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老年三大健康「杀手」,有价值的血清标志物指标是这些!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 年末中国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 2.54 亿,占总人口比例 18.1%。在我国老龄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与年龄密切相关的诸如心血管疾病、肿瘤、骨质疏松等慢性病高发,且具有多病共存、症状隐匿、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等特征,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加重家庭负担,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日前,在「老年人群健康管理高峰论坛」上,罗氏诊断邀请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老年医学科李燕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病因及标志物检测室荆结线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刘康妍教授就我国老年人群高发疾病的防治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与探讨。


大会主席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严静教授表示:「对老年健康的关注不仅在于预期寿命的提升,如何对『老年病』做到早诊早治以维护身体机能水平,帮助老年人群保持高标准的生活质量是我们临床更应追求的目标。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高灵敏的血清标志物检测能够实现对疾病更早期的预警与管理,助力我国健康老龄化的发展愿景。」


心衰「后备军」数量庞大 早诊早治是关键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心衰是诸多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老年心衰患者不典型症状更为多见,更易发生肺水肿、低氧血症及重要器官灌注不足等。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约 2.66 亿,血脂异常患者 2.5 亿,糖尿病患者 9,200 万,心梗患者 200[1,2],若不及时干预,上述人群都将成为心衰高危人群。


目前,临床上常用心电图、X 胸片、超声心动图、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方法作为心衰的早期诊断方法。其中,生物标志物检测凭借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24 小时均可测等特点,在心衰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李燕教授强调:「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需将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及早筛查、尽早干预是降低心衰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临床应充分利用生物标志物检测优势,优化心衰高危人群的全程管理。」


最新发布的《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指出,BNP/NT-proBNP 是目前最有价值的心衰诊断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多种类型的心衰诊断,包括无症状性心衰、慢性失代偿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并将 BNP/NT-proBNP 单用或联合心脏肌钙蛋白(cTn)或联合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作为预测新发心衰的 I 类推荐[3]。《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8》也对 BNP/NT-proBNP 以及 cTn 的运用范围进行了推荐。


预警老年三大健康「杀手」,有价值的血清标志物指标是这些!_第1张图片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8》对具有可疑心衰症状和/或体征的患者的诊断流程推荐



此外,BNP/NT-proBNP 也可作为评估心衰患者预后的标志物。我国一项纳入 284 例急性心衰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与出院康复对照组相比,不良结局组各时间点的 NT-proBNP 水平均明显更高;入院后第 3 天的 NT-proBNP 水平具有最佳预测效力,且是不良结局的独立风险因素,监测患者入院后 5 天内 NT-proBNP 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急性心衰的风险预测和管理[4]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心衰药物诺欣妥(ARNi)会使 BNP 降解减少,而 NT-proBNP 水平不受该药物影响,能够真实反映患者的心衰严重程度,准确监测疗效并辅助预后评估。


恶性肿瘤防治重在「早发现」


恶性肿瘤常与衰老有关,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数据显示,近 60% 的肿瘤发生在 65 岁及以上人群,且 70% 肿瘤死亡发生在这一年龄组。老年肿瘤发展相对缓慢、隐匿性癌比例高、合并症多、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导致早期易漏诊,且易患多发性恶性肿瘤。


荆结线教授指出:「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主要途径,建议老年人群定期接受体检,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若能早期发现肿瘤并及时治疗,治愈率可达 80% 以上。」


肿瘤标志物(TM)血清检测无侵入性、无辐射,一管血可测定多项指标,具有便捷、高效、性价比高等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广泛,可用于健康人群普查、早期发现肿瘤、监测疗效和疾病进程、判断预后及残余肿瘤监测、分析肿瘤转移状况和不明来源肿瘤鉴别等。


研究发现,相关 TM 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灵敏度,并早于影像学发现肿瘤[5]。以卵巢癌为例,作为恶性程度高、发病隐匿的高发癌种,推荐 CA125 和 HE4 联合检测作为绝经后女性良恶性盆腔肿块的辅助鉴别指标,可显著提高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6]


「TM 检测不是万能的,但在老年人群健康管理中没有 TM 检测是万万不能的。」荆结线教授强调,「健康人群应积极而谨慎地使用 TM 筛查,对于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更不能忽视 TM 检测。一些非恶性疾病(炎症、溃疡、良性疾患)也可引起 TM 浓度升高,但大多为一过性,而恶性肿瘤引起 TM 浓度升高则是持续性的,因此,每隔 2~3 周连续测定可以排除假阳性。当 TM 浓度异常升高但无症状或体征时,必须复查和随访,同时咨询医生。」


此外,TM 检测的临床价值在于动态观察。每个个体对于各种 TM 都有各自的基础水平,即「个体参考值」;每个人总是最佳的自身对照。但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当测得的 TM 浓度增加时,应在短期内(14-30 天)进行随访,重复检测。


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和其他体液 TM 浓度或浓度变化可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个别肿瘤不携带或不表达 TM,非分泌型肿瘤虽然表达 TM 但不释放入体液;肿瘤的血液供应较差因而达到血循环的 TM 较少;当机体出现代谢障碍,如肝肾功能衰竭,某些 TM 浓度将不成比例的升高等。临床需要结合这些影响因素以及患者的个体参考值综合判断。


骨质疏松「以防为主」


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接受治疗率低,由其导致的骨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骨质疏松症前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易被忽视。据统计,70% 左右的绝经后妇女发生过无症状椎体骨折。此外,骨质疏松首发症状与关节炎、肌肉拉伤等相似,易误诊,且部分椎体骨折发展缓慢,较难发现。


刘康妍教授指出:「当前,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重视度不足,加之临床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手段,导致常常错过最佳防治时机。通过相关标志物检测,在骨量下降初期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关键。」


骨代谢标志物可反映骨代谢状态,是协助代谢性骨病的诊断、诊断鉴别、治疗以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其中,骨转换标志物(BTMs)在骨重塑的不同阶段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产生、释放的蛋白质或基质降解产物,能够动态反映骨骼丢失的趋势。


「相较于骨密度测定,BTMs 检测能够更早地发现骨代谢疾病。此外,BTMs 在骨质疏松的鉴别诊断、骨折风险预测、治疗效果和依从性评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是骨密度检测的强有力补充。」刘康妍教授介绍道,「推荐对老年人群进行 BTMs 定期监测,包括 s-P1NP、β-CTX 等指标,以优化骨质疏松症的全程管理。」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维生素 D 浓度水平与骨质疏松等代谢性骨病的发生也有着密切关联。一项纳入 2,686 例 65~85 岁人群的研究发现,在每月补充 100,000 IU 维生素 D 的 5 年后,该人群骨折发生率明显下降。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建议老年人群 25 羟维生素 D(25OHD)水平高于 30 μg/mL,以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


作为体外诊断领域的领导者,罗氏诊断高度关注老年人群健康管理,在心血管疾病、肿瘤、骨质疏松等多个疾病领域均拥有完善的检测解决方案,助力临床加强老年高发疾病的防治水平,为中国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贡献力量。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PLUS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4 [2] Diabetes Care 2004;27:1047-1053 [3]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43(02) : 130-141. [4] Biomed Res Int. 2016;2016:7496061. [5] Takahashi Y ,et al. Gastric cancer ,2003,6(3):142-145 [6] 2014《常见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第 4 版)》 内容审核:李淳

你可能感兴趣的:(预警老年三大健康「杀手」,有价值的血清标志物指标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