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iaYang
因为去年年中刚完成了我的硕士论文,就来谈点个人经验。
不知道你指的文献指的是“期刊论文”or“学术原著”
如果是“期刊论文”,那就得首先看Abstract(摘要)。
一般Abstract包括了这篇文章最基本最全面的几个要素,就是整篇文章的总览了。其中提到的关键词,有必要需要勾画出来,例如这样:
关键词的范畴是:对我直接有用的,可能会拓宽我的研究领域的,可能会启发我写作的。
接下来根据文章对我所研究的话题的相关度进行选择性阅读。
如果相关度大(比如Abstract里提到了很多我觉得很有用的信息),那么我就会仔细读一下Introduction。读的过程中记牢一点:把对我有用的东西全做标记。并且,不要总是精读,要进行关键词引导下的精读+跳读。
学术论文确实很难,很多时候完全没必要完完整整读完全篇。
我的经验是,阅读小标题。在小标题的引导下,找寻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一般有用的信息出现频率较高的在:Literature Review(文献综述)。这不仅会拓宽你的研究视角,更会给你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权威的文献信息。记住:你的论文最好一定要引用大牛说过的话或者理论。而别人的文献综述通常能提供知名的学者的theories and perceptions.
第二个有用的部分我觉得不是Results,而是Discussion和Conclusion.
Results很多情况都是data的总结,例如图表,直观的数据呈现。在这一部分(或者Methodology部分)通常你只能大约学习一下别人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这两个部分对于本科生来说,完全可以只做到略懂或者似懂非懂就可以了,即使你拿去询问老师,老师都不一定能给你解答。但Results里面带有总结性的话也可以标记出来。因为你可以在写自己的论文的时候用上,例如“XXX学者提到……”等等。
而Discussion和Conclusion里面的各种小标题大标题,都很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因为这就是人家的研究成果啊!!你要写不也是往这种方向上去靠嘛。而且个人觉得Conclusion这部分特别好懂。所以你精读了Introduction+Conclusion这两个部分之后,对整篇文章要说的内容就能够了解30%左右,前提是这两个部分足够丰富,而不是随便潦草的半页纸。当然,这两部分里总体还是一些总结性和概括性较强的语言。但对于我们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最后我要说一下文献里我觉得最有用的、每次都能发现新大陆的部分:References(也有叫做Bibliography)。就是那个文章最后的长长的密密麻麻的List啦。
关于如何找有价值的reference,读书时一个教我们写论文的英国爷爷有几点建议,很受用:1. 找大牛。所谓大牛就是你读的书里经常出现的人物的名字啦,比如Halliday啦,Richards啦,etc.
2. 找近期。一般2000年之前的,不是很系统的著作我都不会去看。这一条特别适用于期刊论文,年代越久远的期刊文献,除非是特别特别有名的很多论文引用过的文献之外,其他的都价值较低。
3. 找Topic。最好是能跟你研究的东西100%单词吻合的书籍。最好也是2000年以后的。
目前觉得好的建议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要继续读研究生,阅读文献之路漫漫,但是学着学着你会get无穷尽的乐趣。当你有了一个研究方向or范围,你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做过这么多精细的研究。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添砖加瓦,其乐无穷。
1. 如何快速区分期刊论文的质量?
答:
1) 知名数据库比google scholar直接下载到的论文靠谱。学校花投资买数据库的链接和使用权不是白花的,本科时我喜欢跑国家图书馆(各种国外数据库链接有木有,每人每天免费上1小时,现在听说有了改进),那时候我导师就推荐我用sage,还有另外一个忘了名字,读研期间的老师会推荐System、Academic Search Premier、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JSTOR。都是比较好的文献数据库。国内的话。。一般就选择看知网里面的硕士论文(英文版),博士论文太长了orz。
2) 看刊登的杂志,老师介绍和提到过的权威业内杂志就那几本。而且随着资料的收集,你也越来越了解哪些杂志对应哪个Topic被引用得越多次。其次我会看作者,看这个作者是否多次在其他文献有提及(这也是阅读Literature Review的重要性)。以及看这个作者的教育or工作背景,大部分期刊文章(2005年以后的较多)都会把这个信息说得很清楚。但是目前来说看得最多的,是被引用最多次的那十来篇文章。文献阅读不在数量之多,而在精,在于你能否get精华文章的要义。
2. 如何进行学术著作的选择和阅读?
