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
尽管有“高开低走”的批评,但《乘风破浪的姐姐》无疑是今夏最热的节目,成团夜从昨晚到今天又给社交网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话题。
成团夜开始前最引发争议的是来了十几个男嘉宾。而正式成团后微博热搜里为骂宁静还是骂黄龄吵作一团。
接下来还有一队二队谁在搞小团体这种无聊的争论。
等等,大家还记得《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什么在那个工作日的中午一下就能点燃我们的热情吗?
因为被挤压了工作空间的成熟女艺人,终于有一个舞台;因为成熟的姐姐鼓励着更多女孩也不害怕变老。
因为“women's power”;因为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因为“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两个多月过去,成团之后为了找一个姐姐出来骂而吵个没完没了,为了姐姐们对自己的队友都真情实感就骂她们性格不好,这还是追姐姐的初心吗?
初心的偏离,不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审美
《乘风破浪的姐姐》最先产生的争议就是——扮嫩。
第一集,姐姐们没有任何预设来展现自己,那真是阿朵说的,百花齐放。
但是随着一次次比赛和公演进行下去。节目编排本身就框住了姐姐们的表现力。
《兰花草》这样大气从容的改编再也看不见。像《彩虹节拍》这种选曲和编舞,音乐和舞蹈动作都是事先编好的,姐姐们的首要目的是照着学,学标准,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扮嫩”。
姐姐们都有爱怎么打扮怎么打扮的权利,想萌想少女自己开心就好,但这和不问大家的个人意愿,就直接出一个最“嫩”的框子把所有人往里套,是两件事。
在给姐姐们的曲目中,有不少网红曲、流量歌曲这类,和乐队综艺里非要押着摇滚乐手唱大俗歌是同一个思路。不管表演者本身的趣味和调性,流行网红元素先放在这里,这就算混搭,容易“出圈”。可当网红曲出现时,表演格调就几乎都被钉死了。
扮嫩和选曲问题引发了口碑下滑,到最近三期开始终于有所改变。复活舞台放弃“团”的形式,大家重新单独表演,姐姐们释放出自己独特的表现力,立刻就好多了。
(△朵姐Slay!《缘分一道桥》每天循环回血!)
还有一个饱受争议的“审美差异”是,屏幕前的观众喜欢看细腻丰富的表演,而现场观众总是容易被热烈的气氛所吸引。
每一次公演投票之后,总有人问,投票的人是不是“小聋瞎”?高分贝表演即被定义为“炸”,安静的抒情曲目、不强调唱跳的,往往吃亏。
(△情绪充沛的《Beautiful Love》在现场惨败)
现场观众和屏幕前观众感受不同,是录制类节目经常出现的情况,《歌手》也常常有此争议,这跟舞台观赏角度和修音程度等因素都有关系。比如《姐姐》的主舞台不是常规舞台,而是一个大船的形状,舞台比观众席高,很多观众根本无法看到全局。自然对“气氛”的感受更热烈,高分贝带着大家一起蹦的表演就容易令现场观众印象深刻,一高兴就按投票器了。
(△舞台比观众席高出许多,很多观众看不清舞台全局。)
但一个舞台质量究竟如何,怎样能得出更公正的投票结果,怎样能让赛制有利于“百花齐放”,这就是节目组需要考虑的问题。(我随便说几个方法:每个舞台的最终评分留给网络投票一定计数比例;干脆增加另一部分观众在演播室看直播屏幕再投票;还可以提高音乐导师评分权重。)
