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上的“河南答卷”:看人口大省如何对残疾人兜底保障全覆盖

华夏时报记者 王晓慧 郑州、驻马店、南阳报道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当前,贫困是制约广大残疾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大障碍,脱贫解困是贫困残疾人及其亲属的期盼。
“因残致贫”问题是全球减贫事业共同面对的挑战。解决“因残致贫”问题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统计、社会动员和残疾人组织作用发挥等方面共同用力、综合施策,才有望找到有效途径。中国正在并已经探索出一些解决“因残致贫”的有效经验,也积累了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将为全球减贫事业继续提供中国方案。


中原大地上的“河南答卷”:看人口大省如何对残疾人兜底保障全覆盖_第1张图片


立秋刚过,“秋老虎”持续发威。8月17日,中国残联组织“中央媒体走基层”到达首站河南,河南不光是有着逾亿人口的大省,同样是残疾人口大省。身背这样的重担,带领贫困残疾人脱贫奔小康,河南省任务艰巨。
根据河南省制定的脱贫总体目标,到2020年,要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河南可谓是“用非常之力,竞非常之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2月份,河南宣告53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标志着河南由此进入了再无贫困县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为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精准施策 实现兜底保障全覆盖

2020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普通的贫困户而言,脱贫就意味着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然后,对于重度残疾人而言,“脱贫不解困”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助残服务如果不能递送到“最后一米”,也就是残疾人的身边,就难以真正发挥解困的作用,也难以有效降低返贫风险。
新一轮建档立卡之初,河南省有53个贫困县,其中,国定贫困县38个、省定贫困县15个,贫困村9536个,农村贫困人口698万,总量居全国第3位。这里面,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达65.98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9.9%。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曾是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上蔡县探索建立“县级统筹、乡村实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有效破解重度残疾人贫困家庭只能“输血式”扶贫难以“造血式”脱贫的老大难问题,啃下了脱贫攻坚中的一块“硬骨头”。

中原大地上的“河南答卷”:看人口大省如何对残疾人兜底保障全覆盖_第2张图片

雷大超和他的女儿雷献春
8月18日,《华夏时报》记者在上蔡县重阳街道南大吴社区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见到了73岁的雷大超,由于身患强直性脊髓炎,雷大超只能头部悬空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头下的枕头形同虚设。他的女儿雷献春站在床边,作为护工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据雷献春介绍,她家原本是幸福的四口之家,她还有一个哥哥。父亲20多岁时出现了腰腿疼的毛病,因无钱医治,直到身体变形才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强直性脊髓炎,此后,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加之她的母亲身患癫痫病,照顾家的重任就落在了哥哥和雷献春的身上。其间,雷献春与哥哥分别成家。
然而,时隔不久,不幸再次光顾了这个家庭。哥哥和嫂子因病离世,留下了一双女儿。同时,雷献春发现自己的身体也出现了异样,此后被同样确诊为强直性脊髓炎。面对家庭的各种变故,她的爱人不堪重负离她而去,雷献春只能继续回到娘家生活。
2014年,全国各地吹响了扶贫的号角,雷献春家被纳入了精准建档立卡扶贫户。家里两个侄女得到了教育救助,同时,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雷献春在郑州一附院成功地做了治疗手术,虽然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但是现在除能自理外还可以照顾家人。2017年,上蔡县开启了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南大吴托养中心就建在南大吴社区对面。雷献春早早地替父母递交了两份入住申请书,自己也递交了申请,申请到托养中心做护工。他们的申请得到了批准。此后,雷献春在照顾父母的同时,每月还有2000元收入。同样可喜的是,她的两个侄女也已顺利地读完了大学,目前在外地打工。
如今,43岁的雷献春已经再婚,并且有了一个健康的宝宝。对于目前的现状,雷献春满眼含泪地说:“党的政策让这个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托养中心也给了我们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改变了我的一生。好得很!”
据记者了解,上蔡县的这种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的集中托养模式,早于五年前便开始了试点,最终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实现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而这,仅是河南省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的一个缩影。据记者了解,多种模式的贫困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已在河南全省普遍开展,其中,由政府主导的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机构达到396个,托养贫困重度残疾人7986人。

完善机制 部门合力攻坚奔小康

2020年“全面小康”的脚步渐行渐近,带领贫困残疾人脱贫奔小康,时间紧、任务重,需更多部门协同作战,齐抓共管。为此,河南省残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合扶贫助残行动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坚持普惠政策抓优先、特惠政策抓精准,下足“绣花”功夫,将各项帮扶政策落地落实。
唐河县大河屯镇马庄寨村村民李喜柱家的显眼位置,挂着一张红色的脱贫光荣证。这是去年年底从村委会领到证书后,李喜柱特意让母亲挂在墙上的。
李喜柱自幼双目失明、双腿残疾,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每月领取120元;80多岁的父母患有慢性疾病,享受唐河县医保6次报销,日常用药可以报销95%;侄女享受着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每年分红3000元。此外,李喜柱全家每月还有低保680元、“粮仓分红”每年2000元……
粗略计算,李喜柱家涉及的行业类帮扶政策就有14项,加上5项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每年累计收入可达5万之多,再加上他本人修车每月挣到的2000元左右,全家收入远远超过了脱贫标准。
基本保障有了“兜底”,残疾人对生活有了更高的向往和追求。而河南省也在不断地完善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顶层设计,把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业务领域的重要措施和项目纳入河南省的相关规划,各项助残扶贫政策措施不断落实落地,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越过越好。

中原大地上的“河南答卷”:看人口大省如何对残疾人兜底保障全覆盖_第3张图片


8月17日,记者在驻马店市辅助器具中心的假肢装配室里看到很多正在适配假肢的残疾人。据记者了解,这里的假肢全部免费实名制发放,近十年的时间里,已为全市下肢缺肢者免费制作、安装假肢及矫形器700多例。
76岁的陈大爷便是其中的一位。38岁务农时,陈大爷被机器绞断了右腿。 “那时候,能保住一条命就是万幸,哪还敢想安个假肢嘞,那要花多少钱啊,不敢想,不敢想!”陈大爷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政策好了,国家每年都给残疾人分不少钱,也想有个假腿走走,安上后可以继续下地干活,过上更好的日子。
据记者了解,44408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享受辅具适配服务,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2500多名贫困家庭听障儿童装上了“耳蜗”,能够聆听世界的美好……河南省持续完善残疾康复救助体系,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得到精准康复服务。帮扶拉一把,自己也要“站起来”。
在推进兜底保障的同时,河南省各级残联组织也注重扶智扶志,帮扶和引导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通过辛勤劳动改变自身命运。如今,河南省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立起奋斗之志,补齐“精神短板”,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甩掉“穷帽子”,奔向了幸福路。
基本生活有“兜底”、看病吃药不发愁、读书学习有学校、政策分红有收入、就业劳动奔小康……一项项掷地有声的惠民政策,推动河南省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开展,补齐了民生兜底短板,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生活和事业的梦想,这都是河南省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链接:

中原大地上的“河南答卷”:看人口大省如何对残疾人兜底保障全覆盖_第4张图片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原大地上的“河南答卷”:看人口大省如何对残疾人兜底保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