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收藏着全世界最丰富的中国文物,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来访观众量最大的博物馆。
曾经的故宫,虽然馆舍宏大,但是大部分区域都没有开放;虽然馆藏丰富,但99%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面;虽然观众很多,但大多数观众也是跟着导游的小旗子,止步于“到此一游”。
“这些文化遗产资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做出贡献,具体到每个观众,他走出故宫博物院时,回想一下究竟获得了什么?”2012年,单霁翔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认为,让文物重放光彩,让观众感受到它们的魅力,才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
怎么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这是我们管理上的难题,我们是时候改变了。”
授课老师|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
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我们要重新审视过去的一切工作,究竟以自己管理方便为中心,还是以我们服务对象方便为中心?如果以自己管理为中心,你会设置很多让人们不舒服、不方便的事情,但是如果以服务对象方便为中心,过去几十年的制度、做法都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
七年前,故宫的门前广场是这样:人们挤在不大的空间里面买票、验票、安检、存包,那时候大喇叭几乎每天都要广播:“您家的孩子找到啦!到什么地方去领。”还没进故宫博物院孩子先丢了,心情能好吗?
验票安检的地方还设置了铁栏杆、安检机,只留出三个缝,生怕人跑了。这些设施堵了半个门洞,每天进故宫都要排长队。单霁翔扒掉了铁栏杆、移走了安检机,验票安检不再是2个口,而是24个口。今天人们8分钟、10分钟有序的走进故宫博物院。
原本门前广场西边长长的厢房被相关部们租了出去,办一些格调不高的展览。单霁翔跟上级部门申请后,把这里改成了售票处,一下开通了30个售票的窗口,人们到故宫博物院前三分钟就可以买上票。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故宫进门难的问题解决了。门前广场变得庄重、典雅,过去人挤人的场面不复存在。
光是做了这些还不够,单霁翔发现,观众们进了故宫,还是会遇到问题。很多外地的观众第一次来,方向不了解,标识牌匾不是没有,可是却堆在一处。于是,单霁翔赶快着手制作统一标识牌,在经常被问路的地方,如三叉路口、十字路口、卫生间等地进行明确的标识。后来,又增设了电子标识牌、自动讲解器。
发现女厕所前大排长队,单霁翔和故宫工作人员进行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在故宫这个空间内,女性洗手间应该是男士洗手间2.6倍。通过调整比例、增加数量,今天去女士、男士都不会排队了。
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
“我们是成立了95年的一个老单位,不能工作水平每年都在同一阶段徘徊,而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研究、不断提升。提升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不能总是绕着走、总是回避,要争取像解决难题一样把它们解决了。不断地解决难题,我们就可以大踏步地向前。这些年来,我们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攻破了一个个难题。”
第一个问题是座椅。
以前,观众们常抱怨,“这么大一个故宫博物院,怎么老让人坐在台阶上、坐在铁栏杆上,那铁栏杆都给坐弯了,不能设些椅子吗?”当时,单霁翔也很奇怪,为什么没有椅子?
有经验的老员工说,椅子设那么多以后,观众流量大,频繁使用,修来不及。螺丝钉出来把人家孩子腿给划破了。而且,红墙黄瓦下设了座椅,看起来不协调,人们拍照躲都躲不开,慢慢的就变得少设为好。
看起来,因为种种原因,不设椅子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但正如单霁翔说的,要把问题当课题解。他经过大量研究后,发现一种合适的座椅。
“这种座椅第一个特点就是结实,已经6、7年了再也没有发生伤害观众的事件;第二,椅子是实木的,还是空头的,便于每天清扫;第三,坐在上面很舒服但是躺不下来;第四,座椅的颜色选用故宫色系,跟环境协调,不抢、不跳、不艳,人们很喜欢。”
第一年,故宫内设置了1400把这样的座椅。随着开放区的扩大,椅子不断增加。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舒舒服服地坐下来了。
座椅问题解决了,还有不少观众在抱怨:为什么故宫里的层层大殿都是黑黑的,天气越亮就越黑,不能把它们点亮了吗?工作人员们不厌其烦地解释:这是木结构的古代建筑,是不能通电的。里面陈列的物品都是古物,特别那些纸制品是不能长期被灯光照射的。
道理很清楚,但是观众确实很不方便。因为光线暗,层层的观众围住大殿,把脸贴近窗户,孩子往里面挤挤不进去,老人往外面挤挤不出来。
“真的不能改变吗?”单霁翔想,如今科技发达了,有没有办法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点亮故宫?