答:
1) Books比Journals选起来容易,一是看出版社(我导师会让我把我看的书拿给她看,她首先拿去就看一眼出版社、然后看作者,如果是她没听过的,她就会怀疑这本书是否值得引用…)。我引用得最多的书籍一般都是Cambridge、Oxford、Longman这三个,书超多的。二是看作者,主要也还是尽量找听过的大牛。我觉得硕士和本科阶段根本不用看那么多枝枝叶叶,主杆的书那么多都没看完呢,尽量还是找权威专家学者的来多拜读吧。
文章是转载的,出处在末尾。
【一】
学术牛人1: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梳理文献 及时回顾
心得和经验: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篇的文献的习惯。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一、回顾重要内容
每次读完文献(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 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二、扩充知识面的读法
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读好的review也行,但这样人容易懒惰。
三、为了写文章的读法
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的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就不容易忘记。
【二】
学术牛人2:根据文献重要程度编号 精读综述和摘要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检索某个学者: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参考综述检索: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及Title与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
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
4、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读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中国人喜欢罗列事实,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实,这也是中文文献的特点,我们从小都在读这样的文章,很适应。西方人的文献注重逻辑和推理,从头到尾是非常严格的,就像GRE里面的阅读是一样的,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新旧观点的支持和反驳,有严格的提纲,尤其是好的杂志体现得越突出。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5、增加阅读量: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汇贯通。所以,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四、提高阅读的效率
1、集中时间看文献: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2、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3、阅读顺序: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和method(结合图表)。
五、文献的整理
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 pdf, 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
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 LTP, PKC, NO。
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献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
六、英文文章写作(阅读文献的副产品)
1、平时阅读文献,注意总结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
2、找3-5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三】
学术牛人3: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心得和经验: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者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写作力不从心,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笔者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PI(课题组长)提供一个借鉴。
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生物化学杂志》(JBC)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压力极大。很幸运,1991年4月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时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听了我的苦恼后,John告诉我,“每天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这条建议正合我意。
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都会在10点左右花一个小时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刚开始,我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1992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
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看完一些新闻后,我常常产生动笔写自己感想的冲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主要媒体纷纷指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没有任何检测的证据,完全凭美国运动员的感觉。此事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次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居然原封不动地把我的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
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惊喜。19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5份报纸,果然,在A版的倒数第二页,以15厘米×15厘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文章。
以上是我个人英文写作能力提升的一段过程。但是,科研论文不同于读者来信,有其专业特点甚至是固定格式。
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写完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Jeremy Berg。他拖了3周没看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点,Jeremy告诉我:今天看。11点,我去他办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Jeremy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我心中惴惴,不知Jeremy在干什么。下午一点半,Jeremy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纸,“这是初稿,你看看如何,我们可以试试《科学》”。我仔细一看,天啊!一共7页,4个多小时,Jeremy已经把文章的整体写完了,只是缺少方法(Method)和参考文献(references)。让我郁闷的是,他根本没有用我的初稿。
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我也沿袭了Jeremy的风格。2006年10月,在我们处于劣势的激烈竞争中,有两个课题面临被“scoop”(取消)的危险,我曾经两次一晚上赶出一篇文章。第一次是10月15日,傍晚8点左右开始写,通宵工作,第二天早晨10点完成一篇按照《细胞》杂志格式的论文,包括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结论(results),讨论(discussion),仔细阅读一遍后于下午4点半完成网上投稿。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12月份《自然》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电子版于11月10日发表)。另一次是10月18日,傍晚6点开始写,通宵工作,第二天早晨8点完成,上午9点半完成投稿,最终发表在12月15日的《细胞》上。当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对文章整体的大概思路已经深思熟虑,所有的图表(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天。
从1994年自己写第一篇科研论文的艰难,到现在写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我总结出如下经验。
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阅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
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于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表(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
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小标题)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
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plagiarism)。
5、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To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we performed……”(为了探索……的机制,我们做了……),“These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but not the latter,hypothesis……”(这些结果支持了前面的观点,而不是后面的,假设……),“Despite recent progress,how……remains to beelucidated……”(尽管最近的进展,如何阐明……)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学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
6、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而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
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对所有的学生和博士后都会如此教导。
我的第一个博士后是柴继杰,1999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柴继杰当时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我对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天花半小时读英文报纸”。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的努力,2004年柴继杰已经能写出不错的项目经费申请书(grant proposal),2006年他的第一篇独立科研论文发表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上,随后相继在《自然》发表两篇论文,在其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论文。他的写作能力开始成熟。
发表论文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要明白:论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向同行们宣告你的科研发现,是科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论文写作时,一定要谨记于心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逻辑严谨!其实,中文和英文论文皆如此!
