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1张图片

“这种活法,是深漂18年的经历养成。深圳让闯劲融入我的血液。”

记者|邹高翔 编辑 | 小豆

视频制作 | 陈晓



张海洋今年53岁,看上去就40多岁的样子。风风火火,快人快语,笑声不断。


“我的‘年轻’,来自爱折腾,对事业的热爱、执着,对中国文化产业的乐观态度。这种活法,是深漂18年的经历养成。深圳让闯劲融入我的血液。”讲到这里,洒脱的他正襟危坐。
他说:“搞文化事业的都显年轻。广东的几位电影人前辈,祁海、赵军、郑华、郑大卫老师,都看不出年龄。我父亲87岁了,看上去像77岁。我哥今年60岁了,也就50多的样子。我们家有‘年轻基因’呢!”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2张图片
张海洋是广东省影视文化促进会的会长,还有一堆头衔,是广东文化界和影视界的名人。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南都周刊征集“我与深圳的独家记忆”,他看到后主动联系“求采访”。“我要讲述这段经历,因为我对深圳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珠影起步,低调的电影名家之后
对张海洋的采访是聊天式的,我们喝着咖啡完成。广州寺右新马路这家咖啡馆里全是年轻人,两个中年男人乐呵呵地聊一下午,颇显另类。他约这个地方,或许就是冲着“年轻”氛围,追忆深圳时光更有代入感。
圈内人并不都知道,张海洋是名家之后,因为他很少讲起。父亲张良母亲王静珠,是中国影坛的殿堂级人物,也是“神仙眷侣”。在一些重大的电影活动,仍然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张良,中国电影艺术家,主演《哥俩好》于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执导《少年犯》于1986年获第九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2005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2010年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王静珠,著名编剧,作品有《梅花巾》《少年犯》《特区打工妹》《龙出海》《白粉妹》等,获得多个国际国内大奖。)


1972年,张良、王静珠受邀来到珠江电影制片厂。那一年,张海洋四岁多,在北京出生的他,成了一名广州仔。“但我认为自己还是北方人”。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3张图片 三岁的张海洋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4张图片 1972年刚到珠影时,全家合影

1985年,18岁的张海洋从广州市第95中学高中毕业,在珠影参加工作,从电影剪辑干起,再到制片主任、导演助理等岗位。当时珠影以电影为主业,也有电视剧部。他参与制作电影电视剧20多部,包括《梅花巾》《少年犯》《巴陵窃贼》《港客谋杀案》《女人街》《逃港者》《龙出海》《电影人》《回头一笑》《破烂王》《岭南春秋》等。高中在校时,张海洋已经参与制作《雅马哈鱼档》,“触电”的第一次。
资深一些的影迷会发现,这里面有多部张良执导的电影。“跟着父亲学电影当然有便利,大概占到一半。另外一半是跟珠影其它老导演学,像丁荫萌、曹征、王毅等,跟了七八个。他们的工作作风、艺术功力,八十年代珠影人的干劲,让我受益终身。经常干通宵,早上喝早茶,稍微休息一会儿,又进摄制组拍片”。回想起珠影的黄金年代,张海洋眼中有光。
辗转历练,充实的18年“深漂”岁月
1990年,在“闯特区”的大潮中,张海洋进入深圳市罗湖区委宣传部电视制作中心,担任记者、编辑、深圳电视台特约通讯员,采访制作新闻,包括时政民生各类型,拍、采、写、编一条龙。当年,他就把户口迁到深圳,直到现在。 “严格说来我不能叫‘深漂’,我就是深圳人。当时真心想在深圳扎根,没想过回来呢”。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5张图片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6张图片 在罗湖区委宣传部电视制作中心工作时的留影
张海洋住单位安排的宿舍,上班骑单车要一个多小时,每天从国贸大厦经过。有一次下大雨,马路水浸,最深处淹到脖颈处。他硬是在水下推着单车,花了三个多小时,赶到单位,全身湿透。领导说,小张,这么大的雨,你打电话来请个假不就行了?他回答,咱年轻,这点困难不算啥,该上班就一定会来上班。
1995年,张海洋离开罗湖区委宣传部电视制作中心,先后到深圳市文化局一家下属企业担任副总经理、在《深圳青年》杂志社担任总经理助理,在深圳一家车行担任市场营销总监,直到2007年离开深圳。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7张图片 在深圳从事汽车行业时和同事合影
18年深圳经历,张海洋有几个记忆深刻的片段。
1992年,深圳发行原始股,他挤在人群里,前胸贴后背,紧紧攥着身份证。那场景,电影《照相师》有生动再现。
1996年最后一天,他们一帮年轻人搞了一次跨年聚会,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个特殊年份的到来。举杯欢庆,整夜未眠。
这期间,虽然工作岗位与电影无关,他的电影缘仍未断,参与制作了父亲张良执导的两部电影《白粉妹》、《特区打工妹》。
九十年代初回广州,火车慢,广深两地都没有地铁,跑一次很花时间,两头到达目的地要达五六个小时。基本上每个月才回一次,每次大包小包满身,像打工族一样。
18年间,经历了广深间从九元的绿皮车,到79.5元的城际列车。时间缩短了两倍以上。“跑了无数趟,我也算为铁路建设贡献了一到两条枕木”,他跟朋友开玩笑经常这样说。
重回影视,“闯劲”的特区精神指引
深圳户口都入了,为什么还是回了广州?
“始终有一个影视梦在召唤我,我这辈子离不开。加上父母年事已高,我要尽孝。”“深圳梦”已圆,更大的梦想等待张海洋去实现。
张海洋重回电影行业,在珠江电影制片公司、珠江影业传媒公司、珠影数字音画公司等单位工作,干起老本行得心应手。热心社会活动的他,2010年主动报名担任广州亚运会志愿者。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8张图片 担任广州亚运会志愿者
2014年,张海洋第二次离开珠影,自己创办影视公司,发起成立广东省影视文化促进会。此时他47岁,创业已不具备年龄优势,但他仍然自信地迈出这一步。所办公司参与投拍的《传奇状元伦文叙》,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影片提名,便是“老而弥坚”的明证。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9张图片 发起创办广东省影视文化促进会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10张图片 自办公司参与制作的《传奇状元伦文叙》,获得第31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
“不在深圳,特区精神在我身上的烙印更明显。深圳改变提升了我,再创业心里有底。在罗湖区委宣传部电视制作中心工作开始,我就没有了父亲的‘关照’,完全靠自己打拼。父亲早就对我们三兄妹说过:‘不能躺在我们的荣誉上,不要用我们的名声做事情’。好多朋友不知道我的来历,只知道我‘老肥洋’的网名,这样挺好,呵呵。”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11张图片 陪父母参加电影节活动

