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炉香》预告上线,顺理成章又被轰炸一轮。电影中造型和独白都饱受诟病,最大的争议当然还是选角方面。
马思纯和彭于晏,两位主演从公布的那一刻起,网络上就充斥着无数反对的声音。预告片中的短暂亮相,不仅没能挣回口碑,反而让大家的批判更加“有据可依”。
而另一边,电影导演许鞍华正带着这部作品,在威尼斯电影节荣获终身成就奖,并成为全球首个获得此奖的女导演。
面对如潮质疑,许鞍华在威尼斯接受了凤凰网的独家专访。许鞍华力挺马思纯与彭于晏,十分认定两人都是优秀的演员,自己之所以选择他们,是因为觉得“他们非常适合联合出演一部爱情片”。
对于电影独白语言的问题,许鞍华也做出了独家回应。许鞍华认为,在普通话市场之下,不应严格遵照小说中上海话、粤语和英文夹杂的形式,而是照顾到更多人的观影体验。
而另一边,曾因外形而被网友质疑选角的马思纯,在节目中展现了神采飞扬的一面,并开心宣布自己瘦了十斤,看起来似乎又与角色更近一步。
这是许鞍华第三次翻拍张爱玲的著作,比之前两次承受了更大的质疑。回顾近年的许鞍华,作品口碑悄然下滑,上一部《明月几时有》在一众影后视帝加持下,也只是达到6.9分的及格水平。
当已过盛年的许鞍华,面对饱受争议的女主角,这一次她是否还能延续以往“影后制造机”的传说?
01
苍凉的底片
许鞍华的张爱玲情结
许鞍华自然是懂得张爱玲的,她当然比观众更明白张爱玲苍凉的底色,明白那些爱情都不是偶像甜宠剧,更不是青春疼痛文学。
对于张爱玲,许鞍华有着很深的情结。此次《第一炉香》也是先由制片人购买了改编小说的版权,后才联系到许鞍华导演。
“我当然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拍张爱玲的小说”,这是许鞍华的自信。
毕竟,《半生缘》中勇气寥寥的遗憾,苍白无用的浪漫情愫,都是经过许鞍华的诠释才得到最佳呈现。
而黎明演绎下温润愚钝的世钧,带着爽朗笑容的吴倩莲,以及像猫又像鼠的葛优,风情哀怨的梅艳芳,就像是书中走出的人物一样,真实可触。跟随他们的喜怒哀乐,仿佛进入了张爱玲笔下那个上海弄堂里的世界。
或许是保留新浪潮风格的缘故,于1984年上映的《倾城之恋》,许鞍华以险招制胜——对白原封不动,叙事线都几乎完全按照书中的节奏复刻。
许鞍华看准了白流苏那份哀而不张,选了缪塞人这样一个“彻底的”中式女人,恰巧透出白流苏心中的那种坚决与刚强。在她镜头下的,张爱玲书中的女人才呈现出最自我的样子,各个心机有缺陷,但又是那么的可爱。
02
影后制造机
属于她们的黄金时代
赞许鞍华一句影后制造机绝对没错,她选用的女主角,几乎人人手握影后奖杯,更有半数是因出演她的作品而获奖。
《千言万语》之前,李丽珍还只是个《蜜桃成熟时》中扮嫩装俏的年轻女孩,从艳星之位一步登上金像影后,这一把是许鞍华推的。
《唐山大地震》后沉寂多年的张静初,在许鞍华的“天水围系列”中大放异彩。许鞍华把原一直以美丽示人的张静初,拍成了衰弱无助的被家暴的妻子,完全打破其固有形象,才让观众彻底认识这个外柔内刚的女孩,向观众证明了张静初的影后实力。
《女人四十》是许鞍华导演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影片,同时斩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等六项大奖,饰演片中饰演阿娥的萧芳芳还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银熊奖。
萧芳芳长着一张兢兢业业好欺负的脸,完美塑造了香港社会中普通工薪阶层的女性形象。她在影片中那种精明的目光,在困境前透露的诙谐口吻,又展现出那种普通大众特有的生活哲学。一切都以许鞍华的设计脱不开关系。
03
新女性镜头
她和她的女主角
90年代中期开始,许鞍华逐渐以女性题材和人文主义立场为主,脱离新浪潮痕迹,确立自己的风格。
不同于许多女导演迫不及待地要祭出“女性主义”大旗,许鞍华的作品是“向下”的——依靠现实生活来呈现问题,由女性自身提出解决办法。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斯琴高娃饰演的“姨妈”是那个年代是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能说一口正宗的英式英语,连当时爆红的“小燕子”赵薇都为她做配。人过中年仍不甘落俗,反而在家长里短的“姨妈”中成了异类。
许鞍华没有让角色开口说教,反而以一个个生活场景引人深思:究竟是所谓的“大众姨妈”出现了问题,还是舆论对于“姨妈”的刻板印象而出现的认知扭曲呢?
《客途秋恨》许鞍华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展开创作,通过年轻的张曼玉与母亲各自的成长经历,展现出时代之下女性思维的变迁。
如今女性向影视作品中,不乏种种脱离现实的“霸总式”爱情,小人物的大“悬浮”人生,许鞍华的女性描写落点很小,却处处见大。《天水围的日与夜》两部电影中的三个主角,都是被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中老年女人,都“孤立”于稳定的男伴出现。
“港漂”贵姐陪伴着寡婆梁欢,摇摇摆摆地走在无人的街道,买菜被退回残旧的硬币,在贫民区共撑一片天,这才是女性友情最动人的力量。
许鞍华镜头中的女性形象,带着独立女性的坚韧与自我,又不失女性天性的柔情与善良。《黄金时代》中文采奕奕,倔强天成的萧红,“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丁玲,正是许鞍华式女郎的最佳写照。
许鞍华以女性视角探索女性的独特心灵,脱离了男性社会的话语表达,才描绘出女性最原本的样子,是女性主义电影中举足轻重的存在。
回望昔年许鞍华的两部张爱玲电影,在上映初期多少也有质疑的声音,时隔数十年再回看,其改编却有其历久弥新的细腻之处。
经得起时间打磨的才能被称为佳作,而电影的选角是否真的需要固定模板呢?40年电影人之路,许鞍华曾做出种种创新的尝试,也曾数度转变电影风格。或者,许鞍华镜头勾勒出的葛薇龙,才正是下一代经典的张爱玲女郎。至于《第一炉香》是否真的炼成了钢,正片未出,也不该过早做出评判。
审美会随时代更迭,女性对于真实自我的坚持却始终如一。对于许鞍华,我们还应多些耐心与期待。
编辑: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