【四】
学术牛人4 :外语基础薄弱如何读外国文献?
心得和经验:本人英语基础不好,没过六级,所以在硕士的时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献很少,现在想想很后悔,2年的时间少学了很多东西。上了博士,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开始打算硬着头皮咬着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献,一开始看比较慢,有些很难理解,到现在大约仔细阅读了100篇外文文献,泛读了100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浅,现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现在自己写外文的也很顺手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我是材料专业的。
1、先找5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看。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
2、如何读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么内容。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
3、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都明白了。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西,写的应该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献多了以后看这部分的内容就很快了,一扫而过,有些老外写得很经典得句子要记下了,下次你写就可以用了。
5、如何读材料及试验:当你文献看多了以后,这部分内容也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介绍试验方法,自己怎么做试验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试验结果:看结果这部分一定要结合结果中的图和表看,这样看的快。主要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描述一些数字的结果)。有时看完以后再想想:就这么一点结果,别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写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页就说完了。
7、如何看分析与讨论: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花时间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讨论。我会想要是我做出来这些结果我会怎么来写这部分分析与讨论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仔细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当然有时候别人的观点比较新,分析比较深刻,偶尔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当你看的多了,你肯定会看的越来越懂,自己的idea越来越多。
8、如何看结论:这个时候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过去看看摘要,其实差不多。
9、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把论文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分别装订在一起。
10、看过的文献要温习: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3-4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
11、学会记笔记: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
12、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
有人也许会问,你是怎么看文献的,特别是一个以前没有接触的陌生领域。我的方法是,先看中文综述,然后是中文博士论文,而后是英文综述,最后是英文期刊文献。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中文综述,你可以首先了解这行的基本名词,基本参量和常用的制备、表征方法。
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话,一些基本名词如果简单的想当然的翻译,往往会将你引入误区或造成歧义。同时中文综述里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参考文献,这就为后续的查找文献打下一个基础。
中文博士论文,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绪论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于一篇综述的。因为它会更加详细的介绍该领域的背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里面往往会提到国内外在本领域做得比较好的几个科研小组的相关研究方向。通过阅读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个脉络。
英文综述,特别是那种invited paper或是发表在高if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领域的牛人们写的。对此要精读,要分析其文章的构架,特别要关于作者对各个方向的优缺点的评价以及对缺点的改进和展望。通过精读一篇好的英文综述,所获得的不只是对本领域现在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学会很多地道的英文表达。最后就是针对自己的课题查找阅读相关英文文献了。现在各大学图书馆里面的数据库都比较全,即使没有也可以通过网络上多种手段获取文献了。所以说文献的获取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查什么样的文献和怎么具体阅读整理文献。根据我的体会,我觉得有以下四类英文文献是我们所需要的:
