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ID:zgtrend)| 黄汉城
广州白云机场是全球旅客量排名前十五之内、最为繁忙的国际机场。以前来的时候,都是熙熙攘攘,像个闹市场。
前几天出差时,只有稀稀疏疏几只队伍在安检排队。回市区的大巴,包括自己在内也只有两个乘客,以往可以坐三分之一以上。
这就是疫情下的中国啊!
加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们的星球就像被摁下了暂停键一样。
人员来往变少了,科技交流堵塞了,外贸出口下滑了……我不禁感慨,再这样下去,全球经济还能变好吗?
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绝不能掉以轻心的地方。
在我看来,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并不是由富人所决定的,而是由穷人所决定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这里,我想先给大家普及一个常识:
可能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最大的一个命门其实是农业。
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天然落后于工业部门。因为农作物的收成,除了集合人类的劳动和智慧之外,还有一个变量因素——气候,这是人类无法去除掉的一个因子。
农业的生长周期是固定的,几乎不可更改的。在热带,水稻可以种三季,温带地区种两季,并不会因为大规模机械的运用、化肥工艺的提升,而变成五季、十季,让亩产值得到几何式增长。
制造业就不一样了。工业体系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可以尽可能地排除大自然的干扰。因此,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能够出现颠覆性的效果。
19世纪40年代,一个女工一天只能缝制一件衬衣,缝纫机发明之后,她一天可以缝纫11件。1914年一战开打时,福特公司组装一辆T型车要14个小时,十年之后每10秒就能有一台走下生产线。
而且,工业技术的改进、生产流程的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有时候快,有时候慢,但是它一定会持续下去,永不停息。
所以,这两种产业的特性会共同导致一个结果——农业人口难以致富,工业产能容易过剩。这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曾面临过的问题。
中国也是这样。
而且相比美国,中国的农业人口面临着更艰巨的致富难度。因为我们人多地少,要推广机械化、规模化耕作,困难很多。
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天然滞后于工业,很多农村地区在中国狂飙突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并没有分享到大国崛起的时代红利,产生了大量贫困人口。
直至2012年年末,中国还有9899万贫困人口,832个贫困县。这将近一亿的贫困人口,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环境成因、历史成因和社会成因。比如说黄土高原的水资源贫瘠,比如说主要劳动力身体残疾……
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难啃的硬骨头。但是中国仍然在2015年吹响了扶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要2020年年底前全面消灭贫困人口,带领14亿人集体奔向小康。
这意味着中国必须每年减少贫困人口一千万。
时间极短,任务极难,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中国还要去做?
除了政治上的历史使命之外,还有经济上绝对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要知道,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解。
2011年, 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94072万人,2019年末下降到 91125万人。这“蒸发”掉的2947万人,相当于少了一个澳大利亚。
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比例10.3%。2019年末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增至18.1%。二十年功夫,差不多翻了一倍。
劳动人口的减少,以及老年人的增多,都会导致社会消费水平下滑,内需增长放缓甚至萎缩。
数据还显示,1990年时中国有31659万个0到14岁的婴童,2018年减少至23523万人,从总人口的27.7%下降到16.9%。
1998年全国共有小学在校生13953万人,初中在校生6301万人。2018年分别下滑至10339万人、4652万人。
就像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所指出的那样,今天中国的婴童消费正在萎缩,教育消费也在萎缩。
人口红利的式微,加大了中国消解过剩产能的困难,使得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循坏链条受到很大阻力。
中国不得不极为依赖出口贸易,让欧美国家的人民消化过剩的中低端“中国制造”。整个全球形成了“拉美资源、中国制造、欧美消费”的固定三角格局。
这会造成两个后果。第一,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太高,疫情一来就有点措手不及。第二,跟美国的贸易逆差持续加大,摩擦系数不断上升。美国迟早会像80年代对待日本一样,开始掀桌子。
中国早先布局的扶贫攻坚战,就是要让这将近一亿的人口拥有更大的消费水平,有投资物质资本的能力。
我们千万别小看这一亿人的能量。
虽然他们刚刚脱贫时收入不会很高,可能买不起汽车、电脑,只买得起拼多多里500块的产品。但是生产500块产品的企业就有了销路,老板、办公室文员、工人都增加了收入,他们有钱之后就会去买1000块的产品。
这一层供应链受益之后,又会开始传递下去。直至最后,连汽车、私人飞机、房子等高端耐用商品也都会有销路。整个过程下来,其实涉及到了无数上下游产业链,帮助中国消化钢铁、水泥、玻璃等等原材料以及初级加工品等一系列产能。
换句话说,这个链条反应具有传递性,一亿人口能够撬动至少数倍杠杆的效应。
而且,穷人往往会忽视子女教育,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而中国未来的产业升级,在人口红利减少的情况之下,更需要有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工程师源源不断的补充进来。
这一亿人口实现小康后,便有能力对后代投资教育,培育出一支庞大的、相对高素质的劳动储备军。这有利于中国去承载前沿技术的推广落地,提高社会生产率。让中国有更大的底气,跟高收入国家进行科技创新竞争。
截至去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0.6% ,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52个。
国际形势越是艰辛复杂,扶贫工作越是不能停。
因为,工业产能过剩,而底层人口消费力跟不上,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最惨痛的教训莫过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爆发的美国经济大萧条。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当时美国的生产效率提升得非常快,加上大印钞下的产能扩充,美国的纺织、钢铁、汽车等均超额供给。
另一方面,当时美国贫富差距悬殊,有产阶级富到流油,而农民、工人阶层的收入增长有限,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商品过剩,最后只能通过长期的通货紧缩来平抑解决。
在贸易保护和全球疫情影响之下,我们出现产能过剩的压力,只会变大不会变少。
从几年前开始,让近1亿的社会边缘人群融入中国与世界生产和贸易链条的大循环中,分享时代发展红利,其产生的效应会在未来慢慢释放出来。它会通过链条反应的传递性,逐步提高了全社会的内需水平,使得今天的中国经济更有底气构建国内大循环。
在我眼里,国内大循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给中国的自主创新一个试错的空间。
我们所有的技术创新产品,一开始都可能不太稳定,性能稍差价格还贵,唯有“大后方”愿意消费,而且有能力消费,企业才能不断的去更新迭代,最终赶超世界最一流的水平。
如此,将有利于中国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全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真正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正如一些经济界人士所分析的,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现在进入了1万至3万美元的发展阶段,潜在的经济活力和发展余地、空间还非常大。
没有14亿中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这将是不可想象的。
在广州的白云机场上,看着起起落落的飞机。我心生一个疑问:什么时候,我们的工资也能变得跟日本人、韩国人一样高。打份普通工,也能体面地养活自己,每年都有一两次机会全球旅游?
十年,二十年,还是五十年?
不管时间有多长,那一天总会到来的。对吧。
参考文献:
贺大兴,姚洋:《不平等、经济增长和中等收入陷阱》
周天勇:《关系每个人的中国经济放缓的真相》
激情按压,柔情扫码
一个极有料的公号
大家好,我是本文作者黄汉城,就是你们熟悉的旺角黄局长,十万级畅销书《中国城市大洗牌》作者。最近我开了个人公号,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扫码关注,下半年我会出我的第二本书,届时想邀请你,作为第一批社群试读用户。
关注我,不漏掉每一篇精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