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九行》微信公众号(ID:jiuxing_neweekly),作者:周芷若。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1张图片


登长城、逛故宫、吃烤鸭、游胡同,这些曾被民间传为老北京游的四大招牌,如今一个个口碑正在坍塌。


最近出台的胡同游新规范,让北北不由得惋惜北京胡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胡同游也渐渐成了游客眼中的坑中之坑。


曾有朋友千叮咛万嘱咐我,到北京来千万别相信巷口那位本地人的热情招呼——“先生,您坐三轮车逛胡同吗?”


坑爹预警发出,只要你上了这辆三轮车,180元一人遛不到30分钟的胡同游,还没开始就被忽悠着下车了。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2张图片

unsplash


作为北京特有的一种城市肌理,如今的胡同早已失去了京味儿。


前有名声大噪的南锣鼓巷,后有变味的什刹海,看来看去,这不就是变相的古镇商业街吗?


谁都有被胡同坑过的黑历史

到北京惦记着京味儿没毛病,很多人都想逛一逛久闻其名的胡同和四合院。
但逛胡同的门槛可真不低。如果你不是对北京胡同有个背景了解,或者不是能识破套路的老江湖,那就有得你受了。
倘若你想见识下,不妨掏掏腰包来一场黑胡同游,倒也不失为一种黑色幽默的体验。
坐上三轮车,就能听到车夫们开始侃大山:“您知道胡同的大门有什么讲究吗,门墩分几种吗?”一看你懵懵懂懂,下一步更能瞎编,还操着一口用力过猛的儿化音冒充本地人:“我来跟您讲解一下,我就住在这胡同。”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3张图片 △unsplash
等到你真正搭茬问到知识点的时候,这个导游车夫分分钟可能翻车——“您知道燕京八景吗?”“没有八景,那是八大胡同吧。”
“八大胡同在哪儿?”“就在这儿!”你就且听他在胡扯,明明八大胡同说的就是北京南城旧时的风月场所。
你要是不认路,导游就乱套名人,告诉你这里就是清朝名家四合院,进去还得加收小费——“婉容的故居您知道吗?别人进不去,我可以带您进去转一个小时,就收你60好了。”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4张图片 △unsplash
当然要想逛胡同,可以找到不少持证上岗的三轮车导游。要想识别是否黑三轮车夫,你试试跟他要个发票,黑三轮车夫一般都有点畏畏缩缩,甚至狮子大开口加价。
在这里,能把车光明正大摆在胡同口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正规三轮车夫基本上都是统一着装、统一收费,统一胡同游路线也有明码标价。 正规三轮车得对胡同的前世今生,内里讲究烂熟于心,都很难边逛边讲解至少1个小时。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5张图片
△正规的三轮车夫都能在胡同口上碰见,配有公司的营业执照/wiki
抛开黑三轮导游的坑,你以为要是自己逛胡同就不会被套路了吗?这么想也是有点天真。
如今的胡同渐渐跟国内的古镇一样,你逛完一个接一个,会惊奇怎么长得都一样。游胡同,也不过是变相在逛买卖街。
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南锣鼓巷,更合适的定位还不如说是特色商业街区,无非就是拆掉了古墙壁,翻新了“古香古色”的外表,遍布着千篇一律的纪念品、小吃商铺。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6张图片 △unsplash
不过也比王府井像多了,现在的王府井早就改造成了商业步行街,周边的7条胡同也变宽了,路面也变平了,改造成了首个步行友好街区。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7张图片 △unsplash
正因为胡同越长越一个样,滥竽充数的“胡同”也多起来。
黑三轮车夫可能随时带游客逛一圈,也只是在某条巷道逛一圈,就像模像样地拉扯起明星那点事儿:“像什么王菲不是说在窦唯他们家嘛,当时就在这片住过。”
而且北京胡同数量多,很多街巷也并不是整齐规划,纵横交错宽窄不一,第一次进胡同的人没有不被绕晕的,一不小心就容易溜到了不对外开放的胡同片区。
南锣鼓巷片区就有不少胡同的住户,或多或少会表示对游客的不欢迎。在不少院落的大门上,会挂上这样的牌子提示:“此为私宅,谢绝参观”。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8张图片 △也有一些胡同还住着居民/unsplash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冷漠,走过南锣鼓巷的人都知道每逢旅游旺季,各种叫卖声有多喧闹,要是碰上黑导游在胡同讲解,还会趁着居民院门没关让游客往里闯,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确实造成了不少干扰。
胡同里头开车也是一大坑。在北京胡同里开车绝对是门技术活,无论是调头、停车都堪比一场高难度的驾驶考试。
你看之前网友拍到老北京窦唯和窦靖童钻胡同都是换成电瓶车,要是能顺利开车钻胡同兜巷子的,十有八九不是老司机,就是老北京大院出身的地头蛇。
△没点技术,还真别在胡同钻,这就是在显摆自己的正统身份
