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两场“大考”,浙江如何答卷?



防疫答卷展现“重要窗口”担当


今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


浙江省自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应急防控启动“快”,救治患者措施“稳”,经济发展保障“准”,给出了“硬气”的防控答卷,展现了卫生健康领域“重要窗口”的担当。



快——

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



记者采访当天,在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大大小小的卡车在道路上往来穿梭。这里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商铺多达7.5万个,商品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约1.5万名外商常住义乌,每年有56万左右境外人员入境义乌。今年前7个月,这个“世界超市”外贸进出口累计增速由负转正,社会消费、集贸市场持续回暖。


疫情一度让外向度极高的浙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而见事早、行动快、研判准,让浙江省的各个地市如义乌一样,在国内率先走出了一条复苏明显的“V”型曲线。


“高效精准的防控举措是筑牢经济企稳的基石。”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张平说,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提前谋划,紧急行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浙江省是人口流动大省,年流动人口超过3000万。春节前,随着疫情形势日益严峻,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第一时间向省委、省政府作出汇报并提出建议,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决果断行动,于1月21日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全省动员、紧急行动;1月23日,全省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浙江省内公立医院作为防疫一线重要力量,迅速行动筑就防线。


1月2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全省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中心与全省临床应急中心,收治全省第一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随后,浙江坚决服从全国“一盘棋”需要,坚决贯彻“以省包市”重任,以最快的速度驰援湖北武汉、荆门,累计派出17批次医疗队、2018名医疗队队员;之后,为应对北京、新疆等地疫情,又前后派遣114名医疗队队员,与当地联手联合开展新冠病毒检测等工作……


同时,浙江省围绕“防输入、防输出、防扩散”主线,紧扣“五个更加”,即组织领导更加坚强有力、防控举措更加精准务实、救治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宣传引导更加透明及时、责任落实更加从严从紧,将防控举措细化落实为实行最严格的疫情监测、实行最周密的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措施、实行最充分的物资和力量准备等“十个最”。


稳——

统筹调配全省医疗资源


面对省内、湖北和境外3个战场,浙江省卫生健康系统在会同相关部门抓好社会面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抓好病患救治,增强防控定力和社会信心。


疫情之初,浙江省就明确,按照国家提出的“四早”“四集中”要求,统筹调配全省医疗资源,实行最有效的医疗救治。将分散在73家定点医院的确诊患者集中到30余家定点医院;建立全省医疗资源库和医疗救治专家组,组建3支省级医疗队,形成一体化的预警和调拨机制;摸清省内三级医院重点医疗资源底数,制订负压救护车、ECMO、呼吸机等重点救治设备调配预案,对医用防护物资进行统筹管理;第一时间组织制订浙江版的诊疗方案,确定重症、危重症病人“一对一”救治方案,分类集中施治。


在浙大一院,记者看到,红外线成像仪设置在医院大门入口,对所有进入医院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并由工作人员查看所有入院者的健康码。没有申领健康码的患者及家属需现场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


“浙大一院治愈率达到100%,实现危重型患者零死亡。”该院党委书记梁廷波介绍,该院之江院区被定位为浙江版“小汤山医院”,并提前展开部署。疫情严峻时,之江院区共开设重症单元100个,感染病房床位900余张,强化多学科协同作战模式,充分运用多学科技术抢救患者生命;医院专家团队共实施省内外远程会诊与实地指导救治300余例次,提高了救治效率。


在患者收治最高峰时,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统一协调,从全省调配3台ECMO支援浙大一院,加上该院自有的与新购置的ECMO,全院共有11台ECMO同时维持运转。此外,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紧急调拨多套正压面罩,供医院开展气管插管、支气管镜与消化内镜等操作,做到生命支持技术应用尽用,发挥最大救治效应。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浙江省多家医院与全球医疗机构建立联系,通过远程连线,分享医院在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领域的经验。


比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作为中国首家梅奥医疗联盟成员,第一时间向全球47个联盟单位分享抗疫经验。这样的分享,已经常态化。早在3月中旬,浙大二院通过互联网,陆续向全球5大洲30个国家的315家机构共享浙江方案、中国经验;组织编写的《新冠疫情暴发下的医院应对策略》,以28种语言版本免费共享。