1、本领域核心期刊的文献。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这里也不能一概唯if论了。比如说陶瓷类的核心期刊美陶的IF也不过1.5几,但上面的文章特别是featureartical还是值得仔细阅读的。当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这个就要靠学长、老板或者网上战友的互相帮助了。
2、本领域牛人或者主要课题组的文献。每个领域都有几个所谓的领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发展主流。因此阅读这些组里的文献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点。这里有人可能要问,我怎么知道谁是牛人呢?这里我个人有两个小方法。第一是在ISI检索本领域的关键词,不要太多,这样你会查到很多文献,而后利用ISI的refine功能,就可以看到哪位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比较多,原则上一般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人和课题组就是这行里比较主要的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首先要了解本领域有哪些比较规模大型的国际会议,而后登陆会议主办者的网站一般都能看到关于会议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做为邀请报告的报告人一般来说都是在该行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3、高引用次数的文章。一般来说高引用次数(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话)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要么思路比较好,要么材料性能比较好,同时其文笔应该也不赖的话。多读这样的文章,体会作者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图表分析的处理,相信可以从中领悟很多东西的。
4、最后就是当你有了一定背景知识,开始做实验并准备写论文的时候需要看的文献了。我个人的经验是,首先要明确一点,你所做的实验想解决什么问题?是对原有材料的改进还是创造一种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制备方法,还是采用新的表征手段或是计算方法。明确这一点后,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献了。而且往往当你找到一篇与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后,通过ISI 的反查,你可以找到引用它的文献和它引用的文献,从而建立一个文献树,更多的获取信息量。
此外,我想提到的一点就是关于文献的整理。很多时候大家下文献都是很盲目,抱着一种先下来再说的思想。往往下来的文献不少,但只是空占着磁盘空间。不经过整理归类的文献就不是自己的文献,那根据什么来分类呢?
我有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拥有大量未读文献的。就是只关心三点:文章的前言的最后一部分(一般这部分都是提出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工作,依据和方法),文章中的图表(提出采用的表征方法以及性能变化)和结论(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以及是否需要改进)。当然,如果全部精读相信工作量也不小。我的看法是尽可能用50个字左右来归纳文章,说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如改进某个性能或提出某种方法)+表征手段(如XRD, IR, TEM等)+主要结论(如产物的性能)。当你按照这个方法归纳整理几十篇文献后,自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后再根据你的笔记将文献分类整理,当你在写论文需要解释引用时再回头精读,我觉得这样会提高效率不少。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清华研读间 《4位学术牛人教你读文献、用文献》不请自来,本人研二,每天都与各种英文论文相伴,我的英语水平也不高,属于工科内的相对平均水平,所以我来分享一点我的经验心得,希望对大家有用。
英文论文之所以难读原因有二,分别是1)高密度的专业词汇以及英文论文写作的一些特殊表达形式,2)一篇高端论文所研究的问题一般都很晦涩难懂,加上诘屈聱牙的论文式英语表达形式往往更令人不知所云。
对于专业词汇这一块,除了日常积累没有别的办法。不过对于一个特定的研究方向,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不会太多,在阅读过一两篇英文论文之后一些常见的专业词汇都可以熟练掌握,而且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哪里读不懂可以直接用词典工具搜索,热门的一点的词汇都可以查得到,一些冷门生僻的词汇,你可以咨询你的导师~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去选择旁听一下相关科目的《专业英语》课程,会有很大帮助,不过对于研究生来说这块应该难读不大,专业英语可是复试面试时的必考科目。
关于英文论文写作的一些特定表达形式:其他的科目我不了解,单从工科这类来说,一般的学术论文为了追求客观+严谨,论文内是严禁出现“I study .....”"I introduce ....“”I think... “这类语句的,要想表达相关意思需要用被动式,比如” XXXX method is introduced here....“" XXXX is studied...",我举得例子比较简单,去看一些老外写的英文论文就会发现有时候一个很简单的语句,往往会变得很复杂。这一块内容,只能通过自己日积月累的学习来加强自己阅读英文论文的能力了,多请教多读比什么方法都强,与学习英语一样,就是个积累的过程,虚不得。
以上内容都是针对”英语“阐述的,下面说说”论文“这个东西。
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的文章,与其他的文章体裁有很大的不同,它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条理性,强调客观严谨严肃认真,对所谓的修辞文采之类巴拉巴拉的东西并不强调,所以一提到论文,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枯燥“。
那么如何才能充分读懂一篇论文呢?
