子们最喜欢在地震棚里爬来爬去,但老人们还是坚持呆在家里。他们说:反正老了,就是砸死也不愿出来,死活都不肯出来。
竟然有人拉出了电线接了电灯。
吃罢晚饭,男人们在灯光下打牌,女人们坐在棚子里聊天,做针线活。学生们在床铺上写作业,苍蝇蚊子飞舞,聚在灯光下嗡嗡嗡,身上被叮包无数,痒的不行。孩子的母亲们等大家睡下,还要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一直忙碌到很晚才能消停。
为防止地震后食物和饮用水短缺,各家各户还要在棚里预备干粮和水。干粮可真的是干的粮食噢,有人家炒面、有人家炒米、有人家烤馍干、有人烙饼……反正都是不容易坏的。水是凉白开,用军用水壶或罐头瓶子灌满。准备停当,每晚都要这些挂在地震棚。可是那时的孩子们馋啊,每天偷吃一点,没多少日子就把干粮吃的干干净净。
睡觉就有些尴尬,家家户户挨着,就隔层布;一个大家庭有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十几口子,挤在一个大通铺上,夏天又穿的少,可真不方便。
唉,生命都有危险时,这点个人隐私算什么?
睡觉还需警醒,家家户户都找个瓶子,每天倒立衣服盆里、板箱上,用于地震报警。
可是地震棚没下水道,怕下雨。一天,半夜下起了大雨,雨水漫进了地震棚,床铺低的都演起了水漫金山,地震棚变成了一座座“孤岛”,地震棚密封在不好,不防雨,那上面也会漏水,被褥都湿,睡梦中被冰凉的雨水弄的一激灵,外面暴雨滂沱,闪电雷鸣,人们又冷又困,那晚就变成噩梦,不时闯入脑中。
转眼夏天过去,秋风吹起,阿吉拉的夜晚已凉气刺骨,地震棚又无法取暖,晚上已无法居住。时间医治恐惧最好的医生,生活要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地震渐渐麻木了,恐惧感也渐渐远去,鬼才知道地震什么时候来,不管怎样,日子还要过,管它呢,回家住,于是在这个秋天人们纷纷拆除了地震棚,搬回家里,日子又恢复了平静。
但有些人家的地震棚不但没拆,却变成了固定凉房,特别是贴着自家墙根的地震棚,一番改造变砖房,内部再与自家打通,当做厨房甚至住房,我有个同学家就住在顶头,他家就外接了改造的房子,还真不错,变成了同学的单间,让我们羡慕不已。
注:本文有些文字,是我在排队等候时写的——去国家博物馆参观,在门前排着长长的队。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杨柳枝条刚刚吐出嫩绿,柔软的身体在微风中飘舞,姿态婀娜。旁边的纪念碑巍然矗立,广场上的人们悠然自得,和谐自然。广场南面的纪念堂前人们也排着长龙,瞻仰伟人遗容。
忽然想起,唐山大地震和伟人逝世都在1976年,那真是个不平凡、不平静的年份,那年这个广场见证了多少历史。
我在国家博物馆主要参观了两个展出,一个是《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另一个是《卢浮宫的创想——卢浮宫与馆藏真品见证法国历史八百年》,那天看这两个展出的人真多,用‘’人山人海‘’形容,一点都不过份。可见喜爱艺术的人,越来越多了,年轻面孔更多。说明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真提高了,人们开始关心精神层面的事情了。
这是当年都不可想象的事情。七十年代的中国大众刚刚填饱肚子,还不知道啥叫旅游,更无暇欣赏什么艺术品。
现在国家真的发展了,社会也进步了,我相信我们国家将来更会越变越好,因为我看周围那些看展览年轻人,眼睛一个个闪亮,充满激情,他们才是国家真正的希望。
这两个展览表面展出艺术品,但实质想展现都是历史与记忆。展览会我记住了展板上的一句话——拿破仑一世说的话:“人活一世,就必须给世界留下些足以让后世纪念的痕迹”。
是啊,1976年已经离我们远去,地震棚已杳无踪影。但我们脑中的记忆,却未挥之不去。我这篇文章也只是历史中的小小碎片,但却是我们曾经的生活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