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故事片的虚构世界,也有人喜欢先锋电影的形式游戏。但是,对于那些纪录片的爱好者来说,赤裸裸的真相以及比电影更奇妙的现实,才是更加动人的东西。
在创作影片的过程中,《城市梦》的剧组同时与小贩、城管建立了联系,而且采用了双线拍摄的方式。影片背景是刚刚历经磨难的武汉,主角是来自河南的农民王天成。王天成一家人背负着来自生活的所有苦难:本人是时年七十岁的脑中风患者;妻子正处癌症晚期,儿子王兆阳则是失去了右手的残疾人。他们在鲁磨路上摆摊为生,贩卖水果、衣物以及一系列小商品。
就像陈为军此前的作品一样,在这部影片里,他也并没有止步于浅层次的问题。《城市梦》并没有止步于城管与摊贩的冲突,而是以此为剖面,展现出一系列更深刻的难题。
编辑|Zed
排版|三木
近两年来,国内涌现出不少纪录片佳作。像《二十二》、《四个春天》等作品,都在商业院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它们的票房对于纪录片这种类型来说,已经非常可贵了。当然,就像故事片领域一样,在纪录片创作者中,也有享誉已久的电影作者。
陈为军无疑是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先驱者。他探讨小学生选举的《请为我投票》,曾经入围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单元。此外,他聚焦于贫困问题的《出路》和纪录妇产科的《生门》,都在豆瓣上获得了接近满分的评价。他大胆的选题、独特的视角,总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纪录片体验。
而在他的新作、将于8月28日上映的《城市梦》中,他探讨了中国社会的另一种疑难杂症——“城管”问题。
我们普通群众对于城管的印象,似乎很难是中性的。城管担负着管理城市的职责,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的形象与“小摊终结者”无异。他们凶神恶煞、恃强凌弱;他们仿佛是冷冰冰的存在、烟火气的反面。
然而,摊贩的故事我们好像听得太多,但以城管为视角的故事又听得太少了。而陈为军导演的这部《城市梦》,填补的恰恰是这样的空缺。
任何优秀的纪录片,都有着同样的使命:让观众看到“印象”背后的真相。
《城市梦》的背景是刚刚历经磨难的武汉,主角是来自河南的农民王天成。王天成一家人背负着来自生活的所有苦难:本人是时年七十岁的脑中风患者;妻子正处癌症晚期,儿子王兆阳则是失去了右手的残疾人。他们在鲁磨路上摆摊为生,贩卖水果、衣物以及一系列小商品。
然而,由于城市发展规划的推进,城管要将鲁磨路沿街的摊贩全部清除。而天性好强的王天成,与城管团队展开了一场“大战”。在整部影片里,小贩与王天成不断斗智斗勇,呈现了一段不亚于故事片的“故事”。
在创作影片的过程中,《城市梦》的剧组同时与小贩、城管建立了联系,而且采用了双线拍摄的方式。因此,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视角是在两者之间反复切换的。
这种创作路径,令人想起法国“真实电影”这一重要的纪录片传统。这种传统以人类学家让·鲁什的作品(《夏日纪事》等)为代表,并不苛求创作者的透明化。此类作品也强调了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影片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摄影机的“暴露”。当王天成在街道上大闹的时候,他会频频“抢戏”,甚至要求摄影机多多拍摄自己;而城管在与彼此交谈的时候,偶尔也会与摄影师聊上几句。
在这样的拍摄风格中,我们仿佛与摄影师一样,身处小贩与城管的漩涡之中。然而,双线拍摄的方式,让我们得以跳脱出某种既定的框架,更为客观地审视这场闹剧。《城市梦》这种独特的形式,将临场感与客观性结合在了一起。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代表着底层人民生活样态的摊贩群像。
当然,影片里记录了那些最直观的信息:疾病与贫困。我们看到了他们塞满杂物的屋子,那是他们窘迫的生活环境。我仍记得当王兆阳回家炒肉的时候,他的女儿无意间透露,家里很长时间才能吃上一次肉。
但是,我所谓的“生活样态”,其实也包括了他们面对镜头的态度。有人说王天成那过于“撒泼打滚”的举动,是在镜头前的表演。但是,就算他的“表演”是过度的,这只能代表他更想要被镜头纪录的欲望。
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看到突破刻板印象的城管形象。
《城市梦》里的城管,与人们印象中的“凶神”完全不同。他们总是在想办法“智取”王天成,从未有过规则之外的越轨举动。甚至就连王天成扇城管耳光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作出回应。
这部作品的制片人也曾在映后谈中指出,这恰恰是武汉城管试图打破偏见的方式。他们向王天成解释政策、为他们寻找营业地点的努力,建构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城管形象。但是,这是否只是另一种镜头前的表演?有趣的是,创作者将这样的问题留给我们自己思考。
正如上文中指出的那样,这种不同视角的结合,呈现了同一事件的不同剖面,也让我们看到了某种维度的真相。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也碰撞出了戏剧性的效果。
当我们采取摊贩视点时,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他的行为会招致何种后果。但当我们与城管在一起的时候,王天成却成了某种未知的“洪水猛兽”。甚至当城管派卧底调查王天成小摊销量的时候,影片里还响起了极富悬疑色彩的音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用更多人的眼睛看待世界,就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世界。
不过,就像陈为军此前的作品一样,在这部影片里,他也并没有止步于浅层次的问题。《城市梦》并没有止步于城管与摊贩的冲突,而是以此为剖面,展现出一系列更深刻的难题。
其实,从《城市梦》的片名中,我们就可以意识到这一点。
王天成一家所代表的,恰恰是难以计数的进程务工人员。他们想要做的,就是将“城市梦”变成“城市生活”。
影片中有一个颇为动人的段落:当王天成的妻儿回到河南老家的时候,他们望着那荒草丛生的旧宅,说着“已经回不去了”之类的话语。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完成地域迁徙、乃至阶级迁移的过程。
而王天成仍在上学的孙女,几乎已经彻底自己的家乡绝缘了。当家长询问她是否愿意回家的时候,她的答案永远是否定的。无论悲剧与否,这正是城市化的进程中,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情。
当然,这种城市化进程,不仅与小摊贩有关,也与我们熟悉的城管有关。或许城管的形象之所以如此复杂,恰恰是因为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在《城市梦》中,武汉城管与小摊小贩斗智斗勇,只为推进街道的建设。即便如此,我们仍能发现,关于这些务工群体的未来,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后疫情期间,当我们的城市发展需要提倡摆摊的时候,甚至有许多城管打电话让之前的小贩重新出来营业——是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管如何处理自己与小贩的关系,或许是因人而异的难题。
城市梦——乍看之下是个轻飘飘的、美好的名词,但其实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都意味着不同的质感与重量。对于王天成来说,它是多年的辛酸与缥缈的期待;对于他的孙女来说,它是校园生活构筑的幻想;对于城管来说,它意味着一系列留待解决的问题。
一部名为“梦”的纪录片,也可以如此贴近真实,因为有的时候,真实也是如此浩渺虚幻。
如此生猛的记录佳作
值得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