胡同游的正确打开姿势
说白了,这些胡同的功能确实没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了。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到那个又破又旧的胡同逛一逛?
要是真想了解胡同的过往,单凭三轮车导游逛一圈也只能算是走马观花。
在识趣的老北京人看来,北京胡同里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窄的有传说,宽的有故事;长的有话题,短的有趣闻;有名的有文化,没有名气的别小看,也多得是历史可言。
△在很多影视剧里,都能看到北京胡同的身影
某种意义上说,北京胡同这种特定的城市肌理,见证了北京历史文化的变迁,贯穿着北京名流和市井生活的脉搏。 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据老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没人说得清北京胡同到底有多少,到上世纪40年代北京胡同已达 3200多条。
据1946 年统计,北京共有胡同 3065 条。习惯上,人们把上面提到的胡同、街、道、里都统称为胡同。
别看现在的胡同窄到汽车都开不进,胡同的出现,就是为了马车而设计的。
△unsplash
胡同这种北京特有传统建筑,得追溯到元朝。
据相关史料记载,元代建都时是先规划后建设的,沿河而建非常整齐,宽二十四步为大街,宽十二步为小街,宽六步则为胡同。虽然是最窄的街道,但过去没有车都显得很宽。
据说“胡同”这词,起初来源于蒙古语的音译,意为“水井”。旧时有人居住的地方自然就有水源,“井”渐渐成了人们居住场所的代称。
细品胡同的格局,会发现当中规划得很有意思。自东向西将住宅基地切分成方格网,胡同横平竖直,四合院错落有致,方正规矩。
△unsplash
难怪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曾感叹:“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聊到北京人的方向感,这点老艺术家深有体会,都说去到北京当地问路,那人要是说“你往前走再往左拐路口。”
这八成都不是本地人,本地人的口吻绝对是“你往前走到路口再往南拐,再往东方向走。”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9张图片 △北京人的方向感,可以在胡同文化中体现/unsplash
从胡同门向的方位上,还能看出点名堂来。前门以北的胡同一般较宽,规划也比较整齐。老北京坊间流传着“东富西贵,南贱北贫”的说法,从明朝流传至今。
马未都曾经在《观复嘟嘟》讲过,北方地区讲究坐北朝南,门号一定是单号。“东四头条胡同,东四三条胡同”就比“东四十条胡同”抢手。老北京胡同单数门牌号的,住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10张图片 △鸦儿胡同33号,一看这门面就知道大户人家/wiki
说到胡同怎么取名,就更有意思了。
从胡同名字里,能瞥见老北京的草根文化、贵族文化和商贸文化。你能从胡同名字上看到以前生活在此处的古代官方机构、官衔或名流的印迹,比如西什库胡同、文丞相胡同、史家胡同等等。
同样你也能在胡同上看到非常朴实的市井生活,北京的“扁担胡同”有11条,“井儿胡同”有10条,老北京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能在柴棒、米市、油坊、盐店、酱坊、醋章、茶儿胡同7条胡同中找到对应。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11张图片 △胡同住户很多人喜欢这样晾晒蔬菜/wiki
关于胡同名字的雅俗之争,又能瞥见饶有趣味的时代变迁。
张清常长期研究北京的胡同,他搜集了北京的街道名字,其中就发现很多老北京地名的更改,遵循的就是以雅代俗的原则。
用谐音巧妙就能将土语雅化——以前的猪尾巴胡同改名成了朱苇箔胡同,官猪圈改名为官书院胡同,母猪改名成梅竹胡同,猪毛改名朱茅胡同,粪场大院改成奋章胡同,高义伯胡同的前身是狗尾巴胡同,时刻亮胡同的前身是屎壳郎胡同……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12张图片 △unsplash
但这种雅化的改名运动,在不少老北京看来,胡同的生命力也失色不少。张恨水曾在《说胡同》里就表达过自己的看法:“雅虽雅了,通却不通。”
还有一些长啥样就干脆叫啥名的胡同,比如大拐棒胡同、小口袋胡同、北月芽胡同、南半截胡同、三转桥胡同……这些胡同名直接叫出了自己的“长相”,呈九曲回肠状的小胡同被生动取名叫九道弯胡同。
现在的“烟袋斜街”,老一辈的人都知道“斜街”的形状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手枪户型”,一般大户人家都不看好。
北京最长的胡同在东西交民巷,全长有6.5公里,最短的是一条大街,也就十几米不到。最宽的是灵境胡同,宽处达30几米,最窄的就是钱市胡同了,仅仅只有0.7米宽。
要说北京最古老的胡同,那当属西四砖塔胡同。相传忽必烈建元大都时就有了,是目前被破坏得最少保存最完整的胡同。
鲁迅、张恨水等等名人都在这里生活过,说是北京胡同的根也不为过。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13张图片 △最古老的砖塔胡同/wiki
胡同正在消失,北京味淡了