冷光源不发热的LED灯让单霁翔有了答案。
“我们不用灯泡直接照射,而是把一组组光源调整成散射的状态。灯具也不是挂在木结构上,而是在木结构2.5米以外安装灯座,把灯固定下来。开灯的时候,会有两名员工在里面守候。用测光表反复检测敏感部位的光线是否超标。”
一番调整以后,文物部门、消防部门同意了,观众满意了。经过一年半的调试,终于点亮了紫禁城。
2019年元宵节,北京市要把中轴线点亮,中轴线上最大的一组建筑就是故宫。接到任务以后,单霁翔和同事们放弃休假,经过四天的研发、八天的安装,终于如期在正月十五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故宫博物院夜间开放,是600年来没有呈现过的景观。太多的媒体、观众拿出相机、手机把这个开放的故宫、开放的中国的形象传遍世界各地。
“回到家,我打开手机一看,有一位老师批评我们说,故宫的上元之夜没有人家巴黎圣母院的灯光秀好,但确实是各有千秋。欧洲的建筑城市是以单体取胜,教堂耸立于众多的房屋之上占领城市的天际线,它们把灯光打在教堂的立面上来演绎故事,人们则是静止地站在教堂的广场上来看。但是中国的古建筑是以群体取胜的,人们是行走在天地间的。随着人们的行走,灯光在变化、环境在变化、景观在变化,更加丰富多彩。所以相比较一下我还是放心了,我认为还是正月十五还是中国的月亮最圆。”
故宫在更新:培养新一代故宫人
今天的故宫,也处在一个不断更新的时间点。
单霁翔任职期间,正好赶上大退休时代。1953年到1959年有6年的生育高峰,以60岁退休算。自2012年起,正好是7年的退休高峰。故宫博物院内,有500多名老员工面临退休。那么,新进的员工是什么样的,就极为关键。
“把故宫影响力做大以后,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报考故宫。我们从这些年轻人中,百里挑一。考虑的不仅仅是学历、成绩,更重要的,是他对故宫这项事业的理解和热爱有多深。”
“在精心的选择下,新进员工的素质很高,对故宫的理解都很强,六七年前招进来的员工,今天已经是骨干了,很多人的活儿都干得特别好。”单霁翔开心地说。
此外,故宫学院、故宫研究院也培养了新一代故宫人,他们对新的事物、新的社会发展的趋势都非常地理解,这是故宫博物院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单霁翔也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这些年轻人。
“我们的数字技术,都是紧跟前沿。但是我作为院长来说,很少来具体地指手划脚。“
单霁翔最为得意的APP是每日故宫,每天早晨,使用者都可以在手机上免费收到一件故宫藏品的信息,有心人就把它收藏起来,一年365天,三年1000多天,他就可以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掌上故宫博物院。每日故宫APP已经运行7年多了。
另外,积累了很多经验后,故宫博物院开始有了数字博物馆。“我相信这是全世界博物馆中最好的数字博物馆之一。它不但技术设备先进,关键是,所有的项目都是原创,都是经过深挖文化内涵制作的。在这里,你可以和1200栋古建筑对话,可以看展出来的1500块大地毯,可以调阅一部书法进行临摹。临摹以后,机器还会给你打分,比如写得太棒了,比如你写得惨不忍睹。在这里,你可以和古代绘画里的植物、动物来对话、互动,看它们飞、看它们吃食、看它们的身材、看它们的羽毛。”
故宫里有一个非常有著名的地方叫漱芳斋,漱芳斋里面有一个多宝阁。受这个启发,故宫团队建了数字多宝阁。观众走进多宝阁,选中自己喜欢的器物,就可以把它点击放大来看,还可以旋转各个角度来看。还有越来越多的器物被做成动画,人们能了解它制作、使用过程。
在这些创新的数字实践中,单霁翔的角色更多是推动、包容、承担责任。
“做出这些创新的‘新故宫人’,平均在30岁以下。有时候,出现问题,首先我会包容,并且一定会承担责任。但是问题解决了,我一定要继续推动着他们往前走。这样不断地推动向前,就是给他们创造的平台,给他们展现活力的机会。”
单霁翔说,人们都想对自己的工作有自豪感,如果把事情做好,得到社会的认可,员工上公共汽车都会很自豪地说,我是故宫的员工。而对于管理层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怎么能激发他们对工作不懈努力,争取最后得到肯定的心情。
“被工匠精神深深打动~”
“择一业终一生!为单院长点赞!为故宫点赞!为中国文化点赞!”
“每件工作被单院长说得轻描淡写,但每件事情要有多大的决心才能做到‘交给下一个600年’ 。”
“这种文明的理念才是珍贵。”
“想干,敢干,能干!”
“被单院长点亮了。”
“太棒了,想去故宫上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