一.充分利用论文的Abstract
Abstract往往包含这么几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
1.这篇文章研究了什么(为什么研究这个)
2.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采用这个方法)
3.得到了什么结果(结果好在哪里)
通过摘要,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1.这篇文章与我的研究内容是否相关?
2.采用的方法是否新颖,我是否感兴趣?
3.他的结果,是我想要的么?
以上三个问题,可以变化你阅读论文心中所带的问题,即:
1.他是如何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这类问题中的?(学习)
2.它的结果完美么?是否是充分必要的?保守性强不强?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
所以,阅读论文的Abstract,实际是你为阅读论文所做的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带着问题去读论文才最有效率,万万不可跳过Abstract。
二.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某领域,请认真阅读每一篇论文的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部分包含的信息有:
1.此问题的由来(历史)
2.此问题在全世界内的研究进展(现状)
3.引申出作者的研究动机
所以,Introduction部分可以理解为一篇简单的该领域内的文献综述,众所周知,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是研究者进入某一领域最好的教科书,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某领域,还请认真的阅读每篇论文的Introduction,你可以详细的了解到你所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今的进展,这是你爬上巨人肩膀的梯子。
当然,如果你已经读过很多这一领域内的文献,对其历史与现状比较了解,大可跳过这一章节,实际上Introduction部分也是读起来最枯燥乏味的部分,尤其是英文的。而且相关的文章的Introduction也都大同小异。
这里啰嗦一句:如果你真的想对你的研究领域有个深入的了解,最好还是自己搜索一下近3-5年内相关的文章,自己总结一篇文献综述,写得好的话,没准儿还可以拿去投投稿哦~
三.Main results读不懂怎办?做笔记!还读不懂?那不读!
Main results是一篇论文的主体,所有精华都聚集于此,而且,越是好的论文,这一部分就越难读懂。
读这一部分最费时,所以,我建议读者还是采用一点投机取巧的办法:先去看Simulation examples。
理工科的学术论文的这一部分,主要是本篇论文所述内容的实际应用,大家可以先看这一部分,以甄别本篇论文对我是否有用,如果真的有用,那么大可放下心来仔细读读他的主题,如果最终发现他的结果并不完美,没什么借鉴之处,那么也就不必浪费那个时间了。此外,很多说的神乎其神的东西最终运用起来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这样是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作者的方法与结果的。
读Main results这一部分,时常有智商被碾压的感觉,比如”他怎么就想到这么变形的...“”他怎么知道用这个方法的...“最悲剧的是,作者时常回写一句”obviously(显然可得)“,然后巴拉巴拉一大堆毫不相关的东西,我去!哪里显然了!难道我是个傻X吗?!
嗯...没办法,既然跟作者比起来我是个傻X,那我就用傻X的方法吧,俗话说勤能补拙,读不懂,我就一笔一笔的写下来。
Main results读起来会有这样的感觉:读到一半,居然忘了自己在看什么,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忘了他到底在证明些个什么东西,还有就是每个环节都懂了,最后连在一起还是不懂...那么说明你的大脑已经跟不上伟人的脚步了,你需要一杆笔和一张纸。
读一点,就在纸上做一点笔记,有问题标记出来,读完一遍之后回头看这些问题,或去查资料,或去请教老师,然后再读一遍论文,一篇好的论文,值得你去来回读个至少五遍的。
四.还是读不懂,怎么办?找它老子去
所有论文的研究方法都不是凭空”嗖~“的一下出现的,它也有它的来源,有它的发展轨迹,那它的发展轨迹去哪里找?在作者之前的论文里。
如果这片文章你无法理解,可以去搜一下此作者(通常是第一、第二作者)之前的文章,嗯...我知道,谷歌学术被禁带来了很大不便...但是没办法...去各大数据库看看,去翻FQ,总有办法的...
在你把这篇文章第一第二作者近5年的文章都统统找出来之后,你最好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的读下来,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的前进,整理下来,记在纸上(别对自己的记忆力这么自信,请一定要写下来!)
五.别忽略References
这东西写在这儿不是为了凑页数的(尽管很多学术论文里的确有这个作用...)