不折腾行吗?过一种平淡的生活?
“真不行。如果我依赖父母,相信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 深圳经历让我感到,必须得折腾,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我们三兄妹都靠自己的努力,有了事业,父母倍感欣慰。‘名家之后’就该这么当!”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12张图片 电影名家全家福
省影促会成立以来,在省文联、省电影家协会等大力支持下,目前已有近百家会员单位,遍布全省,抱团发展。以“沟通政府、规范行业、服务会员”为职责,对推动广东影视行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身为会长,张海洋非常繁忙,经常往深圳跑,仿佛又回到广深往返的节奏。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13张图片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14张图片 与张艺谋、成龙参加电影活动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15张图片 2020年8月29日,参加南都周刊传媒举办的论坛,作主旨发言

“特区精神的概念很大,归纳起来就是一股闯劲。落脚到具体工作,遵循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真诚、善良、勤奋的品质永远适用。我和新老朋友一起,为深圳影视文化产业添砖加瓦,发展了一批影促会会员单位,好几个副会长单位都是深圳的影视企业。老‘深漂’干劲大!”
看到深圳巨变,张海洋非常欣慰。这里印记了他人生黄金时期的18年,满载收获的18年,为深圳做出贡献的18年。
深圳40岁“庆生”之际,他送上心声:“把祝福送给我曾经奋斗过的这片热土,祝福深圳大发展大繁荣,越来越好!加油,深圳!”
来源|南都周刊
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_第16张图片 征集令
在深圳40周年到来之际, 南都周刊向所有读者朋友发布征集令, 寻找你在成为深圳人过程中的成长故事, 或者为我们提供有关深圳的话题线索。 我们的话题不设限, 只要你有想法, 只要你有故事, 只要你能呈现独特的深圳, 那么我们就需要你, 来为40岁的深圳送上你的专属记忆。 征集内容 请发送至邮箱 [email protected]
如果是投稿作品, 字数控制在3000-5000之间 发送时请备注清楚是投稿作品, 还是话题线索, 并在文末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一经采用, 我们会立即与您取得联系, 并送出我们的惊喜大礼包! 快来参加吧!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人张海洋:“深漂”18年,闯劲融入我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