北京的胡同每年都正在消失。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旧城改造的节奏不断加快,以胡同和四合院为典型代表的老北京生活状态,始终不适合更新换代的现代居民,过去的胡同交通基本全靠步行,各种破旧和拥挤造成了诸多不便。
原来的胡同老住户也正在迁走。不少老北京人都觉得:“把老住户都请走,以前的氛围也不复存在了,现在的胡同早就不是过去的胡同了。”
要是你找个老北京跟你讲讲以前胡同是什么样的,十有八九都会跟你侃侃而谈,胡同最有味道的,就是旧时邻里关系纵横如织的人情网。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14张图片 △老北京,少不了纵横交错的胡同网/unsplash
在北京有句老话叫“胡同串子”,说的就是那些喜欢提着鸟笼,没事爱瞎逛游的爷们儿,胡同里的人相信远亲不如近邻,毕竟娃儿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15张图片 △遛鸟瞎逛游的胡同串子/unsplash
他们对生活物质的要求并不高,自有一套为人处世的生活哲学,不急不躁,最讲究规矩,就如汪曾祺说的:“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在于‘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逛胡同的乐趣,相当于看一卷《清明上河图》,每一条胡同都是一卷字画。你在北京的故宫长城颐和园,哪有找到像胡同那样藏着北京最地道的百姓市井风味的地儿。
对季羡林先生来说,胡同非常神奇,外面平凡简单,里面却复杂,重楼复阁,回廊盘曲,院落错落有致,就如同迷宫那般难辨东西。
对于八岁就在北京“三不老胡同一号”长大的北岛说,这是一栋外面弥漫着烤白薯味、从四楼阳台可俯瞰“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的红砖楼房,胡同就是天然的迷宫,大院的孩子总对异样的胡同世界,会“心向往之”。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16张图片 △胡同门边上的传统物件/wiki
胡同的生命力的确正在流逝。如今的胡同要么躲了起来,藏在高楼大厦里,要么翻新了,成了广负盛名的旅游胜地,讲故事的人也换了一拨又一拨。
毕竟胡同里的人,才是胡同文化的灵魂。很多北京人都已搬进了现代化的住宅楼,但仍有不少人舍不得离开胡同。
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_第17张图片 △依旧很多原住民舍不得离开胡同/unsplash
要不就是像之前被媒体曝光的北京大爷安林一样,即便搬走了,也甘愿用当车夫导游的方式,留在胡同这片土地上。

要不就是,像北岛在《城门开》里那样,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还原属于自己的北京——
那个“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都能恢复原貌,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的北京,至少是流动的生命体,而不是一个静止的古董。
你还想逛北京胡同吗?
参考资料: 马未都《观复嘟嘟》
南锣鼓巷的三个尴尬 游胡同变成了逛买卖街 光明日报 揭秘北京“黑三轮”胡同游:讲解错误多中途还加价 北京晚报 不是老司机,您可别往北京胡同儿钻 网易上流 消失中的北京胡同方谦光 北京的巷子称胡同MAPEIWU 北京胡同文化研究冯 莹 人们为何喜欢北京的胡同? ——谈谈北京胡同文化的发展渊源艾君
九行是《新周刊》旗下的新锐旅游平台,专注于研究一切不正经的旅行艺术。你的城市有什么值得观察?不如来看看诊疗单:奇遇记、旅行观、格调局、觅食计、城会玩……分分钟十万灵感!
猛戳二维码,老艺术家带你喳火箭云旅行
责任编辑:Y 商务合作QQ:2777140739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的胡同都一个样,太没内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