然而赛制和评分标准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于是到了第三次公演之前明显感受到了“不合理的游戏规则”对于人的改造和异化。
初舞台大家不受限制,表达自己最重要;两次公演之后,经验教训明明白白,就是要猛唱猛跳去追求最庸俗的“炸”,千万不要做“不讨喜”的事情。
有优先选择权的姐姐都选了“炸”,而被迫选择音乐剧风格《花样年华》的几位姐姐只能拼命想办法能不能把这个曲目改到“炸”。
你是要做自己还是赢?可是如果输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还哪有机会做自己?《花样年华》组“我们不信我们不服”的拉票宣言可称悲壮,听从了音乐导师劝告认认真真排练的熟女舞台,依然输给了那些“炸裂”的。
几次比赛后,连宁静选人都开始在意是不是“整齐”。
整个游戏规则都在把姐姐们往杜华的女团标准拉:整齐、热舞、年轻。
《乘风破浪的姐姐》在探索“成熟姐姐的女团”时,不自觉地又把姐姐们带到了刻板印象的女团标准里,按照老经验,就是让她们屈从于成见。
另一方面,调整也是不断进行的,如上文所说,复活赛干脆让姐姐们独自表演,决赛让姐姐们自行选曲,都把审美又找回来不少。
非常可惜的是,由于录制和播出的时间差太大,导致调整都来得太晚了。
男嘉宾
《乘风破浪的姐姐》从第二次公演就开始请男嘉宾,但魏大勋得到的基本上都是反感。他没有起到比黄晓明更多的作用,看起来还油腻许多,显得非常多余。
而此后男嘉宾还在不断参与节目,到了成团夜之前,观众反对声达到顶点:一口气来了十几个男嘉宾,看不出和节目主题的联系,更有陈赫这样业务能力一般资源满满的出轨男艺人,更显出女艺人生存之艰难。
不少网友问我:难道一个《乘风破浪的姐姐》就不能请男艺人?难道男女就如此水火不容?
答:可以请,但请来干嘛很重要、是不是切题,很重要。
没人觉得黄晓明多余,因为他在姐姐们面前老老实实尽到绅士义务,“我要我觉得”的霸总气质也一扫而空,是符合节目气质的妇女之友。
如果其他男艺人没有跟黄晓明不一样的功能,那没必要来。
昨晚成团夜,请来的男爱豆,唱跳自己的歌曲,和节目有什么关系?男嘉宾说是亲友团,大部分是同公司艺人,打包任务,姐姐们没有女同事吗?
我们宁愿看真正的“亲友团”,家人们看自家女儿眼中带泪骄傲动人。
男嘉宾来了,就要带着诚意来,表演的节目能不能做成声援女性、支持平权主题的?上台聊的话题能不能真诚一点,带着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随便找点解题思路:男爱豆表演的曲目如果是《铿锵玫瑰》《Shero》之类的,是不是用心多了?
像孔刘和李栋旭这样能感同身受的思考,你们有没有?
(△孔刘和李栋旭讨论《82年出生的金智英》)
要么唱跳都和主题无关,要么不会唱跳还跑到姐姐们的经典表演里去,谁要看这个?
如果不是为了节目主题服务,来又有什么意思?宁静不是早就说了吗,亲友团要流量明星干嘛?都是幺蛾子。
男艺人来表演无法凸显节目主题却占了那么多时长,精彩的阿朵和姐姐们的鼓秀只有三分钟不到根本不够看。
万众期待的独立女性群像环节流程又太快,每个人讲几句就下去了。如果把她们的故事一点点拆开贯穿整个节目是不是更自然更充分呢?
还有那些被淘汰的姐姐很多都是观众心里的遗珠,她们现在有充分时间再准备节目了,跟她们更多时间,像初舞台那样随便打开自己表演一下不好吗?看到观众席里回归的姐姐都好珍惜,想让她们多一点镜头多一点展现的机会。
留给观众投票的时间需要抻时长,但最后一夜不是更需要每一部分都紧扣主题升华上去吗?