可以参照前面的第四点,当你无法理解这篇论文的话的时候,除了去找这位作者之前的文章,引文也是值得利用的。
一篇小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在20篇左右,这里有很大一部分是Introduction部分所引用的,价值不大,抛去Introduction部分引述的文献,真正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往往不超过5篇,可以把这些文字下载下来,好好看看,感兴趣还可以去找这些引文的作者等等等等,怎么样,是不是有种大坝决堤,论文如洪水般涌来的赶脚了?嘿嘿,放心,挺过这次洪水,你就成了这一领域内的一个小专家了。
六.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论文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是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可以先去找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来读,如果找不到,可以读一读其他论文的Introduction部分(因为真的很少有人愿意写文献综述这种东西,费时费力,然而它有的确是入门者最好的选择,唉...尴尬),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废话啦。
选择论文,最好失去选顶尖期刊的文章,质量有保证,至少也要是国际会议的。国内会议的,以及一些野鸡期刊刊登的东西,还是不要看了。
最后,还要啰嗦一句:有英文论文,就不要读中文论文!至少理工类的论文是这样!
PS: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心得,由于我是学理工科的,所以以上观点都是建立在理工类的英文论文基础上的,是否适用于其他领域尚不了解,不过我个人感觉道理都是相通的。
在美国时师从一名非常善于编辑论文的教授,个人以为他的学术水平不好评价,但编辑水平绝对是世界顶级(不知道前老板看到会不会不高兴。。咳咳),在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会写和会读是想通的,所以自以为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可以答一答。存起来给自己的学生们看看也好。描述一下如何查找、阅读英文文献。
把最关键的要点在这里先强调一遍:不要上来就通读全文,先看图,先看图,先看图!
长文预警,不过也希望大家能仔细看完,当然不感兴趣的就略过吧。
第一步,想清楚搜索关键词。
这应该是最重要的步骤,看似简单,但只有真的读过许多篇文章之后才会真正掌握章法。太多的学生告诉我,没找到相关文献,然后我和他一起去搜索,几分钟就找到了大量的相关内容,说到底还是关键词没有选对。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选择呢?这里只能给出一些较为通用的笼统的方法,具体到课题都有差别,各位在查阅时要仔细体会。几个要点:关键词的中英文对应要准确;关键词不可过多;长关键词可以拆分开只搜一部分;边搜索边尝试去寻找最合适关键词。
第二步,读标题,看被引,看作者
挑选还是很重要的,不然会浪费大量时间,几个原则:优先下载被引次数高的,我不觉得用google scholar有什么不好,一般被引高、期刊好的内容会放在前面,优先下载那些被引次数高的。当然当你在一个领域内研究时间长了,世界上研究这个领域的牛人们你肯定也都熟悉了,甚至直接可以按名字搜索下载他们的最新研究内容,当然在搜索关键词时候可以优先下载你了解的权威学者论文,避开你了解的灌水王论文(虽然我自己就是专注灌水。。。),读一篇看似牛逼的论文,做实验验证发现狗屁不通的论文最坑人,遇到这样的直接把论文通讯作者拉黑,以后看到坚决不碰。这是血的教训。
第三步,看摘要中的主要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符合就下载。
这一步其实最没什么可说的,如果摘要那么短都觉得读起来很费劲那真的要努力提高一下英文阅读能力了。
第四步,看图,看图,看图
这一步最关键,所以全程加粗,实际上拿到论文读完摘要并不是要按部就班从intro到结论读下去,而是先看图,这是快速掌握论文主要内容的不二方法。(写论文也是如此,先画图,再写论文,实际上写的顺序和读的顺序高度一致)