准——

实现防控精准部署一盘棋


精准防控阻击战如何打?今年2月,浙江省以“一图一码一指数”为核心,把各项防控措施抓得更实更细更精准,着力推动防控模式从封闭式管控向精密型智控转变。


其中,“一图”将全省90个县(市、区)的疫情风险进行分类评级,得出疫情五色图;“一码”指“健康码”,以红、黄、绿三色直观显现,连通重点人员动态管控清单等数据库,根据公众申报与后台数据的校验比对结果发放;“一指数”则是精密智控指数,由管控指数和畅通指数构成,实现了精准防控的一盘棋部署。


常态化防控“战斗力”如何维持?浙江省拥有良好的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基础,县级医院以上医疗硬件配置普遍较先进,为高质量实施“四集中”战略提供了运筹空间。“医共体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实现防控措施标准化。”该省杭州市余杭区卫生健康局局长陆永林告诉记者,医共体有效发挥“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的体系优势,统一部署、上下联动、整合资源,建立医疗救治“前沿网”、健全医学隔离“管控网”、搭建基层宣教“指导网”,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


义乌市疾控中心主任叶晓军告诉记者:“义乌依托‘大数据+网格化’,加强对境外返乡人员的信息摸排,硬化、实化入境信息预申报,建立健全联系人清单制度,对入境人员信息做到‘预先知、登机知、落地知’。”伴随着经济社会复苏,该市疫情防控的弦始终绷紧,严把申报、入境、转运、隔离、社区管控和医疗救治“六道关”。


疫情防控战果来之不易,且难守易失。张平表示,在全面恢复正常经济生活秩序下,秋冬季疫情防控风险加大,防控难度增强,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要继续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交出一份党委政府肯定、人民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




透过“国考”夯基石建高峰



2020年,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展现“浙江速度”,到首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取得较好成绩,无论是“疫考”还是“国考”,浙江都交上了漂亮答卷。在这两份答卷背后,浙江有着怎样的前期积淀和未来布局?


递进式改革夯实地基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关于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显示,浙江有3家医院获“A++”等级,占总数的25%;10家医院获“A+”等级;14家医院获“A”等级。


“浙江省与其他省份一样,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开展病案首页数据上传、数据填报和数据质控等工作,没有为了应对‘国考’做特别的准备。”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俞新乐说,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近年来浙江省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是正确的。


据了解,浙江是全国首个全面执行药品零加成并同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的省份,进而使得医院的收支结构得到优化。浙江也是互联网医疗建设的“高地”,早在2014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提出智慧医院建设,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流程智慧化改造。2018年以来,以医疗卫生服务“最多跑一次”为载体,浙江推出“看病少排队”“检查少跑腿”“出生一件事”“用血不用跑”等20项举措,让智慧医院、优化就医流程、提高运行效率的惠民实践遍地开花。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双下沉、两提升”,提升了浙江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浙江从2016年开始应用DRG开展医疗质量绩效评价,持续推动全省公立医院明确功能定位、转变诊疗模式、提升医疗质量和运行效率。全省三甲医院平均住院日从2016年的8.61天下降到2019年的6.98天,三级、四级手术比例每年平均增长15%,主要病种费用负增长或低增长,公立医院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浙江狠抓医疗质量等基础性工作。2018年,该省创新性举办病案编码竞赛,以带动病案编码人员业务能力的整体提升。2017年,该省卫生健康部门会同医保部门出台日间治疗医保支付政策,确定158个术种纳入日间手术试点,大力推进日间手术和日间放化疗,成立了日间手术技术指导中心。全省日间手术由当初在个别省级医院零星开展到全省县级以上医院普遍开展,年手术台次超过30万,日间手术比例接近20%,其中有不少是三级、四级手术。


“这些‘无意中’的改革举措为这次‘国考’打下了坚实基础。”俞新乐说,首次公立医院考核成绩更加坚定了浙江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自我加压下的发展选择