对口型
还记得《乘风破浪的姐姐》初舞台给大家带来的狂欢里,就包括一条,全程都打了字样“全开麦Live”。
姐姐们不一定是专业的,但真实就是最好的。
可惜的是,从公演开始,“全开麦Live”的字样就消失了。姐姐们被游戏规则改造得每个人都在疯狂练舞,而在表演时就变成了对口型。
复活赛里,拿手麦的都是真唱,还让我看到一点希望。
成团夜之前,微博上就出现希望姐姐真唱的声音,谁知道姐姐们全是假唱,包括有绝对唱跳能力的专业姐姐们。
全场唯一听到姐姐们真唱,竟然是在张杰唱《逆战》把话筒递给她们的时候。可是她们不是唱得很积极吗?也不是不敢开口啊。
假唱,也是跟主观客观各种原因之下目标更多追求“漂亮姐姐跳舞”有关系。并非每个姐姐都是唱跳歌手,但她们跳舞的视觉效果更直观,再加上现场投票倾向于视觉和气氛,姐姐们相当于练了四个月劲舞团,唱这部分就被糊弄过去了。
可是,我们爱姐姐,爱的是有血有肉的姐姐,不完美才是姐姐,你们本来就不需要完美。初舞台里,每一寸瑕疵和每一寸高光,共同构成了打动我们的力量。
放弃“真实”,也影响了“成熟美”这个命题的成立,因为成熟意味着接纳自己的一切。
互撕
《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之初,网络的想象是姐姐们打起来,段子也多半是从“花学”里找的灵感。
可真正播出之后,我们感受到的全是女性之间的互助,姐姐们的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安慰,点点滴滴的宿舍日常,女性友谊可以给人温馨又强大的力量。
万万没想到,最大规模的开撕是在成团夜之后。黄龄成团后对自己组的姐姐喊话:“我最想成团的是你们六个乖乖。”宁静以第一名入团后说:“我拿第一不想成团。”
吵了一天,没完没了。
这个争执也跟赛制有关。到节目尾声,两队人马就渐渐变成了相对稳定的一组二组,姐姐们自由组合,会倾向于选择有默契的人。
在组内都是并肩作战的好姐妹,一心一意想要赢对方。一次次训练比赛演出后,“团魂”非比寻常。到了最后一夜发现要离开姐妹们再组新团,有所留恋、不能适应,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
黄龄和宁静分明是一条心,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事到如今谁想离开自己的姐妹?谁能放下自己组内的情谊?
(△被宁静点名后忽然慌张的郑希怡)
这里面真正的问题在于,赛制和节目的最终目标。
既然最终目的是找七个人成团,稳定了一组二组这么久就是个问题,为成团考虑,应该考虑到融合机制,尽量让各位姐姐都相互合作一次。
更大的问题则是,姐姐们不是练习生,为何一定要按养成系节目的规范来?
从节目播出就有一个疑问一直萦绕在观众心头:都是成名很多年的姐姐了,真的要选几个人出来成团吗?大家喜欢的姐姐太多了,七个根本不够用,不能搞大团小团营业吗?
姐姐自己提出的创意多好,三十个人大团,做盲盒女团,谁有空谁去,你永远不知道碰上哪几个姐姐。
现在用养成系综艺来套姐姐们的结局,还要用严苛的没有人味的所谓规范来要求姐姐。
《姐姐》刚播出时,大家都说,敢说真话才是姐姐,打破常规才是姐姐。怎么到了成团夜,对着两个姐姐的真话吹毛求疵,一定要找个坏人出来?
姐姐们都恋旧,无法适应新的安排,这才是她们的可爱真实啊。也不用脑补姐姐下了节目就各自抱团,有担忧马上就说,直来直去才是姐姐。
(△目测张雨绮是新团润滑剂)
再说,观众对于赛制也有很多不满,黄龄流露出对原团队的不舍,宁静得了第一也要不按常理出牌,这不是帮大家一起对游戏规则喊话吗?