因为作者一定会把最重要的结论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先看图,看图题。
同时这也是快速判断一篇文章质量的方法,如果图的质量非常差,那基本可以不用看了,绝对不是资深学者写的(所以想发好的论文,画图水平真的要认真提高)。通过图和图题我们能很快、直观的了解文章的最核心内容,看完图在根据心中的疑问去搜索文章,看图引用的位置如何描述,如何讨论,如何解释。事实上,很多论文到这里就看完了,并不会去看intro和结论,除非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这篇文章。
到此为止,你会发现你并不需要多么高的英文阅读能力,就已经基本掌握了论文的核心内容,所以真的没必要看到英文论文就打怵,拆开了揉碎了,每篇文章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就这么一点。
第五步,按疑问查找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难道就不看intro和结论还有其余部分了么?答案是分情况。很多情况下,我们在完成以上步骤以后就结束了一篇文章的阅读。但是在初期可能更多的情况是我们读完图的讨论之后一头雾水,不知道来龙去脉,这时就需要我们一步步按着疑问的指引在文章中寻找答案。比如,在结果讨论的时候会提到某一个你没见过的名词,你完全不懂什么意思,于是你就需要返回到前面去找哪里介绍过这个名词,带着心中的疑问去看作者对这个名词的定义或者解释,你会更加容易去理解这个词的内在含义。相反,假如按部就班顺序读文章,这种解释、定义一般都在最前面,读的时候心中没有疑问,不会真的理解,读到后面会再返回到前面再读一遍,浪费时间,浪费耐心。
第六步,重点论文反复通读
相信绝大多数论文通过前面的五步已经基本完成了,但是个别论文你读完发现对你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有帮助,这时就需要你认认真真再反复从头到尾来读这篇文章了。实际上在研究的最初阶段,每个人都需要至少一篇这样的论文来引领自己,一般情况下,这样一篇论文也会是被引非常高、作者非常牛的。反复的读,认真去查找作者在论文中提到的每一个你不熟悉的概念,把一篇论文的知识点扩展起来,通过查阅教材、维基百科、教案PPT等等去理解这些点,只有这样才能吃透这篇论文。
第七步,追踪参考文献
又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步。
很多论文里面提到的很多概念都是引用来的,所以想要真的了解那个概念背后的逻辑就需要去查阅那篇参考文献,一般来说,需要仔细阅读的重点论文中肯定都会有很多概念需要进一步查找参考文献,真正完成一篇论文的消化、理解的过程中,你也许需要阅读10几篇甚至更多的其他论文,以点带面,完全消化。相信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你会对这个细分领域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深度。
好,到这里就结束了么?并没有
第八步,保存文章。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笑了,不是已经下载了么?大多数是pdf格式的,我读一下而已,不需要保存就已经存在电脑上了啊。实际上这一条极为重要。保存并不是让你去点一下保存按钮(实际上也没这个选项),而是让你为读完的文章另起一个名字存在相应的文件夹里。太多的人在研究过程中读到了某个论文,觉得哎呀真好,太有用了,读完关了。等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想找这篇文章,找不到了,看自己的下载文件夹,都是完全没意义的字母构成的名字,个别还好一点有期刊的缩写,更多的连缩写都不是,就是一串字符。大海捞针啊,真的做一个科研项目起码下载上百篇论文,总不能一篇篇打开重新读吧?所以,每读完一篇文章,一定一定一定要起一个你一看就能想起来文章主要内容的文件名,存在你一看就能想起来是什么分类的文件夹里。
基本要点就是这些,英文功底真的不重要,抛开胆怯,智慧阅读,按图索骥,一切就都不会太难了。
在开始读文献之前大家不妨思考几个很关键的问题:
1. 如何判断手头的这篇文献和自己的领域相关值得精度?
2. 那些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单词(学术专业词汇除外)真的会对通篇的理解形成严重障碍吗?
3. “读懂”的定义是什么?没有输出反馈的文献阅读对我们的科研积累到底有没有价值?
