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要忘了,另一部《八佰》




1937年10月27日(农历1937年9月24日),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
1937年10月27日,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奉令率800官兵坚守上海闸北光复路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在谢晋元指挥下,800官兵孤军作战,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毙伤日军百余人。至31日,完成阻击任务,奉命撤入公共租界。四行战斗受到上海人民的支援和赞誉,800官兵被誉为“八百壮士”。
1938年7月3日(农历六月初六),电影《八百壮士》在国内外引起反响。
1938年7月,阳翰签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影片《八百壮士》完成。剧本是根据发生在“八·一三”上海抗战中的一个真实事迹编写的。1937年11月下旬,上海沦陷后,中国军队的将近八百名爱国士兵在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下,坚守四行仓库阵地,誓不投降,抵抗到底。爱国女童子军杨惠敏代表人民群众冒险前往送旗。
这八百名爱国士兵后来虽然由于弹尽粮绝,撤退到上海租界地区,被租界当局无理扣留,但他们所表现的英勇不屈的爱国行动,却激励了广大人民,也博得了国际正直人士的尊敬,成力一个极为轰动的事件。《八百壮士》在大后方上映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影片在香港以及在菲律宾、缅甸等地上映时也极为轰动,在法国和瑞士举行的反侵略大会上映出时,博得了好评。


绝不要忘了,另一部《八佰》_第1张图片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于2015年8月13日在原址重新开放。在这个纪念馆中有一件特殊的抗战纪念品,它是一座“新进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优秀影片奖的奖杯。这座奖杯是1996年颁给抗战影片《八百壮士》的,该影片摄于1938年的武汉,编剧是阳翰笙先生,导演是我国早期戏剧和电影的开拓者——我的祖父应云卫。


我爸爸代表家人将奖杯送到了它最合适的地方,纪念馆也来我家对爸爸进行了采访,并在北京电影资料馆拷贝了珍贵的原始电影片段。特别设置了一歌(周小燕教授的歌八百壮士)、一电影(八百壮士介绍)展区。


绝不要忘了,另一部《八佰》_第2张图片


我的爸爸是中国儿科血液/肿瘤和临床免疫的领军人应大明教授,受我爷爷的影响,他一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攻克儿童血液肿瘤治疗难题。我国首例儿童骨髓移植就是由应大明和同事们共同完成的。他一直坚持出诊,直到16年因年迈不能独立外出,才算真正开始“享受”退休生活。


他于2020年3月15日不幸去世时,文汇报公众号在3月16日根据我爸爸工作过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悼文发布了“他穷尽一生守护孩子——与世长辞”的文章。我母亲也是新华医院的儿科大夫。他俩都是中共党员。父亲在清明与早他两年去世的母亲合葬在福寿园,墓志铭是我父亲亲自写的“两位儿科医生”。他们离我爷爷奶奶的墓地很近,也算是弥补抗战时的长达8年的分离吧。


下文是爸爸在世时为民盟活动所写的关于爷爷的纪念文章。


——孙女应质峰引于2020年8月13日上海淞沪战争纪念日前


绝不要忘了,另一部《八佰》_第3张图片


《八百壮士》是根据“八·一三”上海淞沪会战中的一个真实事迹而拍摄的。英勇的谢晋元团长带领400多位部下(号称有800人)在上海闸北(苏州河北面)四行仓库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战斗。


阳翰笙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是杰出的剧作家。父亲的第二部电影《生死同心》(1936,明星公司出品)就是阳先生编剧的。他非常快速的编写了《八百壮士》的剧本,将这件抗战英雄事迹搬上荧幕,以鼓励更多的人投身抗战、支持抗战。


时年34岁的导演应云卫在武汉“中国电影制片公司”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父亲和全体摄制组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拍摄器材匮乏、无法配音、胶片短缺的情况下,满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将这件英雄事迹拍成电影《八百壮士》。


该部电影运用了蒙太奇导演手法,这在中国电影中还是首次。一连串的叠印画面,快速的场景转移,非常简洁地展现了八百壮士宁死不屈、英勇杀敌的壮举以及上海人民对民族英雄们的支持与崇敬。


影片在1938年7月完成。在国内公映后,引起了国人的强烈震撼,给准备撤离中的军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使更多的爱国志士投身抗战。此后该片在美、菲、缅、法、瑞士等国的反侵略大会上放映,引起了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热情关注,不少国际友人和侨胞和自愿捐款支援中国抗战。《八百壮士》的巨大成功进一步奠定了应云卫在中国影、戏开拓者的地位。


绝不要忘了,另一部《八佰》_第4张图片


实际上“八一三”战事一开始应云卫就立即放弃处在顶峰的“业余实验社团”,组织了“上海救亡演剧队”担任三、四两队总队长,只身奔赴宣传抗战的第一线,执导《保卫芦沟桥》、《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名剧。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导演电影《八百壮士》、《塞上风云》。接受周恩来同志的重托,放弃在国民党控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的高薪导演职位,在1941年担任“中华剧艺社”社长,演出《屈原》、《天国春秋》、《家》等话剧,激励民众斗志。就像《八百壮士》主题歌中唱到的,“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绝不要忘了,另一部《八佰》_第5张图片


日我重温了父亲在1938年《弹花》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战斗的戏剧》一文的原稿,“民族存亡之时,剧人不应该不制不作,剧团应该深入民间,成为帮助民族之剧团……”。


他抗战结束后发表在《世纪》杂志上发表的《谈抗战八年来的剧团组织》一文中这样写道:“在文盲遍地的中国,文学的宣传和理论的讲说,都不如戏剧容易被大众接受,都不及戏剧收效宏火……我们要拿戏剧和我们最大的敌人战斗。


看到这些,我心生感慨,父亲正是用电影、戏剧作为抗战的武器,激励着、鼓舞着国人的抗战热情与决心,同时也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绝不要忘了,另一部《八佰》_第6张图片


现在,知道应云卫的人可能不会很多,但他编导的电影《桃李劫》,其主题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传唱至今;《周信芳舞台艺术》、《武松打虎》、《追鱼》等戏剧艺术片成为记录老艺术家的最好教材留给后人学习。


绝不要忘了,另一部《八佰》_第7张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应云卫先生担任过江南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顾问、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第二、三届理事,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应云卫先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7年1月16日倒在游斗途中,就在他工作的上海电影局的附近。


1978年11月18日上海市电影局为我父亲举行平反昭雪会大会,夏衍亲笔致信上海电影局,首次披露了我父亲30年代就是左联的秘密盟员。由此我们了解到父亲的一身就是以戏剧和电影为武器,与民族共命运。在父亲100周年纪念文集中收集了父亲的文章和不少执友的题词和纪念文章,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


绝不要忘了,另一部《八佰》_第8张图片


对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不要被名利所困。这是父亲给我们大家庭留下的最大财富。


父亲为了抗战戏剧事业,托付大嫂把孩子们留在上海,因贫病交加不幸失去一儿(在上海,肺炎)、一女(在重庆,父亲和母亲去塞外拍摄《塞上风云》,把小女儿托给重庆老乡家,染病而亡)


这也是我1948年立志选择读医科大学,毕业后选择做儿科医生,一辈子为患儿、为医学事业做贡献的原因。


——应云卫大儿子应大明(1931.1-2018.3)写于2016年6月


绝不要忘了,另一部《八佰》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绝不要忘了,另一部《八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