《乘风破浪的姐姐》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我们受够了打压成熟女艺人的贵圈潜规则。
坚持挑战不合理,才是有始有终。
姐姐值得
尽管有这么多的争议,我觉得还是要肯定《乘风破浪的姐姐》横空出世,为成熟女艺人提供舞台这件事,它做到了。
有了这个节目,姐姐们的机会真的增多了。连带着节目外的成熟女艺人都得到了重视,因为姐姐们的内在气质是共通的。往前迈一步,尽管如此别扭、局促、艰难,这毕竟是往前走了。
“为什么让姐姐扮嫩”“为什么只有快歌能赢”“为什么不能坚持真唱”“为什么赛制不合理”“为什么总是来男嘉宾”……
所有这些批评,其实非常像现实的隐喻:成见是一层又一层的,哪怕创造了一个空间给成熟女艺人,但对她们的要求又总是在往“年轻漂亮抹杀个性”这个方向上靠,她们还是被条框框束缚。
当扮嫩可以获得机会的时候要不要扮嫩?当谄媚可以赢得轻松的时候要不要谄媚?当规则让你难受的时候,你还能做什么?顺应既定规则,怎么都和自己内心矛盾,我们能不能彻底走出规则?
这些就是放在女性面前,实打实的问题。
《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内外呈现的所有纠结,都能对比到现实里女性在职场打拼的困境。
我们知道理想状态是什么,可是做理想就会被打压被淘汰,太难了。
(△赵兆从创作角度说得都对,可是《花样年华》输了)
就拿娱乐行业来说,为什么成熟女艺人一边渴望表达空间,一边不敢呈现一丝丝疲态怕被市场抛弃?为什么女性题材是热点,可这些创作又一次次走回传统价值观?
批评节目具体哪里做得不对很容易,可我总是想,节目组为什么在拿出“姐姐”这个很好的创意之后,还是有这么多失误?
(△第一期开场文案广受好评)
往小了说,因为做真正的励志女性价值观的综艺,这是第一次。很多思维惯性是没有办法改的,不自觉就去套“女团”,套“人气”,套以前的“经验”。
而行业看似已经很圆熟的“经验”里,就是有这么多不合理的潜规则,比如女团就是唱跳年轻,比如美丽不能有瑕疵,甚至包括一定要选几个人严格成团的结局。这些放到成熟女艺人身上格格不入,根本不兼容。
往大了说,这就是“成见”。成见不是抽象的,是具体在每一个行业的每一点细节里,每一个人的每一句话里。
成见太深了,创作、受众、决策者都可能有一些成见,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合力阻挠着女性。
人们在鼓励女性的时候,都有可能带着成见,成见就是这么这么多。
(△黄晓明赞美姐姐身体里“都住着爷们”,被质疑这句话就是性别歧视。黄晓明没有恶意,但清除话语里的隐形性别歧视任重道远。)
成团之后为了应该骂哪个姐姐吵得不可开交,这不就是活生生的“成见”?找个“不守规矩”的女人骂,太容易了。姐姐没有扯头花,到最后是浪花们在扯头花。
可是不管怎么样,姐姐值得。
姐姐随便一亮相都是爆梗。
姐姐的态度从第一集坚持到了最后一集。
姐姐在比赛里从没有输掉自己。
姐姐不成团也是无冕之王。
姐姐们始终为彼此应援。
姐姐值得,所以我们还需要更多姐姐综艺姐姐故事,否则姐姐更没有机会。
支持姐姐们好好发展,就是要看到一个最引人注意的行业里讲出越来越多的熟女故事,展现成熟女性的魅力,这个行业里有一点点进展,都会改变更多大众的潜意识。
现在有句嘲讽话术叫“财富密码”,谜之自信的部分男网友认为,只要表达女性声音,那就是为了流量,为了赚钱。
那我要说,没错,因为女性声音总是被压制,谁表达真实的女性声音,谁就能获得认同。
请各位创作者们都抓住女性表达不要松手。
乘风破浪的夏天,大家认同什么,反对什么,哪里走高哪里走低,这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次女性叙事探索的经验教训。
节目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还是希望这个节目还能继续发掘姐姐,期待有更多同类节目、更多立足于姐姐的内容创作。
因为我还要想看到更多姐姐得到机会,想看到这样的创作接力下去,只要能接力下去,也许下一次步子就会迈得更大,可以再往前去。
冲破成见这么难,但必须要冲破,谁先冲破,谁就能得到好评。
游戏规则不值得,姐姐也值得。成见不值得,女性值得。
回顾乘风破浪的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