如果你在之前的文献阅读中已经思考过这几个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对于文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接下来的篇幅中也会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疑惑。
一、读文献的方法
Carr教授提到的文献阅读流程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dbccbd7e867cf89cd36da9b2407ba1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3" data-rawheight="307"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1.zhimg.com/v2-ad4a82e65c2caf736253aa0a1a1c041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dbccbd7e867cf89cd36da9b2407ba14_r.jpg">第一步初筛论文(Surveying the Article)
这一步的目的是帮助你确定这篇文章之于你的研究方向是否值得一读,该怎么读。标题和关键字当然是最先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两个因素。摘要Abstract部分也会提供给我们一篇文章的主要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接下来我们需要跳到结论Conclusions部分,如果一篇文章的结论部分和你的课题高度相关,那么这篇文章你可以继续读下去,反之从时间和效率的角度考量则需要略过。
第二步阅读文章 (Read the Paper)
这一步的目的是帮你确认这篇文章是否值得精读。这时很多同学会习惯性地从引言开始,往后逐一仔细研读文章的各个段落。此时最高效的方式是先扫一遍图表以及他们的标题、图注,对于文章的数据内容有一个自己的初判,科研小白们可以考察一下自己对于图表的解读是否和后面即将读到的文章内容一致。然后我们回到引言部分,去了解研究开展的背景,以及为什么作者要展开这项研究。通过这两部分的阅读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该项研究的内容和目标,通过和自身科研课题的对比来确定是到此为止,还是精读剩下的章节。
第三步精读文献(Intensive Reading- dig deeply and get the details)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你了解文章的细节信息,包括实验具体步骤等,对于自身科研项目的开展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精读环节我们需要深度挖掘的是文章的结果和讨论部分,尤其是实验部分。通过对细节信息的研读,我们能够了解作者是如何开展实验,获取初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解读数据内涵等等。一篇优秀的、和自己科研课题高度相关的文献是值得精读的,但切忌从头精读到结尾,这样容易让自己迷失在细节中无法高屋建瓴地去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第四步做笔记(Take Notes)
这一步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梳理对于文章的理解,列出对自己有价值核心信息,也方便自己在后面的科研工作中能够通过笔记来快速定位相关文献。这里不推荐仅仅在在打印的纸质文献上或者PDF文档里面做笔记,后期阅读文献多起来以后会造成索引困难。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用的顺手的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Mendeley都行)来完成做笔记的工作,这样后面整理文献、引用文献、复读文献都会节约很多时间。
很多人对于做笔记到底写什么各执一词,这里我觉得每个人在科研的不同阶段对于文章的关注点可能不尽相同,所以很难一言以蔽之。比如初涉科研的小白,文献阅读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比较欠缺,那么可以在笔记中用一句话(英文)概括实验、结果、讨论章节中的每一段内容,组成一个阅读笔记。这样既可以锻炼英语书写表达能力,也可以逼迫自己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输出,这是一个加深理解和记忆的过程。那对于阅读科研文献比较熟练,有一些科研工作经历的人来说,这个笔记的内容可能是文中某个新的实验方法、异于其他研究的实验条件、阅读时自己的新想法等等。精读文献并认真做笔记并不代表读者对于这篇文章的消化过程就此终止,我个人觉得优秀的科研论文、大牛的研究著作依然是常读常新,每位从事科研学习和工作的人在不同的时期都能从中汲取养分。
二、读文献的心态
提笔谈这个话题当然是写给初涉科研的同学们。很多时候学生向我反映读英文文献的障碍,多以“读不懂、看不懂、看过以后脑子里面什么也没留下”来草草描述困难所在,其实很多时候大家是被不认识的单词“唬”住了。随着阅读的推进遇到的生单词逐渐增加,畏难情绪也会越来越浓重,这个时候浮躁的心情很容易跑出来支配你的大脑,让你“误以为”自己一无所获。文献阅读中个别动词和副词的含义不知晓并不会对文章大意的理解造成巨大影响(专业基础词汇和术语除外),我们在读文献时要摆正心态,泛读通读过程中不必刻意去关注这些生单词,要适应在有生单词的情境下去概括和提炼文章的重点。查单词的工作可以在精读过程中、甚至是读完以后去进行。
三、读文献的几个tips
1. 参考文献信息多。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可能包含不少你感兴趣的相关文献,可以从中筛选一下做延伸阅读;
2. 关注近五年的文献。无论是你的开题报告还是期刊投稿文都对于近五年的相关文献比例有一定要求,广泛阅读这部分科研成果对于科研人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确定科研选题来说至关重要;
3. 关注核心期刊和学科大牛。这点不用多说了,学科大牛课题组和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献千万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