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与消费者模式(理解)

生产者/消费者模式:需要使用到同步,以及线程,属于多并发行列

产生数据的模块,就形象地称为生产者;而处理数据的模块,就称为消费者。 

单单抽象出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够不上是生产者/消费者模式。该模式还需要有一个缓冲区处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作为一个中介。生产者把数据放入缓冲区,而消费者从缓冲区取出数据。

解耦:

假设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是两个类。如果让生产者直接调用消费者的某个方法,那么生产者对于消费者就会产生依赖(也就是耦合)。将来如果消费者的代码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产者。而如果两者都依赖于某个缓冲区,两者之间不直接依赖,耦合也就相应降低了。

支持并发:

生产者直接调用消费者的某个方法,还有另一个弊端。由于函数调用是同步的(或者叫阻塞的),在消费者的方法没有返回之前,生产者只好一直等在那边。万一消费者处理数据很慢,生产者就会白白糟蹋大好时光。
使用了生产者/消费者模式之后,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是两个独立的并发主体(常见并发类型有进程和线程两种)。生产者把制造出来的数据往缓冲区一丢,就可以再去生产下一个数据。基本上不用依赖消费者的处理速度。其实当初这个模式,主要就是用来处理并发问题的。

支持忙闲不均:

缓冲区还有另一个好处。如果制造数据的速度时快时慢,缓冲区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当数据制造快的时候,消费者来不及处理,未处理的数据可以暂时存在缓冲区中。等生产者的制造速度慢下来,消费者再慢慢处理掉。

环形缓冲区(减少了内存分配的开销)

双缓冲区(减少了同步/互斥的开销)

消费者:

生产者与消费者模式(理解)_第1张图片

生产者:

生产者与消费者模式(理解)_第2张图片

缓冲区:

生产者与消费者模式(理解)_第3张图片

生产者与消费者模式(理解)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模式(理解))