“你要多给我们泼点冷水,我也天天在给自己泼冷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在被问到是否满意该院考核成绩时,对记者提了这样的“要求”。


在这场全国2398家三级公立医院参加的“国考”中,全国仅有1%的参评医院跻身A++,浙大二院国家监测指标排名为全国综合性医院第9名。王建安说,考核就像一把科学的尺子,量出医疗机构的优势和短板,帮助医院找到差距、找准方向。


自2009年以来,浙大二院从上至下进行管理改革,不断加快床位周转率,平均住院日从2009年的12天下降至2019年的6天。“今年以来,围绕‘效率医疗’改革,医院进一步推动日间服务和快速康复工作,将日间手术以及日间放化疗、48小时手术推向常态。未来,要继续通过‘效率医疗’改革,把平均住院日降至5天。”王建安说。


年轻的“国考尖子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自建院伊始就引进并实践国际先进的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通过精管理、强技术、暖服务等举措,推动医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平均住院日仅为5.71天,保持全国公立医院最好水平。


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告诉记者,质量、技术、服务、效率、担当、创新是邵逸夫医院发展的“魂”。早在2013年5月,该院就采用4G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移动远程会诊手术直播。如今,该院不仅实现了一站式就医服务,还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推向新高地,在浙江省最早探索“医保移动支付”“智慧药师”“云胶片”“电子发票”等系列创新。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医学高峰”建设。去年9月,浙江省等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签订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协议,共有8个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浙江,浙大一院承担了“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和综合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任务。


尽管在疫情防控中表现亮眼,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却说:“不仅要关注指标数据,更要深入分析指标背后反映的业务管理问题。要参照国家的考核指标,层层分解、对照、落实,持续用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这个改革的‘指挥棒’,完善医院管理指标体系,进行过程监管,在优势上持续发力,在劣势上补足短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在医院、武汉、海外3个战场统筹开展抗疫。”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党委书记柴可群对记者说,作为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该院将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继续深化“二次创业”,强化现代医院治理和内涵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持续提升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能力,为浙江“重要窗口”建设贡献力量。


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动改革


杭城的早晨,几家大医院所在的几条市中心主干道的“拥堵指数”居于全市前列。浙大二院一位工作人员说:“尽管几家医院离得很近,但彼此并没有形成恶性竞争。相反,大家都不敢懈怠,互相了解、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促成了杭州市乃至浙江全省医学水平的进步。”


“目前浙江虽然在抓改革、抓管理、抓评价方面先走了一步,但浙江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仍显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需要我们保持定力、锚定方向,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动改革。”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张平表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始终要以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为导向,持续努力建高峰、夯基石。


数据统计显示,国内患者流出和流入最多的省份中都有浙江。“患者异地就医,原因在于浙江省制约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内部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全省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杭州、温州等地区。”俞新乐分析,患者流出也与浙江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和群众就医习惯相关,浙江离上海近,老百姓经济条件较好,嘉兴、宁波、台州、温州等地群众都有到上海看病就医的传统,尤其是肿瘤疾病、心脏疾病等。


2019年,浙江启动了医学高峰建设计划,提出将对器官移植、微创技术、眼科、血液病、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口腔医学等10个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培育,以提升浙江省内医院关键病种的救治能力,减少患者异地就医。


当前,浙江已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作为浙江省打造生命健康科技科创高地标志性项目和长三角一体化、大湾区建设和大都市区建设标志性项目,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和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保障范围。在原有投入基础上,省财政新增5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重点专科建设、高能级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重大科学装置配置。


“国考”另一个数据引起了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的重视。“浙江出院患者四级手术比例较全国低0.05个百分点。”俞新乐说,浙江省的三级医院中,有62家三级医院为县级医院,“县级医院四级手术比例较低,可能是导致四级手术比例较全国低0.05个百分点的主要因素”。


为此,浙江省将通过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住院服务,开展适宜手术,促进分级诊疗。同时加强医院绩效评价,引导三级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提升三级医院的四级手术比例。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叶龙杰 特约记者 林莉 通讯员 陈娜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两场“大